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华南理工:办创新型大学的探索
日期:2010-09-20

    《半月谈》2010年第13期(记者 凌广志 郑天虹)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创新机制,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道路。通过开展每年有3000名学生参加的科学研究计划、与大型科研机构联办科研创新班、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研实践活动等,使全校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收获颇丰的“第二课堂”。近两年有多名学生在《自然》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十多篇学术论文,关于农民工及广东经济发展的社会实践调研也受到中央领导的称赞。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说,这些创新活动让一大批本科生在科研、社会实践中显露才华,打破常规脱颖而出,在全校形成了科学育人的气氛,为建设创新型大学迈出了步伐。


    本着“学术无起点,给予本科生直面科学研究过程机会”的人才培养理念,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06年开始选拔低年级本科生前往北大、清华、中科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国内顶尖机构,参与科研实践。4年中,有572人次参加了此类科研活动。

    2009年3月,华南理工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组建“创新班”,20名学生分别来自生物、数理、计算机、软件四个专业,采取“2.5+1.5”的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半在华南理工学习,后一年半到华大基因学习,由杨焕明院士等科学家为学生们开出20多门课程,全面覆盖了生物信息学的前沿领域。同时,

    华南理工与华大基因实行学分互认。李元元说,过去大学生一般要修30门左右的课程。学校改变考核办法后,在华大基因的培训、研究可以计入学分,使学生学业、科研两不误。

    学生在创新基地一年半的学习,包括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学习特点和校内是不同的。比如,在学习方式上,校内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创新基地则没有很正规的课堂教学,是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培养机制下,学生的学习动力被大大激发出来。首届华大创新班学生罗锐邦大学低年级就开始接触华大基因组领域的科研工作。一开始,他在项目组负责基础数据的整理分析,为了缩短程序的开发周期,他决定学习一种更先进的计算机语言。厚厚的、足有两公斤重的英文原版教材,大学高年级学生要花一个学期才能学完,他只花了3天就自学完了。

    创新班学生金鑫说:“基因组领域的研究工作很多都是开创性的,我们在华大的学习也是颠覆传统模式的。在这里,我们是带着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去学习,主动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向华大的专家请教。我们需要每天阅读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看最前沿的权威学术杂志,接触最顶尖的科学家。这在学校里是不可能的,学校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让我们没有内在需求去主动提出问题和获取知识。”

    目前,华南理工有类似“华大班”这样的针对拔尖人才的创新班25个。根据“华大模式”的成功经验,华南理工大学今年4月又创建了生命科学创新学院,提出该院2/3的本科生继续深造,学校专项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这项人才培养创新工程。由华南理工提供生源,华大基因公司提供科研条件,共同开展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的培养。

                                          自主科研和社会实践为学生成才辟“新路”

    除了开办面向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班以外,华南理工还为更多理工类学生搭建了参与科研活动的平台。

    早在2002年,华南理工大学启动百步梯攀登计划,每年拨出100万元支持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自2004年起,每年再投入200万元经费,启动了面向广大本科生的学生研究计划;2009年起,每年投入100万元,启动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项目。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科研项目,可获得1万至3万元的科研经费。从2002年至今,共投入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经费约2100万元,立项项目达到5440项,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约2.5万人,目前全校约4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接受过科技项目初步训练。

    学校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实验室,整合学科、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建设了25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以及工业培训中心、电子工艺教学实习中心等一批校内实习基地;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了336个校外实习和创新实践基地,先后与西门子公司、德国宝马公司等共建22个校企联合实验室。

    该校食品科学专业学生杨珊珊告诉记者,她在全国最大的一家做咸焗鸡的企业任科技特派员助理,除熟悉了实验室工作外,更了解到企业生产管理的知识,为以后就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此外,华南理工还为文科学生提供了大量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自2006年起,华南理工大学团委利用学生寒暑假返乡之际,组织开展了系列大型调研活动。

    3年来,华南理工数万学子自发组织调研小组,访问了4万多家农户,汇集成了6本调查报告文集。仅2008年,就有2万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2009年寒暑假分别组织的“关注中国返乡农民工社会实践调查”和“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社会实践调查”,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和表扬。

    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不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还发现了社会问题,找到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工商管理专业大三学生王坤钟说,自己一直自命不凡,想考公务员,但参加了农村问题系列调研之后,确立了毕业后先下农村基层的目标。

    推广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新问题近3年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保送和考入国内顶尖院校和研究机构深造的学生也在增多。华南理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人们普遍认为具有推广价值。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说,华大模式的成功依赖于双方的开放性,一是华南理工大学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给了学生宽松的环境;二是华大基因能破除窠臼,接纳本科生参与国际前沿课题研究,而不仅仅是面向拥有博士学位的人。

    罗伟其说,要把华工———华大模式在其他高校推广,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承担国家一流课题的科研院所是不是都和华大一样愿意吸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二是包括华大基因在内的科研院所是否能够不怕丢掉自己的利益,把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因为联合培养就意味着分享科研成果,是不是所有科研机构都有这种胸怀。

    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李松岗说,华大之所以有条件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平台,与基因组学的特殊性有关,与传统学科不同,基因组学具有大工程、大科学、大团队性质,像基因组测序平台都是用工业化、产业化的方法去做,不需要有太多的积累,所以华大模式能否在其他学科推广还有待验证。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和工程学院院长王小宁说,创新班这种模式的推广,最大的阻力来源于教师。如果传统的培养体制被打破了,意味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会大大缩短,那么从教师考核“挣课时费”的角度看是不利的,如何重新定位教师的作用和教学目标是一个新课题。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