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简介】倪阳,男,祖籍上海人,1963年出生于北京。全国注册一级建筑师及高级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985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88年至今就职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五室主任。其参与设计的代表作包括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担任副总设计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广州亚运会羽毛球馆、希尔顿酒店以及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等40多部作品,其中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获得了“2006年度建设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0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及“2009年度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走在清幽的华工校园里我们会看到在波光粼粼、绿树成荫的东湖旁边点缀着一排民国时期留下的红楼建筑,这些建筑是当时的学生宿舍楼。而这些独具历史风韵的建筑也是华工给予每个华工人最初的具化印象,它们象征着时代与发展的契合。倪阳校友所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就座落于其中一栋外观古朴、简约的东五宿舍楼。
倪阳的办公桌正放在一扇向阳的大窗户前,那天的太阳很灿烂,阳光透过这扇窗户均匀地撒在桌面上,倪阳转身与我们交谈,那阳光恰巧成为了最明亮的背景。或许是因为倪阳的名字中有一个“阳”字,所以不经意中会觉得他与太阳之间有种别样的联系,他是一轮年轻的太阳,这一路走来,他似乎与太阳一样有着日出前的蓄势待发,有着日出东方时的无限活力。顺着这一缕缕灿烂的夏日阳光,倪阳的思绪回到了1981年那个同样炎热的夏日,那个夏日他参加了高考,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华工情缘、无悔的建筑之路。
“旭”势待发
我们都知道学建筑离不开一定的绘画功底,要成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通过高考的激烈竞争,更需要自己长年对于绘画的扎实训练。倪阳童年时对于绘画的浓厚兴趣和天赋正是他今后踏上建筑之路并顺利发展的“助推器”。
倪阳的爸爸虽然从事地质工作,却酷爱写字画画,他发现只要一画画,淘气的小倪阳就会安静下来,同时他也察觉到小倪阳在绘画方面的天赋并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引导。倪阳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得到了很多绘画方面的锻炼机会,他积极参加了班级、学校等各类的板报设计,也参加了一些绘画竞赛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回想起自己童年时培养起的兴趣爱好,倪阳庆幸地说:“后来在学习建筑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比别人容易很多,我想这和小时候的底子是有关的。虽然我当时没有接受正规训练,都是‘自摸’的,也可以说是‘野路子’,但是因为自己喜欢绘画,就会去不断尝试。”
倪阳回忆说,在当时学建筑基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参考,连外国的作品都看不到,全部需要自己去想、自己去创造,最多就是参考高年级同学的作业和阅读《建筑学报》,其他什么都没有,不像我们现在,有很多东西可以做参考,丰富我们的想象,拓宽我们的思路。
倪阳宏观、活跃的创作思维则得益于他早年的丰富经历。倪阳出生于北京,也曾经在上海生活过,而且后来是在广州读书和工作,这三个城市各具特色、各代表三种不同风味的人文,而这些对倪阳做人的态度与做事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倪阳跟我们强调了一个人经历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在年轻的时候能多呆几个地方,可以使自己得到不同思想的介入,而这些思想便是一个人“多元化思维”的最好来源。
在倪阳看来,建筑师是多元的,他要具备非常多的素质,他不能只是宏观地去思考,也不能只是踏踏实实地做就行了,因为如果只是埋头苦干,不把写出来的东西跟别人探讨、不把自己的想法介绍出去让别人评判的话,一个建筑师是很难有飞跃的。在倪阳眼中,北京人宏观、活跃,广州人务实,而上海人则更具现代性。在倪阳的设计过程中,他会像北京人那样比较宏观地去看待一个设计,不会只是去争一块地,而是考虑到整块地的周围。当有的人只关注怎么去建一个漂亮的楼时,他更多的是考虑整块地的整合,考虑怎么让人更好地进入这片区域,解决这个区域的交通问题、进行视线的疏导或者是视界扩展的问题。同时他又会像广州人那样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设计,又像上海人那样富于现代性和自我意识。
在我们看来,倪阳早年在绘画上的天赋和多元的思维能力是他日后成功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就像日出前能量的积聚与等待,那时的倪阳像一轮等待冲出地平线的太阳,“旭”势待发!
