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他,透射着胆识与魅力,
在自我磨砺的过程中,
思想在华园中绽放。
深蕴在其中的智慧,
不彰自显。
极致交流与思想的完美结合,
辉映出睿智的治学为商之道,
呈现一场的思想盛宴。
【简介】张绪跃,男,1954年生于四川南充。1981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制糖工程专业。现任广东顺德糖厂董事长。
初见张绪跃校友,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平实随和,慈眉善目。他个子不高,双眼透着笃定、自信,一副金边眼镜为他平添了些许书生气质。在张绪跃家里,他的夫人亲自为我们煮水泡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古色古香的老式家具,无不诉说着主人沉静内敛的生活态度,我们的访谈回忆就在乌龙古朴醇厚的香气中氤氲开来。
漫卷诗书 狂喜华园
出身书香门第的张绪跃,自幼勤奋好学,受父母的影响,中学毕业后便成了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然而,在那个拼搏的年代,国家、民族正处于命运转折的关键时期,劫后重生、方兴未艾。张绪跃意识到,只有不断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发展工业,才能真正地强大国家。
恢复高考后,张绪跃虽然已过弱冠之年,但胸怀报国理想的他毅然参与到高考的队伍之中,勇做“国之栋梁、天之骄子”。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制糖工程专业,从此便成为华工人。一次牵手华工,一生情牵华工,张绪跃心怀对母校之感恩,此后几十年如一日,丝毫没有改变。
提起那个特殊的年代,张绪跃不无感慨,他知道这是多么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因此更为珍惜,也更加刻苦,不曾懈怠:早上5:30起床锻炼,之后晨读,晨读完或者上课,或者自修,而且晚上的时间也都是在图书馆中度过。讲到这里,张绪跃的脸上漾开了坦然的笑容:“我的大学生活?就是学习!”
张绪跃回忆到:“那个时候,学习是我最大的乐趣。”的确,张绪跃在校期间如饥似渴地像海绵一样汲取着科学知识。据张绪跃回忆,那个时候大家学习都很刻苦,很用功,宿舍熄灯了还继续学习。“当时我们怕被辅导员发现,就把报纸涂成黑色做成灯罩罩在灯泡外面。”对张绪跃来说,那是个疯狂阅读的年代,感觉人生可能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和时间来漫卷诗书了,紧迫于还没有读够而学生时代又是如此短暂,于是拼命地将思维涉及的边界推进到最远。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拼搏不已、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他受用至今。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张绪跃更加踏实、勤奋,这为他今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他而言,这是一个美妙到不可思议和奢侈到无以复加的黄金岁月。
来到华工后,张绪跃对制糖工程这一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华工的文化资源、循循善诱的老师、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以及同学间的交流讨论让张绪跃如鱼得水。他经常会借阅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课外参考书,力求对专业课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精确的把握。华工作为岭南名校之一,以工科见长,它对张绪跃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里,张绪跃接触到了许多品德高尚、勤奋上进的同学,在他们的影响下,自身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华园的四年攻读中,张绪跃不但认识了好几位名师,而朋友的数量也增加不少,他感慨道:“他们让我的求知欲渐渐增长,同时得到相当圆满的解答,终日盘旋在名师良友之间,使我增加了不少有价值的知识,我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张绪跃对母校怀有深深的感情,他的华工情缘毫无疑问是首先直接受到老一辈的华工人的影响,1977年走进华工,是他后来荣幸地成为一名出色的华工人的里程碑式的起点。“我爱华工,也把这份爱带进华工。”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在谈话过程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张绪跃为人谦和,待人真诚。尽管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他也是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我们提起他的成就,他总是轻描淡写,不肯多谈;而我们说到大学生的成长,他却分析得丝丝入扣,入木三分,足见他对我们大学生的关爱。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学生们关注,也是一个经常困扰我们大学生的难题。张绪跃果断地告诉我们:“我不赞成大学生过早地创业,而是希望你们在有一定积淀的时候再创业。”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固然是好的,但是,毕竟你们太年轻了,知识的积淀不足以让你们在创业铺满荆棘的路上走得很远,取而代之的则是失败的痛苦和信心的丧失。当然,张绪跃不是要我们逃避失败,但是一定要避免大的失败和挫折,因为信心与信念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法宝。
