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功绩似锦 泰然若斗
——访云南省设计院副院长杨锦校友
【人物名片】杨锦,男,1950年出生,云南省弥渡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73年至1976年就读于广东工学院建筑学专业(该学院后来与其他学院合并组建成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一直就职于云南省设计院,现任云南省设计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其主持并参与设计的云南省民族博物馆获省优一等奖、国家优秀设计铜奖、全国建筑创作提名奖、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当代中国建筑艺术成就奖”;西双版纳机场航站楼获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当代中国建筑艺术成就奖”;大理州会议中心获云南省特色建筑奖;昆明佳华广场酒店(五星级)成为昆明十大亮点工程之一。由于其对国家及建筑设计的杰出贡献,于2010年入编《中华名人志(第八部)》。
烈日与暴雨热情款待七月的广州,用水深火热形容实不为过。经过31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风和日丽的昆明,这里天空泛蓝、云彩稀疏、阳光姣好、凉风习习,实在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然而,这样美好的天气并没有将我们心中的燥热和不安完全驱散,毕竟,我们即将采访的是较我们年长40岁的建筑大师——杨锦院长。带着对大师的崇敬和虚心学习的态度,开始了我们这次难忘的访谈。
庐山真颜励吾辈
杨锦担任云南设计院党委副书记和副院长期间正值设计院体制改革的时期,也是设计院发展迅速取得骄人成绩的时候。2001年7月1日,云南省设计院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事业型体制,改制为科技型企业。在这短短的10年中,云南省设计院以创新为动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典范意义的西部科技型企业跨越式发展之路。2008年,云南省设计院的设计项目获得部优奖3项,成为全国获部优奖数目最多的省级设计院。三大部优奖尽收囊中,为云南省设计院“领跑”全国一流省级设计院,成为全省最具实力的勘察设计企业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前期资料收集准备时,从网上很难搜索到杨锦的资料,唯一有的信息就是他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的网上公布名单以及作为云南设计院副院长的简单信息。作为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以及优秀设计院的最高层领导,在网上竟然没有留下个人功绩的蛛丝马迹,实在让我们习惯在网上张罗的这一代人感到困惑和不解。正因如此,这位大师对我们来说更显得神秘,这次访谈也更具挑战。
来到云南设计院的会议室,除了被访谈的校友,还来了很多在昆明的校友,大家都对杨锦特别尊敬。杨锦身高1米8多,高大魁梧,已逾花甲之年,依然身体健硕、精神矍铄。从杨锦的谈吐与神情中我们看到的是成熟睿智中带着几分沧桑与淡泊。整个访谈中,杨锦对于自己的成功和荣誉轻描淡写,不着色彩。我想这就是大师级别的人才能拥有的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也只有大师才能达到“宠辱偕忘”的境界。
为了写作需要,我们向杨锦索要了关于个人成就的资料,师兄给了我们一份《中华名人志(第八部)校对清样》的文件。据了解这部志是为了记录新世纪名人之楷模,传承弘扬他们的辉煌业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而编撰,具有和古代《史记》同样的意义。文件中列出了杨锦主持并参与工程设计成绩较突出的二十几个项目和获得的奖项和荣誉,比如杨锦主持设计的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就获得获省优一等奖、国家优秀设计铜奖、全国建筑创作提名奖、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当代中国建筑艺术成就奖”。
从采访之前的疑惑不解到最后的钦佩叹服,正显示出杨锦的成绩卓著但为人低调、脚踏实地、淡泊名利的大师精神。老一辈华工人这种务实而低调的品质,正是我们这一辈人应该学习和继承的精神之一。
夯实基础建高楼
1973年,工农兵学生需要通过考试才能够进入大学,杨锦过关斩将终于进入了广东工学院建筑系学习。当时虽然正处于“文革”时期,但是南方学校的政治气氛比较缓和,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基本如常。杨锦说华工比较有名气,特别是建筑专业比较有名。那个时候在学校读书,每个人都非常用功,老师也非常负责任。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是非常明确的,注重实际运用。因为师兄在读书的时候设计过工厂、影剧院、宾馆等实际工程项目,所以毕业后工作时很快就“上路”了。良好的专业功底和训练对实际工作非常有帮助,这也验证了只有夯实的基础才能够建筑高楼的道理。
建筑系学业繁重,每个星期都要交工程图纸,所以在建筑红楼里面经常有学生通宵“加班”。当时学校的管理严格,晚上10点钟有班主任专门管制熄灯睡觉,想要学习的就要去建筑红楼。杨锦是班里面的体育委员,每天早晨6点半把大家吹起来围绕东湖西湖跑步锻炼身体。每天下午4点钟就不用上课了,带领大家到操场参加体育锻炼,当时的操场还都是沙地,但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身体也锻炼得非常棒。我想杨锦现在依然魁梧健硕的身躯应该与大学时候的锻炼分不开吧。说到体育运动杨锦非常激动地说:“作为云南人最自豪了,从体育到文艺都被云南人占掉,广播台主播也是云南人,大理的。还有……”说到这里杨锦神采飞扬,非常激动,仿佛回到了当年的美好时光。
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杨锦还非常清楚当年的生活账目:“当时23块钱的生活费,2块钱肥皂、2块钱牙膏就剩下19块钱……”家庭经济不好,三年只回过一次家,其他寒暑假都在学校里面勤工俭学。以前西湖边都是泥路,杨锦他们利用寒暑假铺设新路,每天很辛苦。在建筑学院老师的带领下还参与了防空洞的挖掘修建工作,以及整个2号楼的建设工作。这些工作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土木实践经验还磨练了杨锦的身体和意志,也为以后成为大师打下结实的基础。
学校给了杨锦良好的专业训练和结合实际注重实践的能力培养,再加上他注重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磨砺坚强意志,多方面综合发展,使得杨锦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强壮的身体以及坚强的意志,为以后工作打下来夯实的基础。
行政领导爱设计
1976年毕业后,杨锦回到了家乡云南,进入了云南设计院,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从打杂的做起,后来做到工程师,再到所长、分院院长党委书记、现在到整个设计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35年的光辉岁月。当问及在行政工作与设计中更喜欢哪个的时候,杨锦说“当然更喜欢设计啦!”设计院的每一个领导都不脱产,都要参与设计工作,既是设计院领导,又是项目经理,要负责工程讨论土建方案等。建筑是一个系统工作,不单单要做好设计等技术工作,还需要统筹协调,跟人打交道,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在建筑设计院工作经常需要通宵搞设计,这不是领导安排的,都是工作需要自愿的。学院领导也跟着设计人员一起加班,一起通宵讨论设计方案。又要搞设计,又要兼顾行政工作,我们觉得这么忙的领导应该有几个秘书才行,但是师兄告诉我们:“我们院的所有领导都不配秘书,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一个人来做的。”
整个访谈过程中,杨锦完全没有领导的架势,更没有官腔,与我们亲切交谈,还一直热情地招呼我们多吃点水果。采访结束之后一起出去吃饭,其他师兄师姐都开车过去,而杨锦却坚持走路,他说:“走路好,我喜欢走路,走路健康。”为了多向师兄学习,我陪着师兄一起并肩走着。当他把手搭在我肩上的时候,我感到非常亲切,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两人走在路上像父子更像兄弟,师兄对于我来说像老师更像朋友。
这一路上我们聊家庭、谈生活,聊得很开心,也让我感受到了大师宽厚淳和的风范。从设计院到餐馆二十几分钟对我来说路程太短、感动太长……
作者:杨尚阳 金昊思 吴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