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简介】彭彬,男,中国共产党员,1977年2月出生于广东省雷州市,1998年毕业于广东工学院(现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2004级公共管理硕士(MPA),现任广东省农业厅农机推广站高级工程师、技术引进与项目管理科科长。
敲击键盘,文字一个个在我眼前跳动,它们整齐排列成线,累积成篇。但就在我轻按“Delete”键时,它们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多少次以为这些文字可以把我们一组三人从彭彬校友那儿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一一展现出来了。然而,每想起采访现场,每看一次手稿,每听一次录音,每阅读一次资料,我都无比失望地发觉我手下的文字原来显得如此的单薄、苍白。
和彭彬校友见面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彼时大雨刚过,广东省农业厅农业机械推广站的大院显得格外的清新干净。我们就在他的办公室楼下给他打电话,很快,刚结束一个重要会议的他从另一栋大楼走了出来,并热情地同我们打招呼。这位曾获多项大奖,在百度上随便一搜就有多篇专门报道的35岁的青年,此时脸上洋溢这淳朴而又充满活力的笑容,像极了一位和善的邻家大哥哥。见面的一声“师妹好!”已经驱走了我们所有的拘束和不安,这一次访谈就顺理成章转变为一次开心的聊天。关于工作,关于生活,关于人生,彭彬校友是一本十分珍贵的书!
农机推广:上错“花轿”入对行
自1998年6月参加工作以来,彭彬从事农业机械推广这一行业已经有十三个年头了,从一名普通的职工到今天的高级工程师、技术引进与项目管理科科长。他一直坚守在农业一线与农民一起劳作、交流,并且刻苦专研,勇于创新,研发了多种新型农具,获得了多项专利,还完成了《水稻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和《高效能节能环保型植保机械推广应用》等项目。可以说,他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的贡献和为国家节约的资本都是巨大的。
当聊到,彭彬就业之初是如何择业时,他不禁笑了笑,说道:“从事这一行真的是一种巧合。”彭彬表示,之前并没有想过自己会从事农机推广这一行业,只因为当时自己是学校(本科毕业于广东工学院,即今天的广东工业大学)的广播站站长,恰巧农机推广站前去招聘。学院领导误以为是广播站就推荐了他过去,从此,他便与农机推广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于彭彬这一“上错花轿”的择业经历,我们都很好奇在日后的工作中,他是否有后悔过。而他坦言,如果从个人收入来说,这个行业确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就他们现在的工作量来说,在很多其他行业肯定会有高出不少的收入。何况自己的父辈是做石油行业的,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农机推广,也许今天的发展会是另一番景象。然而,他表示不曾想过后悔,他说自己从事这一行业,生活的幸福感还是蛮高的。因为工作多是跟淳朴的农民接触,生活就显得简单了很多。在采访中,他还聊起因为帮助农民干活,人家把留着给远在他乡的儿子的鸭子杀了犒劳他们的感人故事呢。不时流露出自豪和对工作深深的热爱,然而,很快我们就领会到,这一种热爱和彭彬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可贵品格是分不开的。他的缅甸志愿之行更是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缅甸志愿行:一生的宝贵财富
2006年,彭彬以中国海外志愿者身份(农机技术专家、中国海外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赴缅甸农机制造厂开展技术援助,分别在“第五农机制造厂”和“缅甸农机制造厂”服务了三个月。他真诚的态度和出众的技术获得了缅方的高度赞赏和肯定,促进了中缅情谊的发展。曾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铜奖”、“中国首届农业机械青年科技奖”、“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第十二届广东五四青年奖章”等多项荣誉。
谈及五年前的缅甸之行,彭彬记忆犹新,说起那些故事,所有的艰辛、感动、思念都历历在目。
随志愿者服务队赴缅时,彭彬的儿子的满月酒刚过,刚刚做了爸爸的他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得子的喜悦,就毅然舍小家为大家,踏上远赴缅甸的志愿之路。彭彬解释道,这种志愿服务和普通的志愿者活动不同,它是为期半年的技术指导,而它和一般专家做的技术培训指导更加不同,这次的志愿服务是没有资金报酬的,唯有中国政府每月给予他们两百美金的补助。显然,这样的补助是远远不够当时的生活开销的,于是他只能让妻子每个月再给他三百美金来添补。
