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简介】饶维纯,男,1935年生,广东梅县人。1953年就读于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1958年毕业。曾在云南省建工厅设计院工作,为云南省设计院总设计师、高级建筑师,现任云南工学院副教授,云南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土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曾赴朝鲜、毛里求斯、美国、爱尔兰、新加坡等国考察、参加学术会议及工作。1984年获全国农村住宅设计二等奖,1989年毛里求斯航站楼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 ,1992年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奖, 1995年获全国设计大师称号 ,1995年昆明国贸中心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1996年获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1989、1999年《云南民居》及其续篇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国书一等奖。
7月的云南,清新秀丽,气候宜人,连空气中都泛着阵阵醉人的清凉。就这样,在这个美丽的季节,经过31个小时火车的颠簸,我们带着母校对远方学子的思念,踏上了这方美丽的热土。
17号下午,我们应邀来到位于昆都闹市却给人静谧之感的云南省设计院。刚进设计院门口,我们就被很多的奖牌和设计作品图片展示震撼了,这也无形增加了我们的紧张感。然而,进到设计院招待室后,校友们爽朗的笑声、亲切热情的招待、满桌的水果、零食,立刻让我们的紧张烟消云散。原来,很多校友因为这个访谈活动,今天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到了设计院。于是,我们的访谈就在叙旧聊天的基调上缓缓展开……
缘结华园
仙风道骨,德高望重,是饶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他在慈祥中带着世外高人的味道,就如武侠小说里那位神秘的掌门人。也许这就是华工“大师兄”的魅力吧。
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饶维纯1953年考进华工建筑系,时值华工实行第一届建筑5年制。提及此事,饶维纯笑说和学校是同龄人了,其他校友也说饶维纯是我们的大大师兄。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华工、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时,饶维纯淡淡一笑说:“这都是偶然的机会,当时也是懵懵懂懂地选择了华工、选择了建筑系,并且也搞了一生的建筑。”这就是冥冥中的一种缘份,使当时那个青春年少的小伙子缘结华工。直至时间流逝,尽管青春不再,缘份却使这位慈祥老人心系母校,华工人是他一生中不可磨灭的骄傲印记。
提及母校,每个校友都有说不尽的话题,其中无不包括了他们对母校的无限思念。饶维纯亦是如此,尽管五十多年过去了,但对自己在母校里的点点滴滴仍然记忆犹新。那个时候尽管华工刚刚组建起来,就只有5个系,3000多学生,但学习氛围却很好。令饶维纯记忆最深的就是早读:“那时学的是俄语,每天早上我们很早就起床,绕西湖跑一圈,吃完早点后,就在教室周围读单词。”“而晚上,建筑系的学生常常要加班,学校也专门在红楼留了一间教室给我们通宵,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一个位置,就不用抢位置了。”说到这里,饶维纯好像又回到了那段与同学一起拼搏的大学时光。而我们大大师兄、师姐形成的这个习惯也成了华工建筑系的一个传统,而且这个习惯也一直伴着饶维纯等校友。我们从另一个校友那里得知,饶维纯60多岁时主持设计昆明国际教育会大楼,还带着一帮年轻人通宵画设计图。而平常云南省设计院也经常会一夜都灯火通明的,这与昆都闹市的灯红酒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饶维纯等华工最早的学子,用他们的勤奋好学、不怕吃苦和艰苦奋斗很好地阐释了华工精神,并且这一精神将会在一代又一代的华工人身上传承下去。
情系云南