日出“东方”
在大学时代,倪阳在华工建筑专业里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赋,从他当年的同班同学口中我们得知,倪阳一直保持着班级第一的优异成绩,同时也是一名富于创造力且综合能力很强的学生。倪阳大学三年级就中标了汕头市金砂公园工程的设计,也曾为华工建筑系取得了“全国大学生竞赛一等奖”的荣誉。研究生毕业后的倪阳在建筑设计界声名鹊起,设计了很多引人注目的作品,其中还作为副总设计师参与设计了有“东方之冠”美名的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对于很多华工人来说,逸夫人文馆承载了我们对于母校的记忆,它不仅仅是华工一座标志性建筑,更是倪阳的成名之作,正是倪阳关于逸夫人文馆独特、创新的设计开启了属于南方建筑设计的风格。逸夫人文馆一举获得了“2005年第三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2005年广东省建协第三届优秀建筑创作一等奖”、“2005年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06年建设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06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009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1949-2009)”共六个大奖。倪阳也向我们讲述了当初的设计理念,当时一方面是考虑到南方多雨水,又潮湿闷热,另一方面是考虑到人文馆与东西湖相通的特殊地理位置,从而采取了“通透”的理念,使人文馆对周围不会产生挤压的感觉,而且能达到东西湖视线的相通,同时人文馆还加入遮阳、通风的一些尝试。当时在南方应该怎样做建筑,其实没有多少人考虑过,而后来很多南方建筑都是延续了这种风格。
中国馆的创作构思则体现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创作理念。倪阳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设计中国馆,对搞建筑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机会,而且也让人充满了自豪感!2007年9月,当听到我们的设计方案通过时,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真的。直到何镜堂院长通知我时,我才缓过神来,明白这是历史交予的机会和责任。”据上海一份网络调查显示,网民对于中国馆的接受度高达92%,这是群体对于何镜堂院长和倪阳的高度肯定。
从1988年毕业工作至今的23个年头里,倪阳凭借自己一部部出色的设计作品走上了自己的扬名之路,也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加深了对建筑的理解。在倪阳看来,建筑既包含感性认识又包含理性分析,有时候它需要做一些枯燥的研究或分析,但有的时候它又会出现跳跃的思维或思想风暴,让人产生一种创造的快乐。同时,它不是要求你天天坐在办公室,而是要接触社会、接触工地,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处理各种事情,建筑带来的是一个多元化的工作氛围。建筑是没有唯一解的,我们对一块地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比如我们从环境入手可以得出一个方案,如果从城市的空间入手,或者从利益最大化入手,甚至是从造型出发,我们都可以得出不同的方案,但是倪阳认为什么样的方案更合适自己是需要一个人去磨练、去接受别人的评判。
“阳”帆起航
在造就个人成功的众多因素中,倪阳一直强调内在驱动力的关键性。谈及自己今日的成就,倪阳坦言他并没有像别人想象的那样进行过周密的规划,而是在短时间内通过制定计划让自己不断向前。在倪阳看来,个人的奋斗、机遇还有周围的环境都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倪阳强调说:“我只是想改变!我不是一个特别安分的人,我想不断前进,我自己有种内在动力,不断地推着自己向前。”
当问及倪阳的建筑理念时,他谦虚地说:“我其实不敢说我有什么理念,我一直还处于学习阶段,虽然我得了大师的称号,但其实这些东西也只是对我以前工作的肯定。我现在准备九月份去哈佛,我想换一个环境,然后对以前的东西做一个思考,看能不能再找将来的一些方向。”倪阳一直以来对自己有强烈的要求,他总认为,人不能自我意识太薄弱,要有所抱负,自己要知道自己这一生要做点什么,而倪阳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想在国际上拿一个大奖。
此次出访哈佛大学进行交流深造也是由倪阳渴望改变、渴望进步的信念所驱动。他告诉我们一直在一个地方工作这么长时间,人会有所困惑,因为在周围的环境中自己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且一直扮演教导的角色,很少有人能给自己带来思想上的激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外国游历一下,倪阳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自己可以换一个环境、换一下周围的老师,通过跟不同的人交流之后自己可能会有新的想法,而且可以学会用别人的思维去看待问题。
倪阳凭借自己内心强大的驱动力,一步步坚实地走在建筑之路、驶向成功大道。如今,倪阳怀揣着一颗不断寻求突破的心,扬帆起航,驶向国际的大舞台!
寄情华园
从1981年考入华南理工大学至今,倪阳已经与华工结下整整30年的情缘。华工见证了倪阳的成长,而倪阳也经历了华工的发展,按倪阳的话来说,“华工与我是相得益彰”。倪阳对于华工最初也是最为深刻的印象便是华园漂亮的建筑和优美的环境。在此次与清华大学的同事一同设计中国馆时,倪阳也认同了他们对于华工的评价——“华工真是卧虎藏龙!”在倪阳看来,华工人务实、不务虚,但是他又提出了对“务虚”的别样理解。他认为“务虚”其实是一种思想交流,我们在一个地方聊聊天,好像没有什么实用,但是通过聊天人们可以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就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这样的交流其实对“实”是很有帮助的,这在一方面可以总结和提高了一个学生的能力,而且在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华工学术氛围不够活跃的不足。
倪阳也用自己的成长故事向广大华工学子诠释了成功的两大关键因素——责任感和自我驱动。在倪阳看来,责任感是一种鞭策,“我觉得做到一定程度,你就要对周边的人负责,你要对你的工程负责、对工程所在的地域和城市负责,如果你有这种责任感的话,你方方面面会考虑得比较周全,我希望做出为社会、城市和群体带来更多利益的设计”。同时,我们也应该像倪阳一样永远不要停下向前的脚步,“每天都进步一点!不断往前走!”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驱动,才能在人生奋斗的路程中永保动力!
太阳之所以能发光发热就在于它所积聚的无限能量,而太阳之所以能达到万物的制高点,就在于它从冲出地平线那一刻起就不曾停止过上升的步伐,我想倪阳内心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便是他自身能量的来源、前进的动力!
作者:陈枫 吕健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