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 |
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概念设计外观 | 华工建筑学院获奖学生 |
![]() | ![]() |
香港口岸内部空间设计 | 香港口岸内部空间设计 |
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路政署联同香港建筑师学会、香港规划师学会等团体联合举办的“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国际概念设计比赛” 近日落下帷幕,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4名本科学子杨逸敏、伍亮、林鑫成、何宇馨凭设计作品“浪涛叠影”,获得公开组比赛第一名,是内地唯一一份获奖作品。
港珠澳大桥是前所未有的策略性道路系统,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三地,对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共同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具有重要的策略意义。而香港口岸则是大桥工程香港段非常重要的部份。从去年12月份初开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路政署开始为港珠澳大桥及香港口岸项目筹划国际概念设计比赛,广邀世界及香港各地建筑、规划、工程等不同界别的专业人士和公众参与,对口岸的建筑、外观及总体规划,提出创新意念和先进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建造技术,拟吸纳世界各地的崭新设计概念,为将香港口岸打造成香港新地标提供参考。
伍亮是华工建筑学院景观设计专业大三学生,同时也是“浪涛叠影”项目负责人,他与其他三位同学一起追随建筑学院宋刚老师、钟冠球老师从事数字化生成与参数化建构方面的研究,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辅助建筑设计,利用参加概念大赛的机会,同学们把日常所学都实践了一遍。为了设计出最具人性化的口岸,同学们还特意去了一趟香港,切身感受市民等待过关的苦与累,由此完成了对作品的初步设想:“粤港通关人流量大、通关手续不可避免,巧妙利用建筑设计提高通关效率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网架结构开阔空间、增加建筑通风,现场增设生态要素,从而降低人们因排队产生的疲劳感。”
结合全新的通关感受,经过细致的调研、不眠不休的讨论,同学们渐渐在香港口岸人工岛上描摹出一副别致的生态图:依据功能与人工岛环境建立流畅的单向曲线,一道道优美的曲线环绕人工岛此起彼伏,构筑成一座简洁美观而不冗杂的建筑主体。建筑内部提出了大胆的概念设想,把通关人群依据活动特性进行分组,不同人群的区域设计风格迥然不同,环境设计多样化,以减少人们通关时等待的焦急与枯燥。例如在出关入关大楼,同学们们巧妙运用错层设计营造庭院空间,并且利用人工岛临海的优势,引入水族馆的参观模式,丰富内部生态环境。不仅如此,在香港口岸的各个部分形体控制,开窗的大小、长短疏密都依据功能参数而产生别致的韵律。
大赛公开组二等奖作品由澳大利亚一间事务所的建筑师设计,创意新奇、构图华丽,伍亮坦承这个作品比“浪涛叠影”更显丰富和细腻。“然而他们忽视了香港人追求经济实惠的价值观,没有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去考量作品。建筑学院的老师经常教育我们,不应把视线局限在图板上,建设师要胸怀对社会的责任感,要明白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建筑。优秀的建筑除了要有精美的外观,建筑成本和使用价值也是设计师必须考量的重要问题。”
据悉,此次比赛共收到超过160份来自世界各地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参赛作品,其中超过半数为海外参赛者,遍布世界五大洲,包括荷兰、瑞士、俄罗斯、印度、埃及、罗马尼亚及约旦等国籍专业设计师参加。由各相关领域顶尖人士和国际级专家组成的比赛评审团对各参赛作品进行详细、公平、公正的分析和反复讨论后,最终10份作品脱颖而出,其中五份获公开组一、二、三等奖和优异奖,另五份获专业组一、二、三等奖和优异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团队“浪涛叠影”项目获得公开组第一名,是内地唯一一份获奖作品,同时也是获奖者中唯一的在校学生团队,他们的作品日前在香港中环荷李活道10号前中区警署和港铁东涌站展出。(图文/马燕婷 通讯员 陈莹 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