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不竭的动力——访韶关东南轴承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桂华校友
日期:2013-09-26

简介】黎桂华,男,汉族,1975年5月21日出生。2002年3月至200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生。现任韶关市东南轴承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第五届韶关市“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一封邮件  倍显体贴 
    对黎董的认识,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我们怀着好奇却不失紧张与担心的心情向他发送了一封协商访谈相关事宜的邮件。不久,邮件回复了。内容简短精练,仅短短六句话,除称呼与祝语两句外,剩下四句就将他对我们工作的感谢,访谈时间地点、联系电话,以及可乘坐的公交车路线等相关内容包揽于此。一封邮件,寥寥几字,却饱含师兄对我们此行的支持与关心,感动于此,更增强了我们对此次访谈的信心。
河蚌  平凡中孕育着伟大 
    如果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师兄的话,那河蚌是再好不过了。河蚌,表面看来,平凡得就像一块石头,但是,内心却孕育着灿烂的珍珠。
初次见面,黎董穿着一身与普通员工一样的工作服,脸上堆满笑容,如阳光般灿烂。没见过他的人,会以为他是一名普通员工,很难联想到他就是韶关东南轴承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他们公司员工的眼中,黎董是一个随和、没有官架子、容易与人交往的人,但工作上却从不含糊。他就像战场上的将军,生活中的朋友。
华工人  华工事  华工情
记者:在华工你觉得学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黎桂华:我觉得学到的最重要的是知识和技能,因为学校是锻炼自己,或者说是使自己掌握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的地方。
记者:1998年,你从华工本科毕业,2000年就获得韶关东南轴承有限公司“优秀技术人员”称号,2002年与团队合作,获得自己的第一个专利授权,后来又接二连三获得各种各样的成绩,在外人看来,你可谓是年轻有为了,但2002年你毅然选择到华工攻读硕士,接着就是博士,你觉得是什么因素驱使你作出如此决策呢?
黎桂华:归根究底,我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加深一步。通过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能够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一些科研管理能力。如果说得实际或者功利一点,现在在社会上,大专或者本科的工科学生,要能立足于这个社会,就要在竞争场中能够有一个自己突出的地方,要获取差别竞争优势。我通过硕士阶段的学习,知识得到了提升,那我能更好地胜任现在的工作,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能作出更好的成绩,可以说这是作出这个决定的根本目的或者说出发点,也许是功利的,但是实际上就是这样。而选择在华工继续深造,原因很简单,我是读工科的,华工是广东的最优秀的工科学府。
记者:在华工读书期间,有没有谁令你最为难忘?
黎桂华(微笑):那肯定有,我的两位导师对我的影响很深。一个是硕士阶段的导师,机械工程学院的李伟光教授,他知识渊博,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牢固,而且对企业情况甚为熟悉。另外,他在如何将企业与高校的资源更好的融合,将高校学的知识应用到企业中去这方面给我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这对我之后将硕士论文直接应用于我们公司的产品研发中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另外,我的博士导师黄平教授,他的研究是非常严谨的,而且对我们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我觉得他这种作风在企业关注细节、不允许有差错或者说尽可能追求完美层面上是很值得应用的。其实,除学习知识外,从老师身上我确实真正地学到了不少东西。
记者:在你眼里,华工的学生有什么特点?
黎桂华:华工学生,最大特点就是能很好地融入社会,跟周围不存在那种有形或者无形的围墙,很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实习工作,对他们来说,在毕业之后会更受社会的欢迎,这个我觉得是华工学生的一大优势。他们在校时就能够参与到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些项目活动中,包括一些具体的社会工作,那么在大学本科后半阶段他们的社会工作能力就开始得到初步提升。所以,总体来说,华工学生头脑比较灵活,充满活力,这就是我的感觉。
记者:今天你走上管理岗位,之前在华工时你有去攻读过管理相关知识吗?
黎桂华:大学时学过一些,现在或许还有很少一部分沉淀在脑子里。十年都过去了,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现在更注重的是实际运用。
