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简介】张奕和,祖籍广东,1978年入读华工建筑系,先后获建筑学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留学澳洲昆士兰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澳洲ZENX(哲思国际)建筑设计公司设计总监。
我们一行人来到张奕和位于天俊阁的办公室已是下午,张奕和刚从上海风尘仆仆地出差回来,得知我们本次采访活动的消息,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要求。
张奕和是一位十分友善亲切的人,谦逊中带着微笑,主动和我们握手寒暄。我们拿出了带给他的礼物,其中还有我们特别拍摄的目前的华工风貌。照片使得依稀在张奕和记忆中的场景变得更加鲜活。众人落座后便开始侃侃而谈起来。
兴趣选择了建筑
张奕和是1978年入读华工的。说到张奕和为何当初选择华工建筑系,他坦然道:“是受了父亲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张奕和说起他少年时的经历,虽然幼时家境贫寒,却从小喜欢画画。父亲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为了开阔自己孩子的眼界,会带着他来到汕头市看画展并感受城市的魅力。父亲对自己的影响颇深,另外,在幼时碰到一位著名的画家,能够对自己的画技做一个专业的指导,也算是一个莫大的机缘。所以当那个动荡的时代结束、高考恢复后,张奕和顺理成章地接受了父亲的建议,选择了建筑,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因为时代的特殊性,能够获得学习的机会对每一个学子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荣幸。张奕和在华工的七年学习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吸取从书本,从老师,从实践中所得到的知识源泉。
当时的建筑学院位于华工东区的红楼,张奕和笑道那时跑东湖西湖是经常的事情,因为建筑这个专业很辛苦,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学习的保证。有时候,还会结伴骑着自行车,一直骑到北京路。
读研究生的时候,由于课题关系,张奕和被邀请参与母校图书馆扩建工程的设计。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书香馥郁的图书馆留有张奕和的心血辛劳。这点让我们倍感亲切,更加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执着找到了蓝海
“我本科毕业20岁后来又读了3年研究生,之后又教了两年书。”听到这里,我们对张奕和在华工还教过两年书的经历感到十分惊讶又佩服。张奕和笑言道,那也是个不错的经历。因为当时国内的教育师资人才的稀缺,张奕和顺势成为留校人才。
教书两年后,张奕和便离开了中国,去了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在那个年代能够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十分难得。张奕和坦言道:“这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吧,自己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出国。”当时国家选拔20个人提供奖学金,进修交流,不限专业,但是选拔人才的条件却十分严苛,从校、市、省,一步步筛选到最后。除了专业知识拔尖,另外就是英语。张奕和认为自己虽然专业知识在系里面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英语是弱项,“是所有的科目里最差的。”因为英语基础并不是很好,努力弥补后,虽说是磕磕绊绊,但也争取到了这个百里挑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张奕和还开玩笑:“可能那个时候大家的英语都不好吧,所以我也就进了。不过现在是没有这个问题了,听和说都很流利了。”
张奕和在澳洲的学习也是经历了一番寒彻骨,才得了梅花扑鼻香。除了语言的障碍之外,他导师Sanni的严厉也成为了一道坎。但这些并没有阻挡张奕和磨练自己的决心。“我的语文水平还不错。”而这点就成了张奕和在论文上的一大帮手,因为其严谨的思维、到位的论点、新颖的文章结构,这让当时英语还是颇为蹩脚的张奕和,得到了导师的肯定。
博士毕业后,张奕和进入了澳洲最有名的PEDDLE THORP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自己真正将满腔知识付诸实践的舞台。他在这个舞台上如鱼得水,充分展示了自己在建筑方面的天赋与才能,他独特的融贯中西的建筑文化使者身份,使得他成了事务所的一张王牌,被聘为公司设计经理,全面主持设计部的工作。但是6年之后,在这如日中天的时刻,张奕和选择了退出。他决定用自己双手白手起家建立一个自己的设计王国,于是哲思国际有限公司便在美丽的布里斯班河边诞生了。
创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段五味杂陈的旅途。聊到当时的种种艰辛,张奕和淡然道:“创业是辛苦的,尤其是头两年,要让你做的东西被人家接受也不容易。不过整个团队也熬过来了。现在是打出牌子了,委托方会主动上门要求合作。”这也说明了张奕和的汗水和创作得到了回报。然而在哲思运转良好的时候,张奕和已经决定了下一步的突破口,那就是回国发展。他认为这是突破当地市场饱和的契机,当然也是因为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
2004年的时候,张奕和又回国创办了哲思(广州)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说到目前的建筑行业的现状,张奕和有自己的一番真知灼见:“其实现在的建筑行业已经是一片红海了。红海就是竞争异常激烈的领域,像血拼一样。虽然建筑项目不少,但是设计方也多。投标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大的竞争。”在这样可以说白热化的领域中,张奕和给自己的公司找到了正确的定位,“我们要寻找蓝海。”
“我们要寻找的,是国内的公司做不了的,国外的公司也做不了的地方。虽然我们现在公司规模不大,但是我们比本地建筑师了解世界,比外国设计师了解中国。”张奕和对公司的发展方向十分明确,因为他们公司独树一帜的同时兼并了中西文化的特点,这就是他们找到的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海。
勤奋带来了硕果
张奕和对老师有着发自内心的感激,除了那位在攻读博士期间对自己有莫大提携的Sanni导师外,他对华工的老师们有浓厚的情谊。“华工的老师很好,他们不但教你知识,还教你做人。”张奕和谈到他就读时,有一次冯秉全教授为全校做的演讲,教授身上被时代和岁月打造磨练出来的幽默和沉稳也深深打动了张奕和的心灵。当时诸位建筑学院的教授老师,更是成为了张奕和终身的益友良师。
聊到目前的大学教育,张奕和有些感概:“其实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远远不够。大学四年教给你的是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会画图,懂得设计一些建筑类型。但是现在世界建筑发展变化很多很快,可以说日新月异。光是学校教给我们的东西是根本不够的,所以自己要不断地补课充电,大学里重要的是学到如何学习的能力。”张奕和用一个鲜活的例子生动地讲述了中西方的教育的不同,他说中国以前的书籍文字是竖排着,看书的时候就是不断的点头,而西方的书籍文字是横排的,所以阅读的时候就是不断的摇头。这正好符合了东方人和西方人学习方法迥然不同的特点,中国人习惯接受,而西方人热衷批判。这十分精确地点到了如今困扰我们的教育问题。而张奕和在澳洲留学的日子,正好给他带了思维上冲击和升华。
张奕和的公司依旧在不断地扩大发展,对于自己公司未来前景的展望,张奕和显得胸有成竹。目前张奕和的公司将着手搬家,更上一层楼。办公地点离华工也越来越近,张奕和说那时一定经常到华工来。张奕和认为华工人就是创新、务实的。这不仅是建筑学院的口号,也是反映在他自己身上的品质,就是因为张奕和脚踏实地的辛勤耕耘,才结出了如今的累累硕果。
采访近尾声时,张奕和向我们展示了他所带领的团队设计的建筑工程,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遍布中国很多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天津等等。想到自己曾经站在张奕和公司所设计出的建筑物前,和它们零距离接触,感受到它们的独树一帜时,便油然而生一种崇敬钦佩的感情。
这便是一位在建筑行业中融贯中西的学者专家,一位曾在华工葱郁校园中留下刻苦身影的华工人,一位对自己的职业抱有无限热情的人,一位真正值得我们后辈敬佩学习的张奕和。
作者:闾菁 黄翠敏 温亿明 尹虹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