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传统的开拓者——记广州市鲁班建筑防水补强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天宁校友
日期:2013-09-26

简介】邓天宁,1982年考入华南工学院建筑系,后在中山大学读取EMBA管理学硕士。广州市鲁班建筑防水补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中国第三届科技创业优秀青年,中国土木学会防排水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防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建筑业联合会建筑防水与砼外加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广州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荣誉称号。
    准备邓天宁校友的采访资料时,我心里充满了好奇:师兄创办的公司为什么取名叫“鲁班”?他的专长“防水补强”又是怎样的概念?当我的疑问在采访中一一得到解答时,这位华工人的形象也立刻变得清晰了——他既是背负传统的鲁班精神传承者,又是缔造新兴行业的开拓者。 
把荒废的十年找回来
    邓天宁校友生于1959年广州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青少年时代正赶上“上山下乡”的红色浪潮,他也像其他城里“知识青年”一样,满怀激情地奔赴农村。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取了当时的广州建筑学校,才重新回到了城里。重回学校,邓天宁校友立志要“有番作为”,“找回荒废的十年”,他不仅学习刻苦,更是早早地规划了人生。毕业后,繁忙的工作并没有让他淡忘自己的理想,1982年他成功考入华工建筑系的函授本科。当时华工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系”全国闻名,在整个华南地区也算最强,邓天宁校友抓住了这次机会,为将来事业的转折奠定了基础。邓天宁校友说在华工的日子艰苦而充实,也曾开玩笑说:“将来生孩子一定不能让他来读函授。”在学习上,他一点都没有放松过,为了挤时间,甚至还搬到广州市内的工棚去住,边工作边学习。那时候就像在和时间赛跑,利用所有的精力弥补被荒废的十年。这样高效率的学习生活使邓天宁校友不仅打下了扎实的学科研究基础,更重要的是发现了“防水补强”理论,把“防水补漏”和“强度变形”两个在同行眼中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联系起来,根治建筑漏水的难题,从而开始了一个崭新的行业。 
笑与鲁班会泉台 
    谈到公司的命名,邓天宁校友吟诵了一段他自己作的诗,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末句“笑与鲁班会泉台”,不仅说明了公司名字的含义,也道出了他坚定的事业追求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邓天宁校友说,鲁班缔造了建筑行业,即使是现在,海外的华人建筑业每逢农历六月初十都会庆祝“师傅诞”(传说中鲁班的诞辰),以纪念鲁班给了自己谋生的饭碗。但是大陆的汉语字典却将鲁班解释为“工匠”或“木工祖师”,而忽略了其传统文化的内涵。事实上,在人类居住房屋历史上,在木结构房屋之前只有石屋、泥砖房、棚架屋,没有砖瓦结构更没有混凝土和钢结构,所以,在木结构屋之前,建筑不是一个社会分工的行业,每个人都可以做。鲁班不仅发明了许多工具,更是发明了木结构,使人类开始住上了真正意义上的“房屋”,也使得建筑业正式分离为独立的行业,因此他是整个建筑业——土木行业的缔造者。邓天宁校友组建防水补强公司时,取名“鲁班”不仅是为了纪念鲁班的业绩,更是要继承其缔造者的精神,创造一个全新的“防水补强”行业。邓天宁校友说:“百年之后,与鲁班'相会于九泉',我也无愧于这位祖师了。” 
读书一次,拿起一面旗帜 
    建筑学院吴仁培教授曾是邓天宁校友的老师,吴教授评价邓天宁校友是“读书一次,拿起一面旗帜”。他的这句评价,不仅是对弟子莫大的肯定,也概括了邓天宁校友的成功之路。
    邓天宁校友在华工学习时发现的“防水补强”理论,是结合了化学和建筑结构的新兴学科,即建筑的防水补漏不能只从材料、工艺角度去研究,必须从建筑结构中的“受力强度”和“变形角度”去研究,才能得到彻底根治。研究建筑物的“变形”和“强度”正是建筑结构工程师终生的课题。在多年的工作中,他以自己的理论创见和实践创造力赢得了行业的肯定:1991年,从鲁班公司创建开始,全国很快就先后出现了一百多家防水补强公司(或从单一的防水公司转为防水补强公司)。邓天宁拥有发明家、理论家、企业家——“三家合一”的美誉。为此,邓天宁校友还于1995年获得了“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邓天宁校友说“企业是个舞台、是载体”,使他得以施展自己的学术专长。他领导的鲁班公司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专业防水补强公司之一,并作为唯一一家民营企业,于1998年被广州市建委任命为抢险组织机构的抢险队之一。邓天宁校友主编了广东省强制执行标准《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获得了“粘锚式包钢加固粘结材料及加固工法”等多项专利,并发表了多篇行业权威的学术论文。换句话说,他不仅在公司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都极大地推进了这一行业的创建历程。在邓天宁校友看来,“三家合一”比单纯的企业家荣誉“更有意义”,因为借由鲁班公司这一舞台,他以专业学识治理建筑行业的疑难病症,“拿起了一面旗帜”,而他自己也无愧于“行业带头人”的称号。 
严谨的校风,学术的魅力
    忆及校园生活,邓天宁校友依然对母校严谨、好学的氛围印象深刻。他说:“这种氛围和习惯是一脉相承的。”在这种校风的影响下,他的专业基本功十分扎实,职业追求也很实在,并最终在经历了许多磨炼之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行业之路。
    凌崇光教授和吴仁培教授的课也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在邓天宁校友看来,这些教授都知识渊博,很有威望。而吴仁培教授甚至可以将枯燥的地基课上得十分生动,这也让他从此迷上了吴教授的学术魅力,深入这一学科汲取深层专业知识的营养。邓天宁校友说,在那样的氛围感召下,大家学习都十分刻苦,思想也很活跃。他们经常去饭堂聚会、聊天,大家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同的志趣让他们从此结下了深挚的友情,有的甚至在未来的事业中也多有联系、合作。 
EQIQ更重要 

    教育心理学中的经典论断“EQ(情商)比IQ(智商)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更大”,在邓天宁校友的谈话中再一次被验证。他说:“我在大学中不是成绩最好的,但是最活跃的,EQ最重要。只有EQ完善了IQ才会随之增长。”在我看来,正是由于心理因素的自我提升、完善,邓天宁校友才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在商业的诱惑中认清发展的方向,从而最终以鲁班的缔造精神走出自己的创业之路。而用邓天宁校友的话来忠告华工学子,就是:“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要舍得投入精力。”有才华的人往往不愿意投入太多,智商高却很难参透“舍得”是有“舍”才有“得”。邓天宁校友说:“生命中,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越多,你的价值就越高。”人生价值是永久的获益,而不是钱所能代表的,所以,把钱看得太重就是人生价值的损失。

作者:李贝贝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