记者:你觉得在工作中技术和管理哪个更重要?
黎桂华:这个东西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我没走上管理层之前,我主要是负责技术和质量、公司的产品开发等一些科研项目的立项,这个时候,技术是最重要的。当我到了董事长这个位子,更注重的是这个位子所赋予的管理职责,这个时候,对我来说,管理在工作中变得尤其突出。在一个企业中,其实很多人都会走向管理岗位,工科学生尤其是这样,所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 
创新  不竭的动力
记者:一到你们公司正门,就看到那醒目的八个字:创新,求实,团结,奋进。你觉得哪个最重要?
黎桂华:创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企业中很多地方都要创新,因为有创新才有改进,创新不一定说要像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那种深层次的创新。其实创新,哪怕是一个以前别人没有使用过的做法,那么现在你做了,就是一种创新。创新有很多种,技术上的创新,管理上的创新,这些都是创新的一部分。
恒心  成功的保障 
记者:你觉得你小时候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黎桂华(笑):说实话,我小的时候比较呆头呆脑,没有什么突出之处。今天我能取得一些成绩,我觉得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恒心,或者说是勤奋。其实大家智商起初都差不多,如果你是个勤奋的人,有恒心的人,就比别人占据了优势。
记者:工作上你觉得你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
黎桂华:如果从满足感考虑,那就是把基本不可能的事情变为有一点可能。我们曾经接待过一个德国客户,当时有个项目,他们的专家过来审核,最后的审核结果很糟糕,可以说没有希望了。当时得知这个情况后,我就去了上海,拜访他们公司在中国的一个供应商质量主管。一见面,对方就不愿意再继续谈这个项目,但当时可以说我是铁了心要争取机会的,所以想方设法让大家坐在一起后,把我们的改进计划和想法以及专家可能误解了的地方解释清楚。一个小时会谈后,对方让我把资料留下来并答应做他的同事的工作。没希望了的事情就变成有一点希望了,这件事情很有意义。 
小成功也是成功 
记者:你父母,你觉得谁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黎桂华:都差不多,在养育方面,他们都付出了很大的辛劳。他们学历低,一个是农民,一个是普通工人,供出我们姊妹三个大学生,他们的辛劳起初成为我不断提高和发展自我的动力。应该说起初的努力是拥有一种对父母的报恩的心态,或者更为原始的想法就是有出息,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过到了往后,更多的是来自于自己的追求,是自己追求成功、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个时候来自父母的影响相对就少一些。
记者:你是如何定义成功的?
黎桂华:很难一句话概括,我觉得成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就我而言,从长远来看,首先要找到一个能够将知识学以致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干、能够发展自己的平台,而且能在这个平台上乐此不疲,那就是成功。成功并不是说用能够为企业赚多少利润来衡量的。第二就是身心健康,包括家庭。而短期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小成功也是成功。
记者:你觉得自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吗?
黎桂华:人无完人。我更偏重于去追求成功,成功包括我刚才所说的那两个方面,事业上找到一个发展自己的平台,同时家庭幸福、身心健康。通过工作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最终落到实处,还是要完善自己。 
注重团队精神:一花香不如百花香 
记者:对应聘者,你最为看重的是他们的什么?
黎桂华:其实像我们这种公司,学历并不作很特别的强调,大专也好,本科也好,我们更看重的是学历背后的能力。我们招聘,一般先经过专业考试,然后面试。我们看一个人的素质,很关键的一点是他的心理素质,看他是不是一个愿意合作的人,也就是有没有团队意识,同时还有他的精神面貌,是不是一个自信的人。
记者:你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浮躁吗?

黎桂华:现在有些年轻人可能确实浮躁了点。刚本科毕业出来的大学生不要期望太高,因为我们要发展得更好,一定要从基础做起,尤其是工科的学生,如果你不熟悉基层一线的工作,那就很难往更高的职位上发展。从职业规划来说,还是先扎实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因为在以后的竞争当中,如果在这方面欠缺,就比别人少了一些竞争的筹码。另外,需要多方面拓展一下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学好、用好英语这门基本工具。

作者:何卫山 黄旭日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