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
日期:2013-08-21


交流会现场

陈春花教授作报告

    “大学不能保证培养出名人天才,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平凡目的的手段。”4月18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春花在法学院硕士生导师经验交流会上,引用著名教育家亨利·纽曼的名言作结,引发了参会老师的共鸣。

 知行统一 践行使命

    “教师要做到知行统一,努力践行高校教师的育人使命,用正确的思维教会学生怎样思想、用精专的专业知识教会学生怎样读书、用成果教会学生实现理想的手段。”陈春花结合自身的经历,如此总结道。她认为,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有的基本认知。

    基于这样的认知,陈春花简要回顾了自己在中国本土企业成长研究(战略)、企业组织与文化创新研究、中国管理实践研究等三个领域的研究心路历程、取得的成果,交流了自己的心得。她说,自己专注中国本土企业成长的研究,是“出于自己对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现状的理解,也出于自己20年来的一个梦想”。她也因此开启了 “中国企业领先模型”实践检测的先河。她表示,自己之所以深入研究组织与文化领域,则是因为“这个领域拥有非常多的新的话题和研究创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于组织与文化管理所带来的影响”。在中国管理实践研究方面,她研究的目标是“从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出发,在吸收、消化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和实例研究的方法,结合中国国情,回答中国管理实践的问题”。陈春花在这一领域结合中国企业实践调查,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她期待可以推动中国管理研究取得有价值创新的突破。

深入实践 学会观察

    陈春花从使命与责任、框定问题与界定方法、互动与成长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对导师的理解。

    她说,作为导师要注重思考和训练学生。要教会学生“深入实践、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要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文献、学术分享”。她认为,规范的研究方法,可以训练出学术语境,使学生拥有交流和有效表达的能力,“每月文献阅读交流,学术会议报告及分享”是十分必要的。

    “在研究生阶段,导师的作用和价值在于传授分享而非价值,教晓综合而非分析,启发思考而非解惑。”陈春花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对研究生导师的理解。她认为,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是“互动与成长”的关系,尤其要把博士研究生当作自己的研究合作伙伴。

 “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陈春花认为,教师的使命和责任要“从学生那里寻找事业的答案”,教师要“能够为培育和打造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成就事业的学生贡献价值”,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研究、学会思考、学会自我管理、取得研究成果。

    交流环节,陈春花与法学院的教师进行了深度互动。她说,她的成绩得益于时间管理,“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每天固定一定的时间完全属于自己”,这个习惯让她受益匪浅。她认为,作为导师,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观,这样既有助于自身的成长,也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图文/通讯员 许国堂 法学院 编辑/许颖)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