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 |
见到刘海陵校友是在2010 年6 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刘海陵校友对我们的接待也如这夏日般热情似火。刚结束一个会议,刘海陵校友在百忙之中仍然非常愉悦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一边热忱地招呼我们坐下,冲上上好的茶叶,一边跟我们说: “随便问,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没有关系。”作为一个全国大型报社的总编,他的平易近人令我们印象极其深刻。
母校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治学严谨
不久前,刘海陵校友在华南理工大学完成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答辩。虽边工作边学习很辛苦,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也有限,但华工独特的育人氛围依然给刘海陵校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及在华工学习期间的感受,刘海陵校友坦言,大学毕业以后都很少有机会再进行系统学习,所以很珍惜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相对于刘海陵校友就读本科时的大学———复旦大学,华工这个以理工见长的大学给他最大的感受是治学非常严谨。刘海陵校友认为,大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通过严谨的治学可以把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打牢,从而增强适应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更能顺利地融入社会。
也正因为华工的治学非常严谨,与广东其他高校的毕业生相比,刘海陵校友认为华工的毕业生基础知识很扎实,专业素养很高,特别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面更显卓越。他去过上海世博会四次,每次都会被何镜堂院士设计的中国馆深深震撼。刘海陵校友希望母校能把严谨的治学精神坚持传承下去,这无疑是母校的优势之一。
记者手中拿着的是手术刀
刘海陵校友在成为记者之前有在部队服役的经历,这也令我们好奇他是如何看待这段经历对他的记者职业生涯的影响。他坦率地说:“军人嘛,服从纪律,听从指挥。干每一件事情就要雷厉风行,脚踏实地,这些都是记者需要做的。”谈到为什么常常在危险事件的紧要关头,他也能有勇气冲锋在最前线,刘海陵校友强调,风险是有的,但你不到第一线怎么拿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呢?在一次事故采访中,刘海陵校友来到一个爆炸现场,燃烧着的爆炸点就在前面10 米,现场只有消防战士和他本人。而在他个人看来,这都是记者必须要做的,是正常的挑战。“只有严格地要求自己,才能写得出好新闻”。
谈起对记者职业的看法,刘海陵校友感慨地说,记者手里拿的不是笔,而是一把手术刀,记者使用这个手术刀来解剖社会问题。同时,刘海陵校友强调,记者要解剖社会问题,首先要能发现问题,知道它的病症在哪里,怎么样去开刀和治疗。因此,记者不仅仅要熟悉某一个行业或领域,更应该对社会生活现象和整个人生百态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它的问题在哪里,从而能够去理解和解决。
刘海陵校友认为,要当一名好记者,就必须对社会有很准确的把握,才能找到问题在哪,才能下刀。他严肃地说,人们都常说报纸是社会的良心、社会的看门人,会对社会产生重大而长远的影响,所以新闻不能乱写,否则是会“杀人”的,媒体应该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
卓越的事业来自于长期的坚持
刘海陵校友长期工作在政法采访前线,我们不禁对他坚持不懈的动力来源感到好奇,当问起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是否有过厌倦的时候,刘海陵校友很坦诚:“肯定会有。”他诚恳地跟我们说:“任何工作做长了,厌倦或多或少总是会碰到的,但只要自己热爱这项工作,就不觉得辛苦。”他常给新到报社的大学生说:“刚来单位头五年是打基础,这五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自己要观察是否适合这个职业,用人单位也在观察自己有没有培养的前途。工作八年才算是一名成熟的记者,开始会收获一些成就。”
刘海陵校友工作的前五年十分忙碌,天天跑新闻,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活动半径也越来越大,跑的距离越来越远。那时,唯一的鼓励往往来源于文字变成铅字见报,或者采访到第一线的独家新闻。如今,刘海陵校友已担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也还是带着记者经常在第一线跑,因为他非常热爱记者工作,不但不觉得辛苦,而且很有成就感。他深刻地发现,一个人获得的荣誉跟他的付出比起来永远是滞后的,所以他也总是毫不吝啬地鼓励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相应的回报在迟一些的时候自然会到来。
