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求索 心石益坚--访美国斯坦福研究院研究员石益坚校友
日期:2011-12-02
 

【简介】石益坚,男,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1979级化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在华工继续攻读研究生。1988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4年,1992年赴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光化学,后赴美国继续深造。1997年到2000年之间,分别在罗彻斯特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博士后。2003年至今,担任美国斯坦福研究院(SRI International)研究员,从事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的研究。

三十年,人一生约三分之一的光阴。

人们用最辉煌的三十年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追逐理想:或创业凯歌,或商海遨游,或勤耕政坛,或遍结桃李。三十年奋斗历程,总是跌宕起伏,轰轰烈烈。

却有一个人不同。

谈到自己最青春、最富有创造力的三十年,他的眼睛里依然是如水的平静。石益坚——三十年只专心一件事,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他一走到底,心石益坚。

不能学我所爱,也要爱我所学

石益坚在斯坦福研究院研究的是一门交叉学科,与化学、材料、电子的关系都很密切。令我们惊讶的是,从本科到博士后都读化学的他,一开始却并不喜欢化学。“我来华工本来想读的是电子专业,阴差阳错,高考时化学考了很高分,结果就被选进了化学系。”石益坚笑着说。

从读中学时,石益坚就对化学有些偏见,因为那时候学的化学很多要死记硬背,思想比较活跃的他很不喜欢:“我最讨厌死记硬背的东西。化学我很不喜欢,但因为高考要考,所以下了一番苦功,不想反倒考了高分。”来了化学系,虽然没有学到自己所爱的学科,但他依然“尽力去做,尽力去学好”。他从来没有因为不喜欢而逃避,甚至从来不曾有半点松懈。

石益坚是个非常多才多艺的人,会拉二胡、小提琴,歌唱得也很好。于是我们不禁想象,有诸多爱好的石益坚,在华工的课余生活一定格外丰富多彩,没想到却得到了意外的答案:“我兴趣爱好是很多,但大学时的我却一心只想读书。那年刚刚恢复高考不久,能考上大学,我非常珍惜,所以在大学我把所有事情都推掉,四年里连电影都没看过,直到毕业前才看了两场。”

谈及此事,石益坚神情依旧平淡,仿佛是最应该不过的事情,而我们却被深深震撼了……石益坚7岁便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音乐是父亲给他的礼物,也是他一直的爱好。我们曾看过他拉小提琴的照片,神情专注而陶醉。是什么让他放弃了所有的兴趣爱好,放弃了所有课余活动,专心投入一门自己一开始并不喜欢的学科?

“我全心全意读书,因为我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他笑得云淡风轻,“是坚持,也是毅力吧。”

石益坚执著地坚持努力着,直到爱上这门已相伴他三十载的学科。“大三时,学了物理化学,我才开始对化学感兴趣。”石益坚谈到这些学科的语气,仿佛是打了很久交道的老朋友,“物理化学是用物理的理论和方法去解析化学,我突然发现化学也能讲道理了,我才开始喜欢它。后来的毕业论文也选的是物理化学方向。”同时,在华工任教的几年,他教授的学科也是物理化学。

谈到大学期间印象深刻的事,石益坚略略思索:“能永远留在记忆里的事有很多,我就挑一件来说吧。那时候有位德高望重的誉文德老教授……”午后的阳光斜射进玻璃窗,在茶几上投下斑驳的影子,空气里漂浮的尘埃清晰可见,这一刻时空仿佛发生了交错,我们被石益坚的故事带到了30多年前的一间老教室,一位老教授正站在讲台上。老教授银发泛光,讲起课来精力有些不济,很多学生嫌他没有激情,不爱听他讲课,昏昏欲睡或在木头桌上胡乱涂鸦。有一位学生却特别不同,他眼神放光,挺直了脊背,就在刚刚,老教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想了好久都不得其解的问题。老教授沙哑着嗓子继续讲下去,全然不知自己在一位学生心中投下的涟漪。

一位好老师无意间一两句的点醒,竟让这个学生铭记至今,单纯地对学问执著追求使得每一个小小的突破,都蕴含着无限的喜悦。“这个老师真好!”石益坚由衷地说。如果誉教授能够听到,一定也会非常欣慰。

走过的“弯路”,都是财富

本科毕业后,石益坚留校任教。“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留校,都愿意去学校外面发展自己的事业。”石益坚笑着说,“那时社会上流传的一句戏语:‘穷比教授还穷,笨比研究生还笨。’”为了继续做研究,不怕穷也不怕“笨”的石益坚,任教两年后考取了研究生,方向是溶液热力学。在当时,这是非常冷门的方向,很少人研究。“我调研的时候去华东理工大学,一位读溶液热力学的博士对我说:‘我已经陷得很深了,你不要再陷进去了。’当时想,我浪费了三年时间,也许是学了没有用的东西。”

