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校友情系华园,畅谈香港校友会四十年
日期:2009-12-23

     12月13日,香港校友会庆祝国庆六十周年暨香港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联欢宴会在香港北角举行。校党委书记王迎军率学校代表团前往祝贺,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韩大建,学校老领导庞正、刘正义、刘树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等出席庆典,澳门、北京、重庆、广西、陕西、青岛、厦门、成都、深圳、珠海、韶关、中山等地校友会及建筑校友会校友代表参加了活动。 学校艺术学院也派出代表为校友们献上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庆典结束后,校友们纷纷表示:一日华工人,一生华工人!一日为我师,一生为我师!香港校友受到母校的培养,师恩会铭记于心,终生不忘,会永远把华工精神代代相传。2003屆電子信息工程梁建斌校友更是将他参加此次活动的观后感寄回校友总会秘书处,与全体华工人一起分享。

                                                        师兄与学长的涵义

                                                                  ——年轻校友眼中的华工香港校友会四十周年

    “当年初到香港的时候,那种日子真的很苦。大陆过来的,找工作很难,而且还受歧视,所以有很多人都不敢说自己是大陆来的。”

    “当年刚来香港,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工作,生活也有困难,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什么辛苦的工作都做过了。不过,幸好当年有校友会的帮忙,大家相互照应,然后才有今天在香港落地扎根,安居乐业。”
    四十年前,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的学生,来到香港就是如此般守望相助,团结一致,最终在香港这个当年还是英政府殖民地的土地上建立了内地高校首个香港的校友会——华工香港校友会。这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小组织,就是校友会四十年历史的起点。

    四十年后,也就是今天,香港不再是英政府的殖民地,而是中华大地上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经济繁荣的国际大都会;而香港校友会也不再是当年只有十几个人的小组织团体,而是一个有数千人的大家庭。校友会这四十年中间的变化,对于我这样一个只有二十来岁的年轻校友而言,或许真的很难深切的体会到校友会个中的酸甜苦辣与沧海桑田的变迁。不过,作为一个华工的学生,我可以感受到母校这四十前后的变迁;作为一名华工人,我可以体会到“华工人”这三个字的内涵在这四十年的变迁。

    “师兄,通常是指相差几届毕业的才叫师兄;而像我们相处超过二十年毕业的,就应该叫做学长,而不是师兄。”

    一位六三届的校友耐心地跟我解释着师兄与学长之间的区别。原以为师兄、师姐是内地的对年长校友的称呼,而学长、学姐是港澳台这边的特有的称呼。现在才知道,原来学长、学姐原来还有这么一层含义。而这么一件小事,就是我在理解这四十年历史的起点。

    四十年前,华工整个学校只有八千人,每年毕业的人数只有一千多人;四十年后的今天,华工每年毕业的人数超过八千人,一个学院的人数也不止一千人。四十年前,学校只有建筑、无线电、机械、化工等几个学院;四十年后,学校有经贸、外国语、法律、艺术等二十八个学院。四十年前,老师授课,一个班只有几十人。四十年后,老师授课,一个班超过一百人。四十年前,老师用的是粉笔、黑板、手抄本;四十年后,老师用的是投影、PPT、计算机笔记本。四十年前,教授老师手把手带学生,循循诱导;四十年后,教授老师的学生带学生,隔代相传……

    无可置否,四十年来,母校的教学设施与师资队伍在不断的壮大,华工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的扩大。不过,“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却在不断地淡化。要是没有来香港,要是没有加入香港华工校友会,我想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知道华工当年有如此的辉煌历史,也不知道华工人早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建筑界已经独树一帜,更不知道原来除了校训之外,华工人还有“务实敬业、刻苦耐劳、敢作敢为”的传统质量。

    假如说四十年前,华南工学院授予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华南工学院的传统文化在那批人才的身上得以传承与发扬。那么,四十年后的今天,母校华南理工大学授予了我们这一代年轻校友知识,校友会的学长学姐们就是将四十年前的华工精神传给了我们。因此,在今天的四十年后,我们可以将今天的四十年前的传统文化带回去母校,让母校真正意义上成为世界一流的顶尖学校。

    师兄与学长的区别,六七十年代华工人在香港的奋斗史,蔡建中、伦志炎、张佑启等大企业家、大商人、大学者的奋斗史,还有李学姐、廖学长、梁学姐等前辈的平凡人生却又不平凡的个人奋斗史……这些故事,也许在外人看来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二十多岁的将要踏入社会的小辈而言,这些故事,比我在课堂里面学到的相对论、博弈论、微波原理、经济学原理更加有用、更加有着深层的涵义!

    一门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

    对于我们而言

    也许是得到工作上offer的敲门砖

    也许是获取岗位上高薪的筹码

    但是

    一个又一个华工人的奋斗故事

    一代华工人务实进取刻苦耐劳的传统质量

    对于我们而言

    也许是一辈子奋斗的源动力

    华工香港校友会四十年的历史,我想,这就是我们年轻校友的理解吧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