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跨越文化 科技外交——记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办公室主任詹德村校友
日期:2011-09-28
跨越文化 科技外交
——记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办公室主任詹德村校友
【人物名片】詹德村,男,1964年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客家人。获华南师范大学英语学士学位,1987—1990年就读华南理工大学英语应用语言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后进入广州市科技局工作,一直从事科技外事工作。曾任越秀科技马来西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广州市首名科技外交官,现任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办公室(留交办)主任。
采访詹德村校友时,我从他的故事中慢慢了解到他丰富的经历、多彩的科技外交生涯。在校期间,詹德村校友学习、实践双丰收;毕业前,他曾考取英语节目播音员;毕业后进入广州市科技局工作,也曾做过外派企业管理者、外交官和留交办的组织执行人。不同的职业身份,却有着同样精彩的故事,而贯穿其中的则是“科技”和“英语”这两条红线。
科技+英语=优势
詹德村校友在华南师范大学读本科时就做过很多科技方面的翻译,1987年他报考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也是为了“突破纯语言,沾点科技气”。他认准了科技英语,从此也就决定了自己终身事业的方向。1990年研究生毕业时,他经校友介绍参加了广东省科委举行的翻译录用考试,真正将外语和科技结合在职业生涯中。三年后,他跟着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处长奔赴马来西亚成立越秀科技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因为老处长不会英语,几乎所有工作都落到了詹德村校友肩上,不久老处长回国,詹德村校友更是一人承担了所有工作。这时,语言和文化理解力方面的优势很快就体现出来了。他虽然独自在国外,但马来西亚人常用的语言如英语、粤语、客家话、普通话,他样样精通,跟当地人的交往也基本没有障碍。很快,他就拓展了自己的社会圈子,成功地将国内的水处理技术、垃圾焚烧技术、基建检测技术等推广销售到马来西亚。然而,正当公司做得风生水起之时,他却选择了放弃,只因为“对于我们学外语的人来说,一直有一个梦想,梦想有朝一日能成为外交官”。1996年他参加了科技部和外交部联合招考的科技外交官考试,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广州市首名科技外交官,并于次年被派往中国驻美国纽约总领事馆从事科技外交工作。从此开始了他担任外交官或组织留交会的科技外交生涯, 正如詹德村校友所说,他之所以能够做好留交会的工作就在于他具有“双重优势”。留交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工作人员必须沟通好国内、国外各部门,并且十分了解政策。詹德村校友作为留交会的负责人,成功地将自己在科技和跨语言文化方面的优势发挥在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至今,留交会已成为国内影响最大的引进高素质留学人才的平台。
难忘华园生活
三年华园生活,詹德村校友把握了自己生活的主次,而且在各方面都过得充实而无悔。他说,专业学习始终是“main business”,因此他不管面对什么情况,总是“坚持要把学位念完”。他的硕士论文《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性》虽然是个艰巨的工程,但是对现实生活却大有帮助。当时“李宁”品牌刚刚成立,其英文名就直接采用了“李宁”的拼音“Lining”,但这个词在英文中就变成了“衬里”的意思,因此以它来作为品牌名,其联想意义就完全没有了奥运冠军李宁所应该具有的效应。詹德村师兄细心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并致信李宁公司,建议其改为“Lining”,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李宁品牌的标志了。詹德村师兄从读书时就注意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索文化差异,他务实的态度、踏实的工作奠定了其对中西文化的充分理解,也使他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文化冲突能够畅通交流、减少差异性。
三年的时光,詹德村校友除了大部分时间用于读书之外,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师兄说:“华工与社会联系紧密”,华工人也“能够适应社会”。因此,当年他除了代课之外,还接了很多翻译工作。这不仅让他以自己的能力“改善生活、改善学习条件”,包括自己挣钱买了一台当时颇为先进的键盘打字机,更让他在实践中学会了跟人打交道。1989年广东省科协与芬兰举行科技协作交流会,他被学院推荐去做翻译。对于任何一位学生来说,这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詹德村校友抓住了它,也从中收获不少。用詹德村校友的话说,就是他对这份工作“尽力、悉心去做,见识了场面也增长了才干”。在校时的实践经历在日后都成为了他的经验,帮助他日后在外事工作部门顺利发展。当年学校的文化生活也始终是詹德村校友的记忆中的亮点,那些校友回校演讲和外教的先进教学理念都曾对他影响很大,而吃饭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那样的轻松一刻虽是在点滴积累文学素养,也是值得怀念的精神享受。
“海外优秀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
詹德村校友真正走进社会媒体的视野,主要是因为他主管的“留交会”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影响最大的引进高素质留学人才的平台,但他说这样的成绩也是一步步做来的。刚开始,要吸引优秀人才回国很难,出去的人大多会觉得回国就像是“从天堂到地狱”,但是随着中国的强大,留学生的回归也日益增强,因为祖国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他们“英雄有用武之地”。“中国的海外人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安定下来,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资源”,詹德村校友说:“我们鼓励海外人才留在外面,也欢迎他们回来。”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海外优秀人才的奉献分不开,他们不仅介绍、带回了大量科技、文化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也使得中国在与世界沟通交流中对接更为平顺。正如詹德村师兄所说,“留学人员比国内的人更了解国外,比外国人更了解中国,他们在中国与国际接轨和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与国际接轨必须得靠人与人去慢慢的磨合、对接,而不是硬碰能碰出来的”。
虽然中国现在有“泛留学化”趋势,甚至只要家境富裕就可以有机会出国“镀金”,但“留交会”吸引回来的“海龟”仍是经过严格审查的“精英”。那么,我们华工人和这些精英又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面对我的问题,詹德村校友说,其实在精神实质上,华工人与海外优秀人才有很多相同点。因为华工就是一个南北大熔炉,华工学子在南北多重的文化背景中积淀了拼搏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这其实就是海外优秀人才的精神闪光点。在工作中,华工人与海外留学人员也同样都“可以在全陌生的环境中立得住”。这种品质和能力,使海外优秀人才成为国家外来的宝贵资源,而华工人也同样在国家、地区发展中成为广受好评的本土人才。
“真正的大国公民,须有世界眼光”
谈起对师弟师妹们的期望和建议,詹德村校友依然热情而又冷静客观。他说,“中国目前已经自然而然地登上了国际大国地位,但离强国还有一段路”,因此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将个人求学求知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并非只是要安享国家的进步,在享受的同时也要明白肩上的担子”。可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我们都变得忙乱,渐渐少了詹德村校友对国家的这种热诚,往往也会丢掉冷静和客观。但正如师兄所说:“真正的大国国民,须有世界眼光”。
同时我们也要记得,在校期间,要始终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华工这一平台,多参加实践活动,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挑战。这样,等我们走向社会的工作岗位,就是富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华工人,也能够为国家、地区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李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