对于缅甸,彭彬还有一种风趣的说法——“免电”,工厂停电是经常的事,电话更是不敢奢望。实在是想念妻儿,就跑到很远的小镇去等电话(因为话费太贵,只好和妻子约好,每周某个时候打电话),他笑了笑说“我觉得,等到电话,那就是我最开心的事了。”听到这,我们在感动于他们夫妻恩爱的同时,不禁对他的妻子肃然起敬,试想,一个刚生育的女子,正是需要照顾的时候,丈夫远赴国外,除了背负不算轻松的家庭负担外,还要每日牵挂丈夫的生活状况。我们只能说,志愿者的精神是可贵的,而作为志愿者家属,这种理解、支持、承担的品格更加值得我们钦佩。
当记忆再一次被拉回那些在缅甸的日子,彭彬感慨到赴缅做志愿者是一次机会,给了他一次检验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磨练了他的心智。彭彬在缅甸享受的是车间主任级的待遇,但是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无法和国内相比,就连在房里添一张旧书桌都是厂方对彭彬的特别厚爱。就在那样的环境下,彭彬没有丝毫害怕困难退缩和抱怨,他忘了自己的专家身份、也忘了脏和累,认真工作、积极创新。
在工作上他为铸造试验提出新配方比例与技术方案,受到了厂方的重视。还提出了多项关于安全防范、资源配置、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而说起和工友们的相处,彭彬最自豪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去过地方最多的,带过的人最多的。”他说他最喜欢叫工友们带他回他们各自的家乡转转(当然,他提供所有的费用),在停电停工时,他就和工友们互相教学中文和缅语,有空的时候,就一起踢藤球。当然,在异国生活,语言交流无疑是一大困难,彭彬说因为大家都不怎么懂得英语,就直接说重点词汇,而且还用各种方式把英语“简化”。”four months”是“四月”,“好“是”Good”,“不好”就是”no good”,大家也很默契,明白彼此的意思。
彭彬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专家的架子,淳朴而真诚,在生活中和工作上都不会被困难所困扰,而是保持冷静,认真对待,总能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去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彭彬感恩于在缅甸的日子,他说起清晨上班路上工友家属们的那句“大哥,您好!”;说起茶亭老人为他送来菜饭时的身影;说起他离开那天全厂三百多工友自发排队,一一拥抱送行的壮观场景;还说起工友们喊出那一声“的佑(缅语中的“中国人”),I love you!”……
在《怀光荣使命,竭全力服务,促中缅情谊》一文中,彭彬写到“都说志愿服务是不计报酬的,但我却感觉自己得到了丰厚的报酬,这无比的幸福感和充实感就是最珍贵的报酬。”他说在缅甸的那些时光让他对于“友爱”、“奉献”有了更加深刻理解,也深深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能够用自己的技能去帮助“胞波”国家里善良的人们,能够在志愿服务中为祖国争光是一件多么幸福和自豪的事啊!
作为师兄,彭彬告诉我们:“人生的机会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如果你们将来有机会,别说国家给两百美金的补助,就算是自己掏出两百美金,也要好好珍惜这种志愿服务的机会,它会让你学到太多太多。”就如缅甸之行,已经成为彭彬生命里一笔宝贵的财富。
生活态度:“我所经历的都是好事”
三十多年的人生岁月,十三年的工作经历,彭彬只是微笑着感慨道:“我所经历的都是好事。”他认为人的一生有很多事都是给人一种磨砺的机会,学会以平常心、感恩的心看待人生非常重要。不管遇到过的是痛苦还是欢乐,只要是自己经历的就一定是好事。
彭彬还说,这个社会有很多人不是苦苦追逐财富后往往渴望过上一种安宁、清静的生活吗?而想想自己现在不正过着这样的生活吗?所以好好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就足够了!
在这个显得有些浮躁和不安的社会,彭彬这样生活态度实在显得难能可贵。珍惜时间、努力生活、真诚对人、正确看待得失……在以往的日子,当我听到这些华丽的成语,一种空洞感随之而来。而在和彭彬相处五个小时之后,所有的抽象感都消失殆尽,他的热情和真诚一直感动着我们,鼓励着我们。
快挥手告别的时候,彭彬说今天认识了我们,就成了彼此的朋友。于是,我们收拾起装满收获的行囊,和我们的良师益友——彭彬挥手告别,勇敢地去经历我们生命中的“好事”。
一路行走,一路感悟,一路收获,请相信,这一定是圆梦的旅程。
作者:张潇潇 赵朝琼 马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