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论档案人精神——记档案馆原馆长陈国坚老师
日期:2013-09-26
论档案人精神 ——记档案馆原馆长陈国坚老师 |
【简介】陈国坚,男,校档案馆原馆长。1965—1970年在华南工学院造纸专业学习,毕业留校至今一直在校工作,先后担任造纸专业教师,化机系党总支副书记、代理总支书记,图书馆馆长、图书馆总支书记,校纪委副书记、监察处处长,校档案馆馆长等职务。1987—2008年间当选为学校第十届至第十四届纪委委员。2008年当选为“改革开放30年华南理工大学百名杰出教工”。
各行各业都有一种可贵的行业精神。工人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军人雷锋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科学家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刻苦钻研精神,等等。在各种行业精神中又大都包含了敬业奉献、坚韧不拔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实质。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原馆长陈国坚,身上就彰显出了这种行业精神,值得档案工作者学习、秉承和发扬光大的。
可贵的敬业奉献精神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但对以教学、科研为重点的高等学校来说,档案管理是一项十分普通的工作。档案管理部门常常偏安一隅不被人们关注而且十分清贫;档案管理工作十分枯燥、繁琐而且又不易被人理解。所以,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要能守得住这份清贫,能抗得住利益的诱惑,更需要可贵的敬业和奉献精神。
陈馆长自1998年担任档案馆馆长职务以来,他的“以馆为家、以工作为重、爱惜档案犹如爱惜生命”的爱岗敬业精神,以及他把自己的休息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工作上而不图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常常让馆员十分感动。陈馆长在档案馆工作了近10年,很少完整地休过一个假期。别人放假休息了,他却在办公室加班,每一个寒暑假、黄金周,甚至每一个周末都是在馆里度过的。他把自己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却从来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得失。他对档案的责任心也是令人敬佩的,每天下班都要到处检查,不放过任何有危及档案安全的细节,时刻保持警惕。就是大年三十、年初一他也要抽时间到馆里看看,像看护着孩子一样细心地呵护着所有的馆藏档案。正因如此,学校档案馆从没出现过任何差错,即便是在馆舍搬迁的时候档案也是毫发无损。
在强烈的责任心的驱动下,陈馆长对档案的热爱近于痴迷,对档案工作也是尽职尽责;心中始终不忘档案,工作始终离不开档案。从尽力收集档案,到好好保存档案,再到时刻想着要熟悉档案、利用好档案,这就是他全部的工作甚至是全部的生活过程。他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心中要有档案,你就不会放过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手中要有档案,关键时候你就能得心应手,工作的时候就能游刃有余。在工作中我们深感他说这些话的厚重。作为一个档案人,时刻要保持一种职业的敏感,对档案的责任感,这样你就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不经意间就能发现一些珍贵而有价值的东西。
坚忍不拔的钉子精神
保存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档案,而利用档案要能做到随手拈来,得心应手,就必须对馆藏档案十分的熟悉。面对几万件的馆藏档案,要熟悉它,除了有可贵的敬业奉献精神,还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力,更需要坚忍不拔的钉子精神。
陈馆长坚忍不拔的精神首先体现在对馆藏的熟悉。他刚来档案馆任职的时候,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日夜呆在库房里,潜心翻阅、熟悉档案资料,将馆藏档案一份不落地翻了一遍。在档案馆工作的这几年时间里,馆藏档案他是翻阅了一遍又一遍,部分档案翻阅甚至超过了5遍。他对馆藏档案的熟悉程度是无人能比的,什么档案有没有馆藏?如果有,大概是什么时候馆藏、放在什么地方,他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陈馆长的坚忍不拔还体现在为利用者提供服务上。不管是个人或单位要查询档案,陈馆长总是尽心尽责为人提供服务。当遇到难找的材料时,他总是不肯轻易放弃,一定要扩大范围找几遍。有时为了找一份材料,要花上一整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实在是找不到该找的材料时,他就到处寻找类似的可以作为辅助或佐证的材料。有退休校友要解决回广州定居问题,来本馆查找他当年在校读书的档案材料。但因本馆早年材料收藏不齐,陈馆长就利用其他的相关、辅助材料作凭证,解决了老校友的难题。
陈馆长总是告诫员工,要管理好、利用好档案,就要不厌其烦地去熟悉档案。如果自己对馆藏档案了如指掌,在提供利用方面就能随手拈来,就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要做好提供利用的服务工作,面对丰富的馆藏,面对那些发黄的卷宗,要熟悉馆藏,在工作中真需要磨炼这种意志力,需要这种坚忍不拔的钉子精神。
创造性的档案工作精神
不少馆藏档案是“藏在深闺人不识”的、尘封已久的资料。档案是一堆过去的或者说是过时了的资料。一个人长期与这些发黄而又枯燥的档案资料接触,人容易变得墨守成规,观念老化;少不了有几分的“学究”或者“古董”味。要接受外面一些新的东西也不那么容易,更别说自我创新和开创性的工作精神。所以作为档案工作者,能在工作中保持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校史研究、校园历史人文景观的考证是陈馆长创造性开展工作最突出的表现。华南理工大学校园是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址,在这里有许多老建筑和当时留下来的人文景观,有的后人还不清楚其来历。在20世纪30年代国立中山大学石牌办学时期修建的日晷仪座基,因只剩下座基,后人一直以为就是孙中山铜像的座基。陈馆长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仔细查阅档案馆保存的建筑图纸,多方搜寻相关史料,最终考证得到——它是日晷仪座基的结果。依据他的考证,学校于2001年在此座基上重造日晷仪。学校2号办公楼东侧的游泳池,也是陈馆长查阅了大量的档案材料,经过长期艰苦的考证,得知它是1938—1945年日寇“南支方面军”的第21、23军占领当时的国立中山大学校园为司令部,专门为日军司令修建享用的。还有刘义亭、湖中亭、青砖堡等校园历史人文景观的考证,以及学校工专历史的研究,陈馆长总是有许多意外的发现,也付出了许多的心血。此外,为校园历史人文景观的立碑铭文或整修,为加强对挖掘历史人文景观意义的重视,他也提出了不少合理化的建议。
陈馆长创造性开展工作成果最多的则是档案编研,学校档案馆现有各类编研成果70余种,涵盖了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历史沿革等方面。他搜集汇编有历届本专科毕业生证书样板,有学校机构设置调整、人员任免的文件汇编等,这些汇编研究成果大多是陈馆长在平时工作中,认为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或是经验总结所得,或是受到启发而做的。此外,他组织档案馆人员积极参与学校多类书籍的编辑、出版工作。还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出言献策。
陈馆长在档案提供利用方面,除尽心尽力为利用者服务外,他工作的方式方法更是灵活多样,融会贯通。除前面所说的曾利用档案资料为老校友解决回广州定居的问题外,还为老校友找到多年不见的同学或亲属,以及利用万年历为学生解决因公历与农历造成出生日期不一致的问题,等等。在提供利用方面,对那些很难查找的档案,他总是能够有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会让利用者空手而归。
陈馆长常对我们说:“搞好档案服务工作,提高档案人的服务意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档案人应该成为一个‘杂家’,什么都要学习,什么书都要看,什么都要了解一点,这样才能为利用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在工作中才能思路开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杂家”,问他什么他都能如数家珍、对答如流。也许正因为如此,在工作中他才能有这么多的发现、创新,才能有一般人所无法做到的创造性。
敬业奉献精神、坚韧不拔的钉子精神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创新精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过时。我们长期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应该秉承这些可贵的精神。
作者:袁晓凤 欧阳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