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华工是我永远的骄傲——访韶关铸锻集团副总工程师刘启平校友
日期:2013-09-26
![]() |
【简介】刘启平,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1982年9月至1986年7 月就读于华南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现任广东省韶关铸锻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虽然公务繁忙,但是考虑到我们这几个师弟师妹的便利,刘启平还是把采访安排在了他出差回来的第二天。采访那天,刘启平委托他的同事来接我们。在刘启平的嘱托下,我们一行人很荣幸地在刘师兄同事的引导下参观了韶关铸锻集团的生产线,可谓是大开眼界。游毕工厂,我们来到会议室,等待刘启平。大概过了五六分钟,刘启平如期而至。主动厚实的握手,体贴关切的问候,真诚期待的目光,一句“由于时间紧迫,安排不周,请你们见谅”,拉近了我们与师兄之间的距离。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刘启平让我们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
华工永远是我的骄傲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们得知,在刘启平读书的那个年代,华工已经是广东省首屈一指的工科院校了。再加上当时我国刚恢复高考制度,十年“文革”积压了无数的高考考生,而社会上的高等院校是少之又少,竞争之大可想而知。能在几十万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刘启平为圆华工梦所付出的汗水可想而知。刘启平艰苦奋斗的品格,在我们的心中激起无限的敬佩之情。正如刘启平所说,华工是我们每一个华工人永远的骄傲。
最难忘华园的朴实和纯粹——刘启平根据他在社会上耕耘的二十多年经历,告诉我们学校和社会完全是两回事,在学校人与人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但是出到社会,人际关系就变得复杂多了。刘启平说,他当时所在的班级共有41名学子,如今,这些同学正服务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虽然山川相隔,但是刘启平与这些同学还继续保持着联系,在事业人生上继续如大学般相互帮忙和促进。同学之间的情谊,丝毫没有被社会腐蚀而变得唯利是图、钩心斗角。在华工,老师爱教,学生愿学,到处弥漫着质朴的温馨气氛。
印象最深刻的华工的研究型学术氛围——在与刘启平的交流中,我们得知,华工人“求真务实”的理念由来已久。在刘启平的回忆中,他们在求学期间,学校实行的是类似于军事化的管理,学生80%的时间均由学校计划和安排,就连周末也要上课。此外,学校配备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十分重视并不断致力于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这就造就了华工人用事实说话、以数据服人的优良传统,也为刘启平如今从事技术行业,并取得技术突破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炼钢粉尘的循环利用项目取得成功,低发气性高透气性水基铸铁树脂砂涂料获得国家专利……这一个个成功的背后,是华工人对学术无比严谨和踏实的精神。
最受益华工的人文学术精神——说到华工精神,虽然时隔已久,但是刘启平依然记忆犹新。在刘启平读书期间,华工就一直倡导“求真务实,实际应用,服务社会”的人文学术精神。四年来的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刘启平的逻辑分析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勇于挑战的精神也不断得到巩固。刘启平说:“满足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很享受每一次小小的成就。”搞科研也许是枯燥的,但是华工人能够享受科研的过程,能够承担科研的羁绊,能够笃定信念,不断搞技术设计改进和发明,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刘启平说“工科的学生个性的东西是很少的”。但是,这完全不影响每一个华工学子全面的发展。80%的时间由学校计划安排,也意味着每个学生还有20%的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大学时期,刘师兄课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而且读过非常多的各类型的书籍。刘启平认为读书是自己的事情,是要靠自身努力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刘启平当年图书馆中孜孜不倦的求索,成就了他如今广阔的知识面,为自身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刘启平以前曾一度担任学校的学生干部,并且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这对于他如今处于领导职位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天时、地利、人和”
刘启平用“天时、地利、人和”六个字概括了成功的三要素:
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的很多东西是“没得选”的——大学期间所就读的专业是由国家安排的,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也是国家根据建设的需要进行分配的。政府的好政策,使得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了良好的保障。而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激情、单纯、执著、有责任心、心系国家都与他们那代的大学生挂上了钩。这些,都为刘启平能够在一个合适的岗位实现其人生价值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纯粹务实的华工,以其独特的精神培育了刘启平朴实刻苦的品格和对工学无比严谨和热爱的精神,造就了刘启平技术设计改革和创新之路的一片光明;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以其博大的胸怀容纳各种新观念、新的技术知识,就是这样一片沃土,为刘启平发挥所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就了刘启平非凡的人生。
刘启平说,“要想成功,前期的家庭教育很重要”。刘启平处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家庭能培养出这样一位大学生,这个家庭的开明可想而知。刘启平还说,“华工的每一位导师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工的导师,都对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赋予了极大的热忱,他们极力把自己的所得和所知传授给每一位华工学子,而华工的学子,得到的不仅仅是全面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导师们为人处世的高尚品格。正如刘启平所说,要“读书靠自己”——时代还在发展变化,技术革新正以快速的步伐前进,刘启平如今还在不断通过“自学”、“组织培养”等各种方式提高自己,以适应竞争的要求。
从刘启平的言谈中,我们还看到了刘启平对我们这些新时期大学生的担忧。“受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教育逐步走向了产业化,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学生的层次是存在很大差异性的”,刘启平透彻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他对我们年青一代的关心,也不免有些许忧虑。
与20世纪80年代刘启平他们那批大学生相比,我们确实在物质上太丰富了,缺乏挫败感,并且更关注个体。在挫败感方面,我们是先天不足的,不曾饥饿、不曾贫困、不曾被迫离乡背井去接受劳动改造,因为我们这一代是在被保护中成长起来的。在与刘启平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得以更好地了解过去曾发生过什么,让我们更懂得去感恩今天的生活。这可以说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礼物,我们足够幸运,还有大学四年的时间去学习和发扬前辈们的精神品质,做一名合格的“华工人”。
感恩母校,心系华园
刘启平说,人生中的大部分知识是在社会上通过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而积累起来的,但是大学四年的生活和学习又是成才所必不可少的。华工给予他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华工四年的生活,养成了刘启平逻辑思维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带给了刘启平亲如家人的同学和导师,留给了刘启平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这些,都成了刘启平一生受用的财富。
刘启平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是通过身体力行所体现出来的。就在我们采访的头一天,刘启平刚从华工校园回来。刘启平华工一行,是致力于韶关铸锻集团与华工的一个合作项目。据刘启平身边的员工介绍,在刘启平的引导下,韶关铸锻集团正日益加强与华工的合作力度,并以此为基地为华工的学子提供一个学习实践的场所。刘启平说,“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是为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更是为了实现高校‘学术要体现价值,并为社会服务’的目标”。可是,国内外与华工同等级的高校也不少,为何刘启平就恰恰选择了华工?对于我们的这一疑问,刘启平只是淡淡地说“因为我是华工人”。看似简单的七个字,凝聚了刘启平对华工多么深厚的情谊和无比的信任之情,使得同为华工人的我们,很是感动。刘启平正在以他的努力,回馈着母校,与母校一同进步,创造华工的又一个辉煌!
刘启平说,如今华工的校容校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从刘启平的言谈中,我们确信,不变的是每一位华工前辈对华工的眷恋之情,不变的是华工为社会培育人才的宽广胸怀。一代又一代的华工人,将永远携手并进,齐看细水长流。
刘启平对华工寄予了厚望,他期望“华工继续发扬工科传统,早日实现‘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学术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刘启平对如今华工的师弟师妹给予了真诚的嘱托:“好好读书,学好外语、计算机、专业课等工具类学科,并且要多点了解社会,不断地调整价值取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黄晓林 王荔 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