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梅地梅芳沁才子 华园何生醉书香
——访梅州前市长何正拔校友
【人物名片】何正拔,男, 1946年9月生,广东梅州人,1969年8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铸造专业(本科)。历任企业技术员、副股长、厂长、副经理,广东省梅县(市)副县(市)长、县长、县委书记,广东省梅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长,广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副主任。省七、八、九次党代会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十届人大代表。
金秋八月,正是梅州金柚飘香的季节,丰收的喜悦遍布了梅州城的大街小巷。此时,我们有幸接到何正拔学长的邀请来到了梅州。由于是初次采访,我们都怀着喜悦又紧张的心情。当我们见到何学长时,只见他穿着一件朴素的灰色衬衫,虽已年届花甲,仍不失俊朗与儒雅。何学长的和蔼慈祥让我们少了几分紧张而增了几分亲切。
穷且益坚,怀拳拳报国之心
何学长一边热情地招待我们沏好的香茗,一边和我们谈起他那艰苦奋斗的青葱岁月。伴着那热气腾腾的香茗,时间仿佛回到了过去。
40年代的梅州并不发达,加之何正拔的家境更是贫寒,但生活的艰难从未磨灭过他奋斗的心志,他从未放弃过学业,一直保持优良的学习成绩。也许正是幼年的艰苦,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品质,为他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幸运的是,在大学前的十几载求学生涯中,何正拔遇到了数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何正拔在心中撒下了科技兴国、工科兴业的种子。
怀着献身工科,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何正拔在考虑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后,选择了广东工科的最高学府——华南理工大学作为高考志愿。“庆幸的是华工也录取了我,让我成为一名天之骄子,成为自祖辈以来第一个跳出农门的大学生。”数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何正拔如愿以偿的欣喜与激动。
到了大学里,那时的学校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由于当时的经济原因,饭堂的饭菜很少,有时一些学生还会因为一盘炒沙河粉而“打架”,所以他们经常到华工的西湖去钓鱼“加菜”……回忆起艰苦的过去,何正拔没有丝毫抱怨,相反,在他的脸庞上我们看到了微笑,看到了一种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
最让我们难忘的也许是何正拔的一番自嘲式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啊,长身体的时候刚好遇上饥荒年,读书的时候刚好遇上‘文革’,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这些工人们又下岗喽……”一听这话大家刚开始都忍俊不禁,细想起来这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辛酸啊,但是何正拔这种坚忍不拔的吃苦精神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淡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很多。后来,何正拔又用东北国企下岗员工制造“钢的琴”的故事鼓励着我们要勇于同困难作斗争。穷且益坚,不畏吃苦;不忘报国,情系家乡。这让我们真正地感悟到了华工人所特有的吃苦精神。
厚积薄发,四年丹青铸一剑
当我们谈到何正拔大学之路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今大学生初来的迷茫。进入华工后何正拔还是一如既往地努力着。回忆起四年大学生活,何正拔感慨到:“华工浓郁的学习氛围,良好的教学环境,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华工学子。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勤奋、奉献、务实’的拼搏精神,看到了他们每时每刻都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诚诚实实做人、认认真真读书,决不辜负父母的教育、乡亲的关怀和党的培养。
四年如一日,他一刻也不放松,孜孜不倦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追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后来的企业实践中,他凭着过硬的专业基础和客家人独特的闯劲,牢牢抓住每一次机遇脱颖而出,由一名技术员逐渐成长为生产骨干、生产管理者。
他说:“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时代精神的家园,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成型的地方。”何正拔在华工,除了学到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也遇到不少良师益友,收获了很多受益终生的为人处事之道。
在华工的求学生涯中有那么一堂课让何正拔至今记忆犹新。“那节课教会了我慎思辨证唯物的思维。”哲学老师上哲学课时,以大象为例讲授慎思辨证唯物的思维,何正拔饶有兴趣地回忆道:“老师说大象的腿很大很大,看上去究竟是圆的还是平的,其实都对,因为近看是平的,远看是圆的。通过大象的故事,老师不断启发我们认识事物,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运用微观、宏观的思维,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考察,才能得到最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教授们不仅教书而且育人,通过各种形式逐渐塑造着这一代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
