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奉献,才有幸福--访粤电集团副总经理高仕强校友
日期:2011-12-07


    【简介】高仕强,男,汉族,1957年12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1977年至1980年就读于华南工学院电力工程,1991年到1993年在华工攻读电机工程硕士。曾任连平县供电局副局长、河源电力局副局长、汕尾电力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广东省大力集团公司干部处处长等职务,现任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法律顾问。

2011年7月29日,我们如约来到广州市天河东路粤电集团。当时高仕强校友刚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因为知道母校有人来访,很是激动,还特地写了一首诗。见面时,高仕强校友亲切地与我们握手,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采访。

自强不息  缘定华工

    高仕强1972年考上惠阳地区的重点高中,当时邓小平复出抓教育,高中老师说他们一届将可能要高考,是个好机会,勉励他们好好学习。高仕强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后来是班长,学习非常刻苦,渴望能上大学。然而,由于“四人帮”的迫害,邓小平又被打倒了,接受高等教育的路又被阻隔了。命运又一次将高仕强的大学梦阻隔于千里之外,于是1974年高中毕业后,高仕强随着上山下乡大潮到金花洞知青农场当了知青。“当知青时,劳动很辛苦,扛水泥一次两袋,一袋50公斤;生活条件也很差,吃不饱,有时候是用盐来送饭。”高仕强清楚地记得。

“文革”时大学生是从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出来的,工农兵当中,只有极少数人能获得推荐成为大学生。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不幸的,然而,面对异常匮乏的生活条件和难以承担的体力劳动,高仕强并没有畏惧和倒下,他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争取到了一次上大学的机会——被推荐到华南工学院,成为中国最后一届的大普毕业生。“那时候能被推荐上大学的,真的是百里挑一,”高仕强回忆说,“一个县顶多就十几个能有机会上大学。”

在1977年的春天,高仕强迈进了华南工学院的校门,开始了与华工的不解之缘。因为工作的需要,高仕强在1985年再一次走进华工校门,参加了全国第六批厂长(经理)班的学习。电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超高压技术发展起来后,理论知识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于是高仕强在1991年到1993年在又回到母校攻读工学硕士,三度牵手,缘定华工。

乐观生活  勤奋学习

    高仕强读本科的时候,适逢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当时的学习条件依然很艰苦,教材稀缺,经常断水停电,但经过知青生活磨练的高仕强,并不觉得苦。回忆起当年停水停电的生活窘境,高仕强平静地说:“这是当时的社会现状,我觉得这不算什么困难,大家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都很勤奋地学习。”对于他来讲,能够上大学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这些生活上的小小困难是不足一提的,他笑着跟我们说:“相比当知青的时候,读大学时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已经很不错了,而且当时华工的条件在中大、华师和华农等学校中都是最好的了。华工的校园环境也很不错,东湖和西湖很美。”

往日刻苦求学的情景,高仕强依然历历在目。“学大学英语的时候,基础比较差,我们宿舍几个同学就把单词写在字条上,贴在蚊帐顶上,睡前背,睡醒背,多背几次就记住了。”高仕强生动地描述道,“那时候到图书馆学习的人很多,我们几个人轮流,两三个先回去洗澡,其余的就去图书馆占位自习。自习人很多,书放在那里没有用,只有人在那里,位子才是你的。”高仕强说着笑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求学年代。

除了学习,高仕强也很热爱运动,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我很少睡懒觉,下午经常沿着东湖跑步,比较喜欢打羽毛球,可以锻炼身体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高仕强非常敬佩大学时的老师。“华工的老师为人师表,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在学术上精益求精。不单在学术上,学校老师也非常关心学生,在学习上的辅导和思想上的引导都做得很到位。”高仕强说着,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其中,陈维英书记给高仕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善良、关心同学、责任心强,现在高仕强的同学聚会也经常邀请她。

乐于奉献  兢兢业业

    1979年大学毕业后,初出茅庐的高仕强被分配到广东电力系统工作。在广东省连平县供电局和河源电力局工作期间,高仕强凭着年轻人不服输的干劲和扎实的技术功底,跋山涉水勘察线路,精心组织技术方案,以身作则带领职工,在工作单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很快成长为电力局的骨干,被提拔为副局长。

1996年,高仕强调任汕尾电力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当地人有一句潮汕方言:人在避,水在滴,电在闪。“这句话很形象地表现了当时汕尾的社会状况,”对此,高仕强仍然记忆犹新,“路太窄了,行人走路都是躲躲闪闪地避开来往的车辆;供水不足,打开水龙头,水是一滴一滴地从水龙头滴下来;供电不稳定,打开电灯都是在闪闪烁烁,只看到一小粒光亮。”面对这种情况,来到汕尾后,高仕强感到压力很大,责任很重,同时也很光荣,因为自己有机会为汕尾人民解决这些生活难题,有能力为当地经济和社会人做出贡献,他感到很自豪。在汕尾的几年里,高仕强勤恳工作,带领大家努力发展电力事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01年,广东省实行电力体制改革,进行厂网分家。高仕强由组织安排到广东省粤电集团,在电源建设、企业改革、燃料供应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他不断开辟新思路,适应新形势。“这个阶段工作很辛苦,承受很大的压力,经常加班加点,节假日也很少休息。”但看到粤电集团做强做大的目标一天天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高仕强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由于拼搏工作、业绩突出,高仕强在2003年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这个称号是对他所做的工作的认可,是对他执着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的肯定。“只有奉献,才有幸福”是高仕强一直坚持的做人做事的信念。“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企业、对组织的付出与贡献。有些人觉得自己付出多少,就应该得到社会和单位对等的回报,这种思维就把劳动者商品化了,”高仕强说,“只有当个人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个人消耗的财富时,社会发展的车轮才能平稳地推动前进。”

对于幸福,高仕强有着更加独到和深刻的理解:“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幸福,我也追求幸福生活,但这种幸福是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快乐。它来自于对企业和社会的感恩,来自于完成每件棘手工作后的满足,来自于组织和旁人对自己努力的认可,来自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后的充实。”

厚德善能  振兴中华

    高仕强谈起当代大学生,他认为,首先,大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接触社会,去了解社会的现状,才能了解社会的需求,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要站得高,看得远,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其次是“厚德”,要有好的思想道德,要有良心,做任何事都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学校。最后是“善能”,大学生要有服务社会的志向外,还要有能力、有本事,因此要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做一个有位有为的人。

壮 志

改革开放新东风,校园大地春潮涌。

人才兴国大战略,百万学子竞峥嵘。

振兴中华为己任,厚德善能靠内功。

艰难岁月何所惧,少年壮志越长空。 

    这是高仕强赠予华工学子的诗。“现在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期,最缺的资源就是人才资源。”高仕强分析说,“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是培养自身的能力最关键的时期,学习时间非常宝贵。” 这首诗是高仕强对在华工学子的勉励,更是一种期待。

作者:苏佳  庞盼盼  战营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