在访谈中,张绪跃不止一次强调,大学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这是一种底蕴的积累,它将会让你受用终生。”
回想起自己的青年时代,张绪跃陷入沉思,似有说不完的话。半晌,他缓缓地说:“就拿我来说吧,我要做老板,就必须懂管理、财会等一系列相关的知识,但我是学制糖专业的,对这些东西不是很了解。但我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我在一个月内迅速地掌握并运用了这些我专业以外的知识,凭借着扎实的基础,我的公司也就得以做到今天。所以我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先技术后管理,不是没有道理的。”
集体之中 沐浴阳光
回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往事总是历历在目,永沁心田。据张绪跃回忆,华工在建校之初,各项设施都十分简单,很多活动场地就是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不辞辛苦地一点一点挖掘出来的。“以前西八宿舍后边是座山,我们就移山填沟,扩大活动场地。听起来有点像‘愚公移山’吧!”张绪跃调侃道。记得那时在华工七月的酷暑里,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劳动、互帮互助,有欢笑、有泪水,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一片青春的永恒。
那时的大学生活都很艰苦,校舍也很简陋,一间宿舍住8个人,宿舍虽小,但同学们亲如一家。当时大学生根据家庭条件的好坏,每月可以得到数额不同的助学金,刚刚够一个月的伙食。张绪跃笑道:“那饭票就是日历啊!”尽管生活上的困难,但是大家却总能从嘴里省出一些饭票给那些生活更困难、更需要帮助的同学。那时的物质生活是艰苦的,然而“集体主义精神在我们班级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回忆起在华工的那段艰苦的青葱岁月,张绪跃脸上总是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和自豪之情。每当讲到细节之处,大家都会会心一笑,身边的这位老华工人,就像是一本书,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晕染着我们年轻人的心灵。
听着张绪跃讲述那些过去的事情,我们不由心弛神往,时间就此停步,乌龙的醇香萦绕舌尖,“愚公移山”的故事牢记心头,那虽艰苦却又快乐的岁月让我们憧憬不已。
一点感悟 一点希望
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张绪跃沉思了一下,说道:“大学生创业或是找工作,首先要符合自已的特长和兴趣,其次就是不要离自已的专业太远。”人生道路何其漫长、艰险,我们在离开华工以后的路途可能并不平坦,可能也没有取得预想的光鲜与精彩,此时如果不紧扣自己的专业在而在一个陌生的领域中前行,就很可能在与各种现实的碰撞中与事先设计的轨迹发生偏离,出现时断时续……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张绪跃说,父母养育了我们,在他们最贫困的时候没有抛弃我们,我们应该感恩;爱人为我们承担了太多的事情,我们应该感恩;儿女为我们带来了天伦之乐,我们应该感恩;母校培养了我们,教给我们知识,我们应该感恩;同样,我们也要感恩社会,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回馈社会。
最后,张绪跃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学生为人儿女,对家庭而言,其成就不能不说是有限的;然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其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贡献却是无穷的。”此时,我们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看到一双熠熠生辉、擎着真诚、散发着智慧光芒的眼睛。此番话语,有如春风细雨,沁润着我们的心田,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前进的路。
这一次,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张绪跃内心中深藏着的对父母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那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感言,是一种胸怀社会、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访谈心语】
通过这次采访,我第一次真实的感受到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他自强不息的大学生活。我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自己要去努力的事情很多很多,我要务实。这次采访张绪跃,我并没有得到他写下的什么格言以做纪念,所以我笔记本上本打算让张绪跃写格言的那页纸上是空白的,但我却认为那张什么都没有写的白纸,却写下了最好的人生格言。
作者:张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