50年代大学生的工作是国家包分配的,当时饶维纯的第一个志愿就填了云南。没有考虑这里会远离家乡,没有考虑生活的艰苦,只想到要建设边疆,支援边疆。“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一句话就道出了当年那个小伙子的一腔热血,也道出了饶维纯那颗虔诚的爱国之心。就这样,1958年,刚毕业的饶维纯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来到了云南,开始了他的建筑生涯,并且在云南搞建筑一干就是几十年,云南作为他的第二故乡与他紧紧地连在一起。
初到云南省设计院,饶维纯就接到了进行设计的“基础工作”——跟着老院长、老前辈对云南全省的民居进行调查。云南地势险要,山高路险,各个民族村寨很分散,要做这种实地的测绘是特别困难的。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艰苦的条件会令身在象牙塔5年的饶维纯退缩,但凭着华工人那股不服输、肯吃苦的华工精神,饶维纯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饶维纯感慨道:“条件真的很苦。云南民居是云南的历史文化遗产,要挖掘其内在价值,就必须深入到其中。所以,我们坐马车、拖拉机或骑自行车到云南的各个地区。有很多时候,道路并没有到达乡村里,那我们就徒步调查。有时候幸运就借住在别人家,不然就风餐露宿。做完调查后我们还要分类比较,最后提出典型的东西进行归结。所有的这一切都要靠我们一笔一笔地手绘出来。”听着绕老的描述,我们想像当时环境的艰苦,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后来饶维纯他们把调查结果编辑成两册书——《云南民居》。在建筑界,以前有梁思成调查中国的古建筑,包括宫殿、寺庙等,而《云南民居》刚好填补建筑界在民居方面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是现在很多民居书的开山始祖。因此这套书获得了当时的全国图书奖,不仅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至今在建筑界也有着无法取缔的地位。
饶维纯第一次搞设计就是昆明机场航站楼的设计。但当时没有采用他们的方案,因为当时他们做的是一种不对称的方案,后来采用的是一种对称的方案。当时的建筑市场还是传统风格偏重一点,讲究对称。他做的是根据现代航站楼的使用功能,因此是不对称的。尽管方案没有被采用,饶维纯却没有觉得遗憾,因为那时饶维纯才刚毕业,第一次设计就是参与这样重要的工程已经让他感到很光荣了。后来,饶维纯慢慢地在建筑界崭露头角,默默付出的努力终于使他成为了大师级的人物。
然而面对成绩,饶维纯一直谦虚低调,华工人朴实、谦虚的品质在饶维纯身上得到很好地体现。
致用云南
问及母校对他有什么影响时,饶维纯说:“大学5年的教育让我受益匪浅,来到云南,一切都是在大学教育的基础上,再在工作当中慢慢地摸索的。”在学校里,建筑结合地区的教育令饶维纯最深刻。“当时的老师跟我们讲,广东的建筑就要结合广东是亚热带地区,遮阳、隔热、通风都很重要。”饶维纯回忆说,“来到云南这边,我就把在学校里学到的这一套本事运用到云南的建筑上来。”因此,饶维纯在华园学到的东西,在实践工作中密切结合,得到了具体的应用。把云南民族特色体现在云南建筑上,也成了饶维纯一生的追求。
另外,饶维纯还鼓励我们学弟学妹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他还给我们举了上大学时令他印象深刻的例子。50年代初,建筑界比较流行高大屋顶、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而当时他的老师组织的广州工业展览会会馆就采用了“鸡腿”建筑(上大下小),这就比较创新的做法,不符合当时的潮流,还受到了一些批判。但后来证明,这就代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这件事对饶维纯的影响很大,后来他一直都坚持凡事都不能一味地跟人家走,要创新,要有特色。而饶维纯立足云南搞建筑,也是本着这样一个精神,要突出云南的特色。
那时昆明正下着雨,窗外滴答的雨声伴随着室内其乐融融的交谈声,无形中好像形成了一种恍如隔世的光景。把我们带回了50多年前,从广东到云南,然后一路走来,让我们见证饶维纯的拼搏,饶维纯的努力,饶维纯的华工精神,饶维纯的云南情结以及饶维纯的辉煌成就。时间沿着各自的河床流淌,而饶维纯身上沉淀着的正是我们华工人应该传承下去的华工精神……
作者:杨尚阳 金昊思 吴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