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级的电气高工——访原汕头市电力局局长黄壮盛校友
日期:2011-09-28

教授级的电气高工

——访原汕头市电力局局长黄壮盛校友

【人物名片】黄壮盛,男,1944年10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船舶电气工程系,电气高工(教授级)职称,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汕头校友会会长,汕头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汕头市电机工程学会第五、第六届理事长,《汕头电力》编委会主任。1970年至2004年先后任汕头市电力修配厂技术员、汕头市电力局技术员、汕头市电力局副科长、汕头市电力修配厂副厂长、汕头市电力开发公司副经理、汕头市电力局副局长、汕头市电力局局长、广东省广电集团总经理顾问。
怀抱蓝色梦想走进华工
    “我是抱着热爱海洋、热爱造船事业的想法,以第一志愿考上华南工学院造船系的。”在采访开始,当我们问起黄会长当年在众多高校中为何选报华工时,黄会长这样说道。在学校最深刻的记忆有两个,一是刚刚从家乡来学校报到的时候,当时是自己带着中学老师、家乡父老的期望来到华工的,“到了学校以后,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一些做事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和做人的基本要求,这些对于我后来走上工作岗位是益处良多的”。直到现在,黄会长还对当年母校老师的教诲抱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另一个令我难忘的场景就是毕业离校之时,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我们寄予厚望,期望我们能够好好地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中去。”谈到这里,黄会长语气沉静地告诉我们,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后来不管到哪里工作,他都按母校老师当年的教诲,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教授级的技术工作者
    1970年,黄会长被分配至汕头市电力修配厂担任技术员,而在校期间黄会长主要学习的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与电力电网技术是同一技术领域差异较大的两个不同层面。当我问黄会长是怎样在实际工作中完成这一技术转变的时候,黄会长自信地说道:作为工科学校的学生,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华工是非常重视打基础的,对一些基础学科的学习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虽然船舶电力工程技术和电力电网技术存在差异,但我们以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和老师教的一些学习方法为保证,通过自学及在工作中的实践完成技术转变。同时黄会长还强调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一定要保持信心,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相信自己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提高。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态,黄会长分配到汕头市电力修配厂不到两年,就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人员。
    在从事技术工作阶段,黄会长根据工作的需要,系统地学习电力工程理论,刻苦钻研技术,拓展在学校学习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其间,他参与完成多个水电站、变电站的调试工作和经常性的技术监督、技术管理工作,在提升汕头电力系统的实验水平和技术监督、技术管理水平方面,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2002年,在广电集团公司首次教授级电气高工职称的评定中,黄会长被评为汕头电力局首个教授级的电气高工。
角色转变:管理工作要求我更专业
    “虽然我在1985年以后开始走上企业基础领导岗位,但是我从来没有放松专业学习。过去是技术人员,要懂行,现在走上管理岗位后,是去指导一个企业的发展,就要更懂行,不断了解电力科技进步的情况和有关的业务知识,比一般技术人员走得更前一点”。在黄会长看来,在走上行政领导岗位后,更不能放弃专业领域的学习。
    黄会长在走上企业领导岗位的任职期间,始终坚持学习企业管理理论和电力系统新知识、新技术,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全国电力系统厂长、经理培训。在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服务汕头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企业发展需要、员工效益方面出发,应用人性化管理、科学管理的方法,抓住机遇,实现汕头市电力系统的长足发展。在黄会长担任汕头市电力局行政领导期间,汕头市电力系统工作成效显著。
    1990年,通过深入调查分析,黄会长主持加快技术改造和加强线损管理,第一次把汕头市区的电力线损降低到79%,规范了线损管理和工作秩序,提高了电力企业的威望和效益。1995年,在黄会长的主持下,汕头市率先应用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生产的RD—800型分布式SCADA/EMS电力调度自动化设备,建设了粤东第一个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稳定,功能不断完善,为汕头电力调度水平的提高,为国电南端电力自动化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运行经验。1996—1999年,汕头市电力局在黄会长的带领下率先进行制度汇编和制度标准化建设,编写汕头电力工业局《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汕头电力工业局《工作标准》,形成了汕头电力局的制度化、标准化管理。1997年,黄会长参与组织建设了500kV汕头变电站,该站是全省第一个实现500kV输电线路、变电站双达标投产的变电站,变电站的建成,大大加强了潮汕区域电网与广东省主网的联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潮汕区域电网主干网络结构,增加了电力输送和交换能力,为提高整个粤东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保证,极大地改善了潮汕地区的投资环境,为潮汕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同年,黄会长参与组织建设广东省第一个采用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的丹南风能24mW风电场。引入工程监理、电价和汇率结合、委托专业队伍实施生产管理、资产实行全额保险和适时进行贷款币种替换等。有效提高基建质量,合理制定电价,降低投资风险,保证运行稳定,实现了最大经济效益。黄会长根据企业任务的变化,科学地进行劳动组织调整,在1997年将汕头发电厂74名职工、电力修配厂的60名职工,调整到汕头电力局及属下三个供电公司,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创造了更大的企业效益;同时,将汕头发电厂、汕头电力修配厂共237名离退休员工安排到汕头电力局、龙湖等三个供电公司领取离、退休金和参加活动,保证职工队伍的稳定。
