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成就梦想—访海南电网公司党委书记刘映尚校友
日期:2011-12-02


【简介】刘映尚,广东潮州人,1980考入华南工学院就读于电力及自动化专业,1984开始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多年电力行业工作,现为海南电网省公司党组书记。

     朴素简单的衣着,敏锐的思维,执着的理想与对社会睿智的认识——这是我们与刘映尚校交谈后的最深印象。与他交谈,少了一份拘谨,却多了一份思考。质朴的语言之下,是刘映尚校友于社会人生的大智慧,随性的交谈,于我们却有着莫大的收获。

怀揣梦想,走过漫漫求学路

刘映尚1980年考入大学,作为恢复高考以来较早的一批学子,刘映尚对于读书学习总是有着一股深深的推崇与喜爱。他告诉我们,“在那个年代,读书是真能改变人生命运的一件大事,面对这些能够改变人生、改变命运的要紧事,大家总是会尽力为之。”刘映尚还说,高中时期最放松的事情莫过于两三周才有一次的放电影,但是同学们都不愿意看,都是翻墙回宿舍学习。“同学们求学欲望总是非常强烈,每天6点钟起床学习,中午12点休息,还是被老师硬逼得去休息一小时,1点钟就又都开始学习了,到晚上9点钟熄灯。”与刘映尚那时如此浓的学习氛围相比,今日忙碌于“副业”的学生实在是应当汗颜。

如此热情,除了源于强烈的目标感与使命感之外,于刘映尚而言,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热爱更是永不枯竭的动力。当问到为什么选择电力专业时,刘映尚乐呵呵地说,读书的时候数学好,理想成为像华罗庚、陈景润一样的数学家,可惜高考数学没考好,就到处打听:什么专业需要数学最多啊?当打听是电力专业时,尽管对电力一无所知,却仍是选择了电力专业。简单实在的热爱,可以说是刘映尚一步步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

说到执着,刘映尚亦是当之无愧,在那个年代,研究生可以说是稀有物种了,刘映尚就是凭着这股热爱与执着走上了继续深造的研究生之路,而在那一年,整个专业也只有刘映尚一个研究生。他可以说是华工最早的研究生了,当时的华工,甚至没有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刘映尚也是历经艰辛,走过了曲折漫长的三年研究生生涯,最终在湖南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与今日的硕士学位相比,刘映尚的硕士学位来得更珍贵,也更为艰辛,若非热爱,若非执着,漫漫求学路,又岂是“不易”二字所能简单概括的。

情系母校,永怀深深同窗情

说到母校,刘映尚有着朴素的怀念与热爱。“凭借政府的十二块钱补贴到广州读大学。”说到这句话时,刘映尚那份感激与自豪溢于言表。他告诉我们,虽然大学生活条件依然很艰苦,但是比高中的时候已经好很多了,觉得很满足,学习从未落后。

刘映尚当时住在东五,七个人一间,天南地北的人因为共同的梦想走在了一起,很是有缘,也倍感珍惜。他说,开学的第一个国庆假期班里组织去烈士陵园缅怀烈士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与同学们相处的点滴趣事还记得一清二楚。他还跟我们说,大学阶段正是大家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大家互相影响,也共同成长着,大学的同窗情最是珍贵也是最为真挚的。

毕业20余年的今天,刘映尚每年还都是会回母校走走看看,看望一下旧时教过自己的老教授。他对于华工的了解,有时甚至还多于今日一直生活于华园的我们。当我们说到华工即将到来的60年校庆之时,刘映尚更是毫不迟疑地说,到时一定去!

感悟人生,乐于奉献勤思考

与刘映尚的交谈,总是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当队友问及“国企与外企就业招聘有何不同”时,刘映尚的回答让我对外企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告诉我们:“人们总说外企招人更公平,却不知,在外企里面,多数国人鞠躬尽瘁,最终也只能做到技术总监,永远也无法打进公司管理最高层。外国人的家族企业,更是理所当然被他们的“富二代”毫无保留地继承着,只是我们更习以为常而已;要说公平,到哪都没有绝对的公平,体现的只是透明不透明而已。“他还告诉我们说,初出社会,遇到不公平是难免的,不能一味抱怨,但是一路下来,最后还是有能力的人跑到前面去。

“干不同的工作,就会有不同的思路,人生阅历才会丰富。”

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刘映尚与我们分享了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朴素的语言承载着许多人生的思考。他关注时政,了解民情,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这个社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他说:“人的价值不在于拥有的钱有多少,最重要的是荣誉,是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社会的肯定。”他关心教育,关注下一代,教导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奋斗,实现自我的价值,他谦虚地说,他不能算是一个成功人士,只不过是一名认真执着地奋斗在电力行业的人。他还告诫我们:“一个人能否成功,最重要的是要积极主动,不抱怨。”他乐于奉献,勤于思考,对社会与人生都认识与分析都鞭辟入里,这些都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亲历其中的人生经验。

 

刘映尚一席话,流淌的是人生的大智慧,给予我们的是对于社会人生的大思考,愿我们能如刘映尚一般执着于学业,找回读书人应有的勤奋与刻苦,珍惜四年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以自我之才识勇敢向前,追求自我的梦想,走向自己的成功,为社会做些许贡献。相信,在我们这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未来的精彩已并不遥远。

作者:詹振鑫郑鸿滨 林泽鸿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