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专访谭盈科教授
日期:2011-12-02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访华工著名教师谭盈科教授

【简介】 谭盈科,男,湖南株洲人,1924年生。194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工学院。1952年起在华南工学院任教,期间,19822月至19832月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机械系做高级访问学者。曾任广东省及广州市能源学会副理事长,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补选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主委。长期从事化学工程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1979片状固碱新工艺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1981新型纵槽管冷凝器获广东省科委科技成果奖。1988强化传热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042基于高性能吸附材料热质交换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论文120余篇,被CAEISCI收录30余篇。参编著作三部,合编《传热强化与热利用》(英文版)。1985年被评为省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及优秀教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证书》。1995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及优秀教师。

    20116月份对谭盈科教授进行了采访,初访老人时心中怀着的是敬畏,访问结束后更多的是对老人的喜爱和钦佩之情。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老人的平易近人与朴实无华。走进谭教授的家中看到普通之极的家居设计,有些令我惊讶,一个知名老教授的家原来是这样的清简。87岁高龄的谭教授没有中断地坚持了几个小时的采访,让我这个后辈既是感动又是自责。透过对老人家的采访,我们不仅了解了他的人生故事,也从他的人生轨迹中读到了爱国、执著、务实、平和、健康……

一生奉献  华工人

    出生于1924年的谭盈科教授经历了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转变,同时也伴随着华工一路风雨的走来。旧社会出生的谭教授十分庆幸自己能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为自己的未来打下了基础。作为中学训导主任的父亲对谭教授的影响极其深远,使他从小就立下了学习工科的志愿。在雅礼中学上学时因为一个化学老师的精彩授课使谭教授选择了化工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的战场。

       1944年日本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当时正在广西大学求学的谭老必须逃离已被战乱侵袭的广西,来到浙江大学继续完成学业。凭着一腔爱国的热血谭老报名应聘了当时政府的翻译员,也是在这段期间谭老在重庆青年会上遇到了现在的夫人。

       1952年全国高校调整,谭老从湖南大学被调到了当时的华南工学院,此时的化工刚从中大分离出来,可以说还处于初生的阶段,在这里谭老从助教做起到讲师,到副教授,到教授这几十年全都奉献给了华工。在谭老执教期间一共指导硕士生27名、博士生12名,在说起自己的弟子时谭老满脸的高兴与自豪,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介绍着,这么多年来谭老一直都在默默的关注着自己的学生。

        广东省及广州市能源学会副理事长,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主委,看到如此多的社会头衔真的难以与眼前的这个和蔼的老人联系起来。谭老在说起这些的时候只是轻轻的带过,“平时还是以工作为主,多关注身边的事情写好议案提上去就是对我的这些职务的最好回报”。即使是在退休之后谭老都还是一心奉献科研,20042基于高性能吸附材料热质交换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80岁高龄的老人,还有如此的热情和精力,我们再次为老人的执着折服。

忆往昔  华工情

本来我们还担心谭老的年纪会不会记不清以往的那些回忆了。但是当谈起华工往昔的老领导时谭老的思维立马活跃起来。谭老对于华工的第一任党委书记张进的印象就是十分善于运筹帷幄,统筹规划,爱惜人才,为了挽留住电信专业的人才,张书记把冯秉铨教授从将要开动的火车上拉下,用自己的真诚感动了冯教授,挽留住了一批优秀人才重新建立了华工的电信系。张老有一个规矩就是要保证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时间在上午的时候是绝对不允许让教师去开会的,尽量照顾到教师的方方面面。

在谈到冯秉铨教授是谭老满眼的惋惜,谭老回忆冯教授的口才是非常好的,并且十分的平易近人,当年被张进书记从火车上留下来后就一直致力于电信系的重建中,当时由于教师缺乏冯教授自己一个人承担了四个年级所有的专业课的教授工作。可惜1980年的时候由于一次医疗误诊冯老远去了。“冯教授的去世是华工最大的损失,华工好比是去了半壁的江山,冯老对华工的贡献是无可匹敌的。”

谈到自己的教学之道,谭老眼睛里满是严肃“我一直主张放手让学生去干,鼓励学生的独立创新,他们的论文中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只是别人的观点的论文在我这里是不过关的”谭老不仅注重独立创新还十分注重实践的重要性。他要求学生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把成果提到理论的高度。虽是高要求,谭老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培育出来的学生也没有辜负谭老的用心,其中张进教授最具代表性

回忆起往昔的华工岁月,数不完的华工人,道不完的华工情,谭老带领着我们一起游历了一番华工的历史画卷。

美好寄愿  华工魂

教授在讲到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寄望和嘱咐的时候说道“不管做什么事情,在什么岗位首先第一个是要学会做人,先做人后做事。要继承老华工人勤奋,踏实,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现在学生的学习环境好了,一定要珍惜眼前好好利用当下的资源,不能偷懒,不能有惰性。”谭老取得了这么多的科研成果要传授给我们的心得就是“只要坚持,脚踏实地,最终总是会有成果的,不要急功近利,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缺少的就是一份沉稳与积淀。牢记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这是华工人的标志使我们华工人的灵魂。”

对于华工未来的发展老人十分坚定的认为我们必须以打造世界名校为目标“要拿麻省理工来做榜样”。上一代的心血需要下一代的努力维护才有资格谈发展。谭老务实,执著的品格就是老一辈华工人的写照,更是我们前行的标尺。

作者:黄瑶  欧阳慧芳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