    2000年,为了理顺汕头发电厂承担运营的赤窖发电厂的产权和解决其债务关系,黄会长根据该厂分配的发电量太少、上网电价低的现状,果断对该厂做出先停产、后申请破产的处置决策,通过四年多的努力,理顺了资产关系,清偿了银行贷款,解除了汕头电力局的担保责任。2001年,黄会长决定在1997年设置粤东首个220kV变电站仿真系统的基础上,建设粤东第一个大规模的员工教育培训基地,有效地开展员工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业务技术水平。目前该基地已成为广东电网公司注册的培训基地——广东省第四供用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同年,在全国燃油发电厂中,黄会长带领的汕头电力系统第一个成功组织实施220t/h燃油锅炉改全烧水煤浆代油发电技术改造,推广洁净煤燃烧技术,为全国燃油锅炉改全烧水煤浆代油发电技术改造提供了技术依据和示范基地,项目的成功,大大降低了电厂的运营成本,盘活了国有资产,使一个面临停产的发电企业一跃成为科技型、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电企业,多次荣登汕头市年度纳税大户光荣榜,保证了员工的收入,稳定了职工队伍。2001年,黄会长在粤东地级供电局中率先设置了信息管理中心,统一全局生产、经营和办公自动化等信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同时,黄会长积极参加全国电力系统信息一体化研讨会议,推进电力系统信息一体化建设。黄会长获得煤炭行业(部级)2001年度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200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
    “在技术岗位也好,在基层领导位置也好,都是要把工作干好。在行政领导职位上,要把责任看得更重,关键一个就是要踏踏实实工作,要热爱所在的职业,对所管辖的工作敢于负责、勇于探索,在基层领导工作岗位上,要敦厚地对待企业的员工和企业同行。”在总结自己多年来管理工作的心得时,黄会长谦虚地说道。
充实自己  服务社会
    “我们工科学生在离开工作岗位后也不能放弃学习,要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否则头脑很快会迟钝。同时,为了发挥人生的价值,知识储备是很重要的,要不断更新知识、补充知识,在社会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可以再多做一些事情”。在黄会长看来读书是活动脑筋、保持良好心情的最好方式。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黄会长每次来广州都会去书店里逛逛,买些电力领域的新书仔细研读,用以更新知识储备。自2004年起,黄会长积极参加行业社团活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科技进步。其间黄会长多次参加广东省电力行业协会和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地级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担任专家组组长,以严谨的态度、负责的精神,科学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办法,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了参评供电企业的安全情况,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有效地促进了参评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2008年,黄会长参加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广东省地方小火力发电厂关停工作情况调研,任专家小组组长,组织召开地方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供电局、有关电厂的座谈会,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为广东电网公司准确制订电网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基础材料及参考意见,为广东省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在担任汕头市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期间,黄会长运用长期积累的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结合汕头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汕头电力科技进步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学会建设,在黄会长的领导下,汕头市电机工程学会的工作得到各方面的肯定,受到汕头市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的多次表彰,被评为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先进单位、汕头市科协系统先进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汕头校友会于 1992年组建,作为汕头校友与学校、企业、政府的连接桥梁,校友会工作一直极为出色。而黄会长一直谦虚地认为自己的校友会工作没有做好,“在校友会里,我只是个普通的工作人员,校友会的活动一般都是按照社团工作的要求来干,结合学会的情况,组织系统的活动,尽可能的动员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工作,希望校友间能够互相鼓励支持,使得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的校友可以有互相沟通,了解信息的平台”。
寄语华工学子: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

    黄会长认为在大学里主要是积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现在在校的学生,比他们那个年代,发展的平台和学习的环境都要好很多。大家更要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打好坚实的业务基础和业务道德。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做人。

作者:张琳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