让石益坚没有想到的是,时隔20年,当年曾认为没有用的溶液热力学知识,却给他现在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在有机半导体研究中,溶液热力学的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石益坚继续留校任教了4年。他笑着说:“我把自己最青春,最有创造力的十几年时间献给了华工。”在华工的这些年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了兴趣。但是在当时,科研经费较少,想继续深入地研究比较困难。“我确实是一心想要搞研究的。”虽然当时儿子刚刚出生,出国深造就要面对一段时间的分离,石益坚仍然为了理想,选择踏上异国求学的道路。

石益坚在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大多数人出国都选择热门的有机合成方向,而石益坚没有盲目跟风,他坚信“我要学最前沿的,学国内没有的”,所以他选择了光化学。读博士期间,导师对他说:“美国纽约州的罗彻斯特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你想继续深造,可以去那里。”“要么就不学,要学就学最好的”一直是石益坚所坚持的信念,为了追求卓越,做到最好,他毅然奔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攻读他的第一个博士后。

没有想到,罗彻斯特大学竟然促成了他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

“罗彻斯特大学经常有各种各样的讲座,一个星期有两三次。”石益坚说,“这样的讲座让你开阔了视野,了解到其他人都在做什么研究,了解到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在某一次讲座中,石益坚偶然了解到了有机半导体这个领域。“当时我就想,这就是我十几年来寻找的东西!”说到这里,他眼神闪着光,“我决定要把研究方向转到这个领域来!”我们不禁由衷敬佩起石益坚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和无畏的勇气!

因为找到了心中向往已久的领域,有着无论如何也要实现梦想的决心,石益坚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第二个博士后。后来,在经历了两份工作后,他被聘入斯坦福研究院做研究员,潜心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

“我这一辈子走了许多‘弯路’,最后终于找到我想要的。”石益坚回顾起自己的经历。从最初刚上大学时想学电子却学了化学,到后来因物理化学而爱上化学,再到研究生学了溶液热力学,博士和第一个博士后却读了光化学,最终才转去研究与化学、电子、材料都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有机半导体。他从华工到加拿大,又从加拿大到美国,这些经历在我们看来,每一步都充满了勇气,都需要经历取舍,然而他却说:“我感觉这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

兜兜转转走了许多‘弯路’,每走一步,他都力争做到最好。那些看似没有用的经历,都无心插柳地丰富了他的学识。“我有时在想,是不是我走的那些路都白费了呢?其实不是的,那些都是积累的过程。”石益坚从事的是边缘学科研究,需要具备各个领域的知识,正是丰富的学习经历让他在化学、半导体等学科都有涉猎,才能胜任斯坦福研究院这份很多人难以胜任的研究工作。

看似长长的一段弯路,却每一步都是在为石益坚铺路!

不能改变现状,那就改变自己

石益坚离开中国已经18年。谈到对华工精神的理解,和对华工学子的期望,他谦虚地说:“我可能已经赶不上时代的潮流了,只能按照当年的理解说说。”

“提到华工精神,我们那时候倒是流行一个说法,说华工是‘二流子’!”石益坚边说边笑了,“照我说,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这就是华工学子的特点嘛!二流子听起来虽不大好,倒是很实惠!”据他所说,当年华工出来的校友很能闯,好多都在美国硅谷有了自己的事业。

谈到现今大学生的“出国热”,石益坚恳切地说:“留不留学完全看个人喜好和需要。决定是否留学,首先要先认清自己,看清楚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弄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有时候,了解自己并不容易。千万不能随大流,一定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国。国外有些领域比国内先进,出去看看也很好。”他又叮嘱,“西方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借鉴,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丢,五千年的文明要传承。”正如石益坚自己,虽然身在海外多年,一直都没有丢掉从前的爱好。闲暇时常拉拉二胡,唱唱中国的老歌,“在海外,身为华人的感觉很强。”

说到给学弟学妹的寄语,石益坚语重心长:“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千万不能虚度光阴。”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石益坚感触颇深:“大学生、研究生不管读什么专业,将来出去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把它做好。人生道路上会有许多艰难坎坷,遇到了,如果不能改变它,就去适应它。”

不能改变现状,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把自己眼前的事情做好,向着目标去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这是石益坚校友给我们的启示。

三十年治学之路,石益坚钻研求索,从不畏惧,从不放弃,漫漫征途中,心石益坚,值得赞叹,值得敬佩!

作者:徐然 汤晋晖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