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游侠—访中国文化名人、收藏家殷晓俊校友
日期:2011-12-02

 

【简介】殷晓俊,男,汉族,云南昆明人,196111月出生,197810月至19827月就读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锻压(103)专业。殷晓俊校友是我国著名的影像历史学家,20世纪中国摄影百年入选人物。收集并翻拍了各种老照片近万张,被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国国家博物馆授予“中国收藏照片第一人”的称号。2008年、2009年连续两届中国民间收藏家评比中均超过马未都先生获得冠军。殷晓俊校友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新闻社记者、中央最高领导人参谋等。2009年“诺贝尔奖”提名委员会曾正式要求提名殷晓俊参加评比。

你看过一百多年前中国的街景吗?你了解晚清人民的生活方式吗?你听说过云南老照片的故事吗?今天,我们采访的主人公就是被誉为“中国收藏照片第一人”的华工校友殷晓俊先生。

侠客豪情

干练的外表,魁梧高大的身材,身着牛仔,戴着头盔,驾着一辆气派的摩托车,伴随着启动发出轰轰的油门声,潇洒威风,好一副骑侠的风度,这就是殷晓俊校友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时间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刚毕业的殷晓俊被分配到了云南省机械厅,由于专业知识和英语都非常扎实,他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重用,并开始从事了外贸工作。从1982-1989年,这一干就是整整8年。这段时期正值云南“七五”期间技术引进,殷晓俊直接参与、负责并组织了云南所有工业和电子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包括和国外谈判、签合同,这其中有几单贸易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国对外贸易活动。

据殷晓俊回忆,第一单是云南昆明机床厂进口设备的谈判,也是中国的第一单技术进口。殷晓俊用流利的英语和美国人进行谈判,由于他充分的准备并且查到了设备的专利报告,一次性就把价格从80万美元降到40万美元,非常成功,这也成为国内谈判的一个重要案例。另一宗贸易官司是与日本公司的较量,凭借着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能言善辩,殷晓俊不仅把全部损失拿了回来,日本还给我们赔款很多,这是日本株式会社、商社演讲的重要案例,也成为我国经贸系统中的一段佳话。正是因为生意做得很厉害,外贸谈判从来没有败过一场,以至于1988年他被列为“中国新时期的抗日英雄”。殷晓俊笑着说,虽然自己没有直接从事有关锻造专业的工作,但是他把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通过谈判、筛选再买回来,为云南基础工业改造更新做出了卓越贡献。

侠客柔情

“这不仅是昆明人的祖先,也是咱们中国人的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责任去挽救这批文物。”这是殷晓俊在《黑镜头》书中的一段话。

殷晓俊从1995年开始做文化项目。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1997年他倾其家私,耗资百万,几度赴法,购得两千多幅中国晚晴西南历史绝照的事迹。一百多年前,一位法国驻云南总领事方苏雅先生,也是一位情报人员,用当时最先进的玻璃干片照相器材记录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生活、山川人物和市井百态,比较真实、全面地把一个世纪前中国西南地区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侧面,展现在观众的眼前。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其技术上的优势和艺术上的独特视角,折射出历史真实的光与影,透视出生命的真谛,弥补了一百年前旧中国历史记录手段的不足,提供给后人的以书籍或文字所不能表述的历史沧桑,不仅是一个世纪前云南及其周边地区的缩影,也是整个中国晚清社会形态的形象写照。其意义十分重大,无论是人文价值、历史价值都高于同时期的文物,被中国国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可以与敦煌文献媲美。

殷晓俊的这一行动成为中国摄影史乃至世界摄影史上的一件大事,轰动一时,殷晓俊的事迹也被世界各大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等报道,羊城晚报更是以头版4幅报道,并在全国各地包括国家博物馆等隆重巡展。同时,殷晓俊也为云南乃至中国的老城改造做出积极贡献,为西藏、西南等地区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抢救,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科技频道以及焦点访谈、东方之子等栏目多次播出关于他的专题节目,杨澜、崔永元等著名记者专访过他。

殷晓俊现在还在从事另一项伟大的工程——拍摄全景照片,在世界上非常有名。他还创立了中国全景网站,www.720china.cn,在中国新闻社网站上可以找到,他也成为第一个发布全景照片的记者。在2008年四川地震时期,殷晓俊将500多张每张价值8000元的地震全景照片免费捐献出来。