当我们谈及他的工作经验时,何正拔认为在他多年的管理经验总结中,有一句话是“科学严谨”,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一直贯穿在他方方面面的工作中。这与他四年的华园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说道:“作为著名的工科学校,这里处处强调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华工的老师在每一个场合、每一节课讲的都是‘1+1﹦2’的内容、决不会变成‘1+1﹦3’的。”何正拔继续说道:“老师教育我们一个数字搞错了,尽管只是几毫米甚至只是几微米,但很可能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做出来的产品,肯定是不合格的劣质产品。教授们就是以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灌溉着莘莘学子求知的心灵,同时他们也让学生们养成了谨慎的思维与工作态度,影响了他们一生。”
何正拔在回忆自己过去时,他不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会我们,作为一名华工人所应该掌握学思并重及应用矛盾分析的辨证哲学方法,何正拔说:“大学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正襟危坐,认真听讲,更多的是积极实践,学思并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提高。”
当时大学规定,学生要带着劳动工具到学校,自觉接受学校的劳动再教育。学校经常组织学生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等艰苦的地方劳作实习、接受锻炼。回忆起这段艰苦的经历,何正拔说:“正是这一系列的下乡、下厂的锻炼、实习,培育了我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精神,也让我领悟到:只有联系实际,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在自己心中生根发芽;只有身体力行,学到的技能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心怀感恩,辛勤耕耘四十载
到了大学毕业分配时,何正拔面临着人生的重新选择,是回到贫穷的家乡就业,还是留在繁华的省城工作?“因为我知道我身上淌流着客家人的血液,是父老乡亲的支持帮助、党和国家的培养教育,让我顺利完成学业、学有所成。我必须感恩乡亲、建设家乡。”怀着这颗感恩的心,他当时几乎没有过多地思考,也没有征求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的意见,直接选择回梅州工作。光阴似箭,一干就是几十年,这几十年来,面对着一个又一个前往发达地区工作的机会,面对着一次又一次亲朋好友的劝说,何正拔还是选择了放弃晋升的机会,继续留在梅州默默耕耘。
参加工作40年来,何正拔经历了车间技术工人、工厂主管、企业经理、地方党政领导等多个岗位的锻炼,完成了从基层职员到企业领导再到党政领导的多次转型。当看到我们对于他是如何完成这一次次的成功转型的好奇时,他感慨万千,毫不吝啬地和我们分享其中的经验。他觉得成功转型是得益于自己能够在不同时期把握好两条原则:一个是定量的原则;另一个是定性的原则。定量方面,作为技术人员对每一项工作都必须有100%的把握,注重把好每个技术环节,高质量完成任务。作为管理者,只要有70%的把握,就要认真组织实施。定性方面,就是技术人员必须始终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主动作为、精确作为;管理者必须用科学规范的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领导者(决策者)必须动员上上下下,统筹各方力量,为制定的目标共同奋斗,加快发展。
作为多年的党政领导,何正拔亦有着独特而丰富的管理经验。“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有一个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何正拔将他的管理理念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第一句话,实事求是。任何事情一旦脱离实际,只会让事情越办越糟;第二句话,以人为本。党的宗旨告诉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自己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才会有自己。第三句话,科学严谨。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用科学的、严谨的态度,去了解、钻研,才能看清本质,掌握规律,走向成功。第四句话,务求实效。这是检验管理是否成功的标志,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效果。这短小精悍的十六字诀,说来容易,做来难,何正拔正是以这四句话严格要求自己,才带领梅州不断进步,迅速发展。
如今何正拔虽然已从市长的岗位退下来,但他退而不休,勇担市关工委主任的职责,继续关注梅州的发展、支持家乡的建设,为建设富庶美丽幸福的新梅州作出新的贡献。
几十年如隙间白驹,一晃而过,从一名优秀的华工学子成为梅州市的栋梁之材,虽然岁月带走了何正拔的青春却带不走他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看着他鬓角的白霜和从容的微笑,想着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奋斗绘出了安宁美好的新梅州,我们都不觉眼睛湿润了。
对于母校的学弟学妹们,何正拔真诚希望我们谨记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华工校训,以一流的成绩完成学业、一流的工作服务社会、一流的品格取信于民,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最后何正拔不忘祝福母校办成国内外一流的知名学府,造福广东、造福国家、造福人类,为中华崛起再建功立业!
作者:钟林森 殷悦 迟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