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华南理工科研成果入选
日期:2013-03-13

 


团队研发的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

科技日报整版报道

      3月9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华南理工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吴宏滨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曹镛院士研究组一项科研成果入选。该项成果利用一种倒置结构实现了能量转换效率达到9.214%的聚合物太阳电池,刷新了同行评审的科学文献报道中单结聚合物异质结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的世界最好水平(详情见华工新闻网2012年9月10日报道http://news.scut.edu.cn/newsdtl.action?ids=17071)。  
  据吴宏滨教授介绍,聚合物太阳电池是指核心组成为共轭聚合物(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一种新型的太阳电池,具有重量轻,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分子结构设计灵活,可通过印刷技术大面积制备以及不需要高温制备工艺等诸多优点,是一种有潜力的低成本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太阳能发电、野外便携式充电器、太阳能电动交通工具、发电式建筑外墙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前期的研究成果表明,这种太阳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可超过8%,但是如果要大规模生产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大幅提高其能量转换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模组制备工艺及光照下长期稳定性的研究。 
  上海技术物理所褚君浩院士认为,聚合物太阳电池是一种新型光伏器件,具有制备成本低、重量轻、可制备成柔性器件等优点,与无机半导体太阳电池有非常强的互补性。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利用一种倒置结构实现了效率达到9%以上的聚合物太阳电池。他们的研究表明,小面积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经十分接近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水平,通过进一步进行大面积电池均匀性研究和提高能量转换效率以及加强长期室外稳定性的研究,有可能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前景,是一类值得大力支持发展的薄膜太阳电池。 
  据了解,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会同《科技导报》编辑部、《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中国科学基金》编辑部和《中国基础科学》编辑部共同举办,设有推荐、初评、函评和发布4个环节,其最终结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投票选出。 
  其他九项获得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是: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其复苏模式和原因;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揭示两种天然产物靶向特异蛋白治疗白血病的机制;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生态学试验证实Bt转基因棉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解析出TAL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的结构基础;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图/华工新闻网资料图片 文/卢庆雷)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