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鲍老讲华工往昔的故事—专访鲍启盛教授
日期:2011-12-02

 

 听鲍老讲华工过去的故事

                   ——专访鲍启盛教授

【简介】鲍启盛,男,汉族,广东广宁人,19298月生,中共党员。1952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1952年至195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生班进修,19537月到我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教授,19889月退休。曾任我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学二部常务副主任,兼任广东省科协第五届委员。现任广东省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马列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参加)广东钢铁工业的调整、广东农业结构和布局、广东甘蔗和糖业的生产与布局等课题的研究。“调整珠江三角洲农业结构和布局的研究”课题于1986年获省科委一等奖。在《广东学术研究》、《哲学社会科学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论文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只能是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对广东钢铁工业调整的研究》、《再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只能是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等。

主讲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指导硕士生3名。主要学术著作有《政治经济学》(合编),广东高教出版社1986年出版。

鲍老的大学时光

鲍启盛教授19497月从广州广雅中学毕业,同年被中山大学文学院录取。鲍教授回忆道,当时中山大学为了迎接解放,师生们都进了城(当时中山大学在天河石牌地区),纷纷回到石牌地区迎接解放。鲍教授也在还没开学的时候就来到了学校,并参与了很多迎接解放的政治活动,尤其是很多学习班。这些配合迎接解放的政治活动对当时作为一个青年学生的鲍教授的影响和教育都很大,尤其是在听了一些南下的干部讲的社会发展史、革命人生观这些课程之后,鲍教授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鲍教授在大学里面积极地学习与参加各项活动,使得自己在思想上有很大进步。1950年的54日,鲍启盛教授被吸收为当时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前身),并担任班级干部。

教授回忆道,当时的中山大学基本都是按照美式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老师教学生不是灌输式的,而是启发式的,所以当时的学术氛围很自由。加上当时的学生比较少,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非常密切,学生也经常去老师家里面交谈和沟通,这些课外的交谈给学生的启发和思维上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鲍教授的学习好,各方面的表现也很优秀,因此在毕业之后鲍教授被送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生班进行进修,成为新一代大学马列主义教师的培养对象。

与华工情缘的开始

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以后,鲍启盛教授被分配到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工作,与其他三位中国人民大学进修班的同学一起进入华南工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当教师,开始了在华工的教学生涯,当时华工的教学形式采用的是苏联模式,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样,所以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到的东西有很好的用武之地。

教授说,当时的主流是学习苏联模式,所以广东地区的院系刚刚经历了较大的调整,分成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文理综合的中山大学,留在工学院的马列主义教师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很多教师本身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马列主义。所以当时的领导班子包括党委书记张进同志以及冯秉铨、秦思平等同志都对他们几个年轻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都对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进行过了解,希望他们能接好班,尽快成为马列主义教育中的骨干分子。

那些人那些事

与鲍教授的交谈中,他特别提起了当时的党委书记张进同志,他说当时大家明确的目标是把华工建设成一所“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而高水平的大学最重要的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因此张进同志非常重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师的培养中张进同志坚持走科研的路线,因此也被人称为“科研书记”。张进书记特别强调要保证教师5/6的时间都用来开展业务活动,不得侵占。鲍教授现今还清楚地记得张进书记反复说过的一句话——“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张进书记不仅对教师给予了很多关心和关怀,同时也以身作则,充分带头。在百忙的工作之余,他还兼任了马列主义教研室的主任,鲍教授说张进同志不是名誉上的主任,而是实实在在做事情的主任,他开设的马列主义哲学课有很多年轻教师去听课,给年轻教师很多教学上的启发。

张进同志要求马列主义的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的学习,更要重视实践,要关心学生班同学的生活状况,所以当时他们那群老师吃完晚饭没人回宿舍,都跑到学生的宿舍和他们进行交流,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关心学生班同学的生活。鲍教授特别提到在1959-1960年那段经济生活困难的时期,张进书记派他们在学生开饭的时间到饭堂去,了解学生的饮食情况。当时由于当时有一些学生由于营养不良患上了营养性水肿,张进书记特地写了一封信让鲍启盛教授带到广州市政府请求他们给华工特批一些豆子以补充学生的营养。

鲍启盛教授说,华工的第一代领导人很好地继承了解放军的优良作风,他们大都艰苦朴素、平易近人而且特别关心群众。张进同志会在每天教学和业务之余安排自己晚上的时间会见各个老师或学生,秦思平同志则经常出现在饭堂与学生一起排队打饭……同时,这一代领导人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得这优良的作风能得以在华工代代流传。

喜数华工精英人才,祝贺六十周年校庆

作为一名老教授,鲍教授见证了很多华工的学生成长为社会各界的精英,包括成为企业家、政治家、各学科的名师……华南理工大学现任党委王迎军书记也是鲍老的学生之一,著名的工程院院士何静堂也是鲍教授的学生中的一个,两个人现在见到鲍老还是对老师非常敬重。鲍教授很骄傲地说:“我们华工真的是出了很多人才的,当年我在教学二部的时候带过的很多专科生现在都有好几个亿万富翁,更别说本科生了……”

教授退休之后一直积极从事各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发挥自己的余热,充分发挥了华工的优良传统。

明年就是我校成立60周年了,鲍教授也是非常地开心与期待,他说华工这几十年来硕果累累,很期待能看到华工培养的学生回到母校聚首,也祝愿我们的华工越来越好!

作者:马靖  欧阳慧芳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