南方日报:访谈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大学发展紧扣广东节奏
日期:2009-10-29

     南方日报A21版10月29日讯

     记者:从60年的历史来看,如何评价广东高校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李元元:评价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始终要把握三个视角,一是经济发展,看高校的科技创新对产业进步的贡献;二是社会发展,看高校的人才培养对社会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贡献;三是学术和文化发展,看高校的学术和文化建设对提升区域软实力的贡献。

  我认为,在广东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粤高校的贡献非常突出、有特色———毕业生服务广东比例大。近年来华工95%以上的本科生和86%以上的研究生选择在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就业,珠三角企业中60%以上的厂长、经理和技术骨干是我校毕业生,其中包括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格力集团总裁朱江洪等近20家上市企业的主要管理者。

  其次是科技与产业结合紧密,在粤高校始终以广东产业发展为导向,在产学研合作、省部联合办学等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

  记者:作为广东理工高校的龙头,华工这两年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与社会的贴近?

  李元元:华工的理念是“融入发展促发展”。加强与政府、企业等各个创新主体的合作,1993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部省共建与联合办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发展战略上始终紧扣广东发展节奏,近三年来华工参与了16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9个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14个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主动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在全国率先开办了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核工程与核技术、会展经济与管理等十几个新专业。

  记者:高校既是象牙塔,也是社会推动力。高校应当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

  李元元:我们办学要“跳出教育看教育,适应变化谋变化,融入发展促发展”。去年华工召开了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学术立校,以学术发展为主线,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大学的本质属性,归根到底是在于它的学术性,学术发展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基础。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高校既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随波逐流,要在坚持高校办学本质的同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水平。

   
    点睛

  ●1996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成立,开始举办高校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

  ●2000年,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园成立并运作,这是广东省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教育厅启动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2001年后,广东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评估方案》,重点引导和扶持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专业的“名牌专业”,157个专业先后入选。

  ●2004年开始,省教育厅开始实施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设计划,以有实力的企业或县(区)为依托,以正在转化的高校科技成果为支撑对象,促进该成果在企业或某个区域产业化;2008年起,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又融入新的内涵,成为高校研究创新培养基地。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

  ●2006年,省委、省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大决策,做大做强珠江三角洲(含惠州市、肇庆市)的职业教育,重组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资源,推进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合办学。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