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建设者第93期】孙大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生物系统工程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杰出校友,目前担任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食品和生物系统工程教授。孙大文是爱尔兰史上首位华人终身教授,2010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他又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院士,这是华人科学家首次当选该院院士,他也成为欧洲历史上首位拥有两院院士头衔的华人。
近日,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公布了新入选院士名单,国际著名华人食品科学家、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教授、华工校友孙大文赫然在列。在此前一年,孙大文还入选了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他成为欧洲历史上首位拥有两院院士的华人,这是欧洲科学界对他学术造诣问鼎世界之巅以及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地位的充分肯定。丰硕的成果是多年奋斗的收获,从广东潮安县一路走来,孙大文对于事业、人生有了自己的体会。
“如果没有华工,就不可能有我后面的科研生涯”
虽然离开祖国二十余年,孙大文仍操着一口浓厚的潮汕口音。孙大文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读书时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全校前茅。1977年恢复高考时,还在上高一的孙大文就被学校破格推荐参加全国高考。1978年,孙大文以优异成绩被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录取。当时他所在的中学参加高考的有90多人,只有2人上榜。
对于华工,他有着鲜明的记忆和深厚的感情。孙大文感叹:“我在华工呆了11年,占据在国内生活超过1/3时间,对这里怀有感恩之心,如果没有华工,就不可能有我后面的科研生涯。”
在孙大文记忆里,华工11年的关键词就是“读书”。“1978年,整个国家非常贫穷,上学没有什么选择性,同学成长经历相近,思想单纯,愿望就一个:多学习,早成才,那时的生活就是‘宿舍—饭堂—课室’三点一线。”
孙大文还记得,在华工的日子口袋里总装着单词本,连在饭堂排队打饭以及晚饭后散步的时间都在背单词,当时的他未曾预料到,英语在今后为他打开一扇更大的门,让他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横看成岭侧成峰 搞科研最关键是创新
其实,每一次专业变换都非自己所愿。1985年读博,华工只有5个博士点,造纸、建筑和原来专业不相关,孙大文只好选了与原专业稍微有点相关的化学工程。
出国后找专业更不是自己所能把控。1989-1995年,孙大文先后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任教,研究方向从塑料加工转到农业工程,研究工作却一直没有起色,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这些领域在英国已很成熟,要有所突破很难。1995年,加盟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后,孙大文把研究方向调整为更有发展前景的食品工程,这一次他的选择终于获得回报。
转专业之艰难,甘苦自知。孙大文说,由于专业不相同,读博期间他还要回头补习化学工程的本硕课程,那种难受劲至今仍记忆犹新,但今日回头来看,却又不得不感叹这段经历其实是一笔财富——因为有更多学科背景,能从不同学科角度来考虑问题,而这恰恰是其他同行所欠缺的。
孙大文认为,横看成岭侧成峰,搞科研最关键是创新,如果大家都从不同角度来想问题,才会有所突破,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科学发展需要多学科背景人才的原因。
不经历风雨 怎会见彩虹
孙大文是个喜欢做计划的人,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在45岁之前做到教授,这个目标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实现。刚过天命之年,他又连戴两顶“帽子”——爱尔兰皇家科学院及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
但风光背后的艰辛,孙大文仍历历在目。1991年,孙大文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研究合约期满,但却尚未找到“下家”,有两三个月时间,孙大文处于彷徨的求职状态,“每天只要看到报纸广告上有和自己专业沾边的,都会投寄简历,但都没有音讯。”“如果当时放弃,就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孙大文说。最终,他阴差阳错投到纽卡斯尔大学的农业工程专业,这个专业研究方向偏重食品工程,这也是后来孙大文转到食品领域研究的原因。
申请课题经费也曾让这位科学家历经波折。“国外大学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都要靠自己去申请,学校不会给你一分钱的经费。”孙大文回忆,在来到爱尔兰两年后,他才第一次拿到属于自己的课题经费,而且走的还是“曲线救国”道路——先准备好翔实材料和项目建议,找爱尔兰国家食品中心的权威专家合作,担任项目主持人。最终,这笔总计20万爱尔兰镑的科研经费,顺利通过审批,也奠定了孙大文此后科研的基础。
30年后 与母校再度牵手科学研究
孙大文说:“在国外搞研究,你必须有好的课题,缺少经费的研究是非常艰难的。”在爱尔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科研地位,如今他从欧盟、爱尔兰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界申请到的科研经费超过100万欧元,也组建起自己的科研队伍,并成立了食品冷冻及计算机化食品技术研究所。
在孙大文的工作计划中,未来将会花更多时间在国内开展工作。作为“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近期他正与华南理工大学筹备成立一个现代食品加工中心,开展名为“绿色低碳食品加工技术”项目,“现在对食品安全的研究更多是从微生物角度去做,我们的项目会从工程角度来研究,想做些无接触、无损的食品质量监测技术。”目前广东省政府已配套经费600万元,华工校方配套180万元资金。
◆素描:院士最爱“开心农场”
在外人看来,孙大文似乎有些沉闷,他的时间几乎都扑在科研工作上。孙大文告诉记者,其实他其它的兴趣爱好只有一个——种菜。
1993年,刚抵纽卡斯尔大学的孙大文受到朋友邀约,在大学附近的乡村租一块地合种蔬菜,想不到,这份“开心农场”事业从此一发不可收。如今,他家院子里也辟出一方地,专门播种从国内带回来的蔬菜,浇水、施肥都是他一人搞定。
他似乎是带着一种“科研”的心态来种菜。“我现在基本摸清国内的蔬菜在爱尔兰哪些能长,哪些不能长,因为我都试过了。”孙大文笑着告诉记者,比如韭菜、春菜、莴苣、雪菜长势喜人,潮汕芥兰能种,可惜长势不好,苋菜、通菜则完全水土不服,怎么花心思也长不起来……
每天给这些蔬菜浇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收成时(一年也只有三个月,6-9月)更是如此,自己享用不完的蔬菜,他会乐呵呵地送给邻居,“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其实与搞科研的感受是差不多的。
(本文转载自《南方都市报》11月8日AII14版,略有改动 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