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本科生论文登《自然》封面
3月4日,华工“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学生李俊桦、谢寅龙同学作为署名作者、华工作为第七完成单位、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要承担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以封面故事形式发表。该论文共有54位署名作者,李俊桦、谢寅龙在其中分别排名第12位、第20位。他们同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深圳花大基金研究院“基因组科学”第一届创新班学生,是华工软件学院2006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
李俊桦同学在本研究成果中的主要贡献是验证新一代测序技术(Solexa)与传统测序技术(Sanger)在测序上的一致性,制定验证短序列组装结果的策略,制定对所构建的人肠道微生物基因集完备性的验证方法等工作。谢寅龙同学主要负责基因注释工作,即对每个预测出来的基因进行物种注释、功能注释,以便进行各种分析,与项目组成员一同构建了一个完备的人肠道微生物的基因集。两位同学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将分别是群体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和人血液中病毒的项目研究,建立从原始测序序列中去除人类序列污染的流程。
英国的《自然》杂志创刊于1869年,是世界上引用率最高、最著名的科学期刊之一。
研究成果有助于预防发胖
据介绍,该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属于欧盟第七框架资助项目———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计划的一部分,通过分析124个欧洲人的肠道菌群样本,共获得330万个非冗余的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的参考基因,约是人体自身2万个基因的150倍。该基因集中包含了绝大部分目前已知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但更多的是目前未知微生物的基因。
该研究成果通过对人体肠道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研究肠道微生物与人体自身的健康关系,对人类自身健康与体内微生物的微妙关系做出了科学的诠释,将有助于预防、监控和干预由肠道菌群引发的肥胖、肠炎和糖尿病等疾病,对基于肠道元基因组的个体化医疗时代到来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创新班模式引起国际关注
华工和深圳华大研究院联合开设的创新班从去年开始引起国内关注。2009年8月,来自创新班的邵浩靖在《科学》杂志发表了论文《40个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署名作者之一的邵浩靖为华工创新班本科四年级的学生。12月,《自然》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了论文《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首次提出了“人类泛基因组”概念。并列第一作者之一的罗锐邦、署名作者金鑫分别为华工创新班本科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
如今,华工本科生的论文第三次登上《自然》杂志,并且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发表,两个学生都还是大学四年级学生。
华大基因与华南理工大学创办的科技创新班模式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本期《自然》还为此刊登了以《当科学家是否还需要博士学位》为题的评论文章。文中说,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们放弃传统的博士教育,而直接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这是否将成为未来的科学研究途径?文章认为,这可能为教育和培训体制带来一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