他还有一个梦想,把中国重要的地理、人文环境全部跑完,现场记录东北、青藏、新疆以及中国沿海地区的全景照片做成影像图片库,为后人留下一笔影像遗产。他认为,文化即文字和像化,而像画得表现更为直接。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建立一个中国影像馆,把自己的全景照片、收藏的5万多张老照片,这其中也包括圆明园没烧之前的珍贵照片等,全部公布于众,奉献社会。

殷晓俊满怀激情的娓娓道来,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人听得入了神,心灵无不受到极大的震撼。他的壮举很伟大,令人钦佩。他在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他爱家乡,爱民族,爱着家乡的人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热土……

如今,殷晓俊继续搜集老照片,继续从海外进行云南乃至中国的文化抢救工作。殷晓俊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影像史学学科,这门新兴学科包括影像考古学、影像人类学等专业,在国内的几所大学已有开设。他也被北大、清华、中国传媒大学等邀请为客座教授。殷晓俊笑言,今年刚好50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他喜欢骑摩托车去拉萨、丽江等许多重要城市进行文化保护方面的调研,被世界高度关注。2009年“诺贝尔奖”提名委员会还曾正式要求提名殷晓俊参加评比。明朝的徐霞客是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殷晓俊可谓是当今的徐霞客,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地理、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我们谈到殷晓俊的家庭时,再一次深深感到了这位大侠的柔情。作为四个孩子的父亲,其中两个孩子是收养的。其中一个女孩是从一次抓获人贩子的行动中领养的。这种充满爱心、无私奉献的举动令我们感动。

侠客“无”情

谈及当时在华工的求学经历,殷晓俊对自己可谓为是相当“无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6岁未满的他就进入华工,由于母亲就是搞机械的,再加上那时的人们普遍有这样一种观点,“学一门手艺,将来吃饭没问题”,报志愿的时候他就填了机械专业。

殷晓俊感慨地说,当时家境很贫困,他只有10元钱带入大学,生活学习条件都很艰苦,上学时连书包都买不起。仅有的助学金刚够买饭票,没钱买菜票,以至于他有近两年时间天天吃白饭,导致营养严重不良,有时再加上学业的压力,晕倒都有过,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是在医院。他还记得,医院里还有很多同学因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他坦言,大学读理工科是绝对没有办法敷衍的,敷衍就肯定考不过。殷晓俊回忆说,当时机械制图、微积分、物理等课程确实很难,从高中时代的二维思维很难理解空间的概念,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的死记硬背,身体都被熬坏了,这才基本过关。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他到了大学四年级时才慢慢的理解了微积分。虽然本科四年的学习很坎坷,但他依旧很怀念这个过程,这是一种对世界的认知、思考并做决定的过程。因为有一种强大的信念作为支持,迫使他训练独立生活,独立做决定,以至于今后这么多年他提出独特、创新、可操作性强的方案,都得益于当年的点点滴滴啊!

专业书课本买不起,殷晓俊上课就练习速记,争取把老师讲的知识在一节课内全部搞懂。课余时间便在外文版图书馆义务打扫卫生,这也给了他接触大量外文专业书籍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时,他的专业课英语已经完全没有问题,论文都可以用英语写。毕业后,殷晓俊更加刻苦的学习英语,师从叶剑英的英文秘书——林展等一批优秀的英语老师,并受到了更为苛刻严格的训练,以至于他的英文水平超过了当时北大外语系毕业的学生,为之后的工业引进交流谈判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殷晓俊做企业老总已有26家,涉及各行各业,包括制药、建筑、木材开采等。殷晓俊认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回想大学四年,他利用每个星期天通读、速读一本书,体会书外面的东西,将所读的书应用到实际中,多总结经验。他强调,今后社会的竞争无疑会越来越激烈、残酷。他希望我们这一辈的华工人,提高自身修养,内心要强大,主动面对问题,千万不要退缩,光靠父母是不行的,要自己独立做决定。初入社会被骂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努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制定预备方案,提前做好准备。他相信,学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处理问题要比文科学生厉害,因为理性思维相对更有逻辑,思考问题更严谨。

7月的云南,清新秀丽,气候宜人,连空气中都泛着阵阵醉人的清凉。就这样,在这个美丽的季节,我们愉快地结束了对“侠客”的访谈,“侠客”的豪情,“侠客”的柔情与“无”情让我们懂得了老一辈华工人求学的艰辛,生活的不容易,以及华工人坚定的意志和远大的志向。殷晓俊平易近人、和蔼可敬,他那语重心长、发自肺腑的话语让我们的心灵深深地受到震撼,并将铭记于心。

作者:杨尚阳 金昊思 吴海平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