针对我们现今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迷茫,我们问刘海陵校友,现在是否怀疑或后悔过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他爽朗一笑: “说实话那是一点也不后悔。”当初如他那么努力的人不止他一个,就好像很多同时努力爬山的人一样,但爬山爬到一半就爬不动的很多,爬山爬到一半掉头就走的也有很多。虽然历经众多挫折和痛苦,但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努力,也才终究收获了今日的成就。
长期积累和不断学习是职业升华的基础
刘海陵校友从资深记者转型到报社的总编,其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报社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刘海陵校友策划了很多专题报道,而更多的时间是要协调许多团队共同作业。我们不禁问起他是如何从一名资深记者到一流报社负责人的成功转型的。他感慨地说,当了总编以后个人的眼界和角色都不一样了,要求也高了,要慢慢从冲杀在第一线转变到幕后的指挥。他的作用和价值也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成功,而是体现在团队的成功。如今作为报社主要负责人之一,刘海陵校友往往要负责许多重大的关键项目,比如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的宣传报道。这时,一个项目是否成功就在于策划和采编力量的 调动、设计的周全,广告经营的联动、深度报道的整合等。
刘海陵校友坦言,没有前期记者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社会、人生和专业知识的积累研究,就不可能有能力进行项目的深入策划。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如果少了之前任何一步都是不完整的。在刘海陵校友看来,一方面职业的升华需要前期的积累,另一方面还需要有活到老学到老、不停地应对新的挑战的精神,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变化,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与方法,从而胜任新的岗位上的挑战。
成就卓越的共性
如今站在新的平台上,加上新闻媒体行业接触面广泛的特点,使得刘海陵校友有机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当谈到卓越成功人士中的共性特点时他直率地告诉我们“是有共性的”。在他个人看来,成功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看准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就要坚持下去。对职业发展来说,首先是要热爱这个工作岗位,其次则要专心致志工作一定年限,从而让自己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让自己在行业内有所建树。他生动地说道:“如果你要取得成功,别人在你之前干了五年八年都没有成功,你想要成功,那你就不但要超越你的同龄人,还要超越你的前人。在一个行业里超越大部分人,成为数一数二的专家,那么这样的人也就成功了。”
同时,刘海陵校友也提醒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人是在等运气,他不成功就认为是他运气没有等到,也有人很狭隘地把运气理解为某一次领导提拔他;而真正的运气是给有准备的人,是要靠自己争取的。运气只是客观的外在的条件,假如一个人不努力,面对机会他也抓不住。比如领导要某人策划一个活动,假如这个人没本事,给他机会也做不来,但如果他准备好了,那他自然就会从同事中脱颖而出。
所以在刘海陵校友看来,个人自身的积累更重要。有的人在单位工作了二十年、三十年没升上去,那他首先要想的应该是,这二十年、三十年里他付出了多少努力?超过了多少的同辈人?在行业内的地位排到前几名了吗?给自己的这些机会都抓住了没有?所以很多时候成功是靠在自己实力基础上的积极争取得来的。
寄语华工学子
刘海陵校友作为一个成功的过来人,加上又处在新闻传媒行业重要岗位上,洞察世间万象,因而其人生、职业、生活的经验都非常丰富。刘海陵校友认为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保持一个好的心态,要学会保持积极的心态,对人对事都朝好的方面看。学生在年轻时代总是容易偏激,虽然华工学子普遍素质较高,抗压能力较强,但碰到一点挫折就容易心灰意冷是当前年轻人普遍存在的毛病。
刘海陵校友鼓励华工的学子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坚持下去。天地自宽广,不要太拘泥于一时一事。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要在一个特定领域中有所作为,就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要沉下心踏踏实实做事,对未来、对自己要充满信心。
作者:王晓程 黄静云 卢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