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要当好教师,先要当好学生——访轻工与食品学院曾庆孝老师
日期:2013-09-26
![]() |
【简介】曾庆孝,男,汉族,1946年生,广东潮州人。1969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化工二系食品工学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1987年及1995曾先后两次公派赴新西兰梅西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进修。1997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广东省及广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广东省科技协会委员等职。是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IFT)的资深会员。曾庆孝承担过省部级以上项目13项,其他科研项目17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7项,申请专利4项。获得国家经贸部和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项目2项。
2008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表彰了33名“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曾庆孝教授获此殊荣。
“得了名师奖当然高兴,但我更在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面对荣誉曾庆孝教授很淡定地说。
“曾老师很正直,教学也很严谨,有一次还亲自跑到码头去为我们买实验用的海鱼,他对待学生就像父亲般关心,经常提醒我们天凉了要加衣服。”曾庆孝的学生得知老师获得第三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很欣喜。
国家精品课程的教材写了20年
“当了教授就要像个教授,承诺干一件事就一定要干好,干不好就要找原因。”曾庆孝教授在从教的39年中,一直追求着不断进步,曾教授说:“要能抓住各种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学识和教学、科研水平。”
从教一开始,曾教授就利用下厂调查、合作科研、出国进修等机会,学习积累专业经验和学识。曾教授说:“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在刚开始做助教和讲师的时候,曾教授除了在教学第一线从事课堂教学和实验外,大部分时间都在食品厂、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出国培训和外出调查中度过。
“这些经历太多了,比如1976年初,我的婚假尚未结束,就被学校召回联系学生下厂,接着辅导73级本科生在广西梧州淀粉厂进行‘真刀真枪’毕业设计,从设计、设备加工、调试到味精生产,一干就是10个月。不管是下厂合作科研或带学生下厂参观和实习,都让我深入了解到生产实际情况,这些都是我编写教材和教学的第一手资料。”
曾教授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经常主动发问,他也常常提问学生,这种互动无形中增强了教学的乐趣和效果。南方天气潮湿,为何衣服难干?这是曾教授在讲食品干燥原理和控制技术时必问的问题,学生听得兴致盎然。
“学的东西要用。”在谈到自己主讲的课程为什么会吸引学生听讲时,曾教授笑着说:“我讲课会联系实际啊,会让学生知道学的知识有什么用。我有很多亲身经历和第一手的实践资料,这样讲课就比较生动。”
讲到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时,他会利用收集的资料、实物、图片和多媒体素材,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要当好教师,先要当好学生。新鲜生动的信息,学生会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
曾教授讲授过7门本科课程,6门研究生课程。研究生课程中“食品物性流变学”是他从国外进修回来后开设的课程,也是国内高校食品学科最早开设的前沿课程。
本科生专业课程“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他主编的《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教材2002年出版,现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但很少有人知道编写这本教材曾教授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从1983年开始,我就开始准备和搜集资料,那时候还没电脑,用的是双行草稿纸,学生帮忙用方格纸抄正。”“教材里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我们积累的第一手教学资料。”曾教授一直关注着这门学科的最前沿科技信息,2007年再版时就增加了许多当前专业必需的知识内容。曾教授说他会争取在退休前出版教材的第三版。多年来,他任主编、副主编和参编的著作就有15种。
不会做饭的学生难以成为食品专业的“好学生”
曾教授除了日常教学科研外,他还积极参加校外教育与培训,受邀在校外授课和做报告。“这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也可密切与社会、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这位食品学科领域的专家,也是媒体记者追逐的对象。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曾教授立即召集他的学生开展讨论。曾教授的学生说:“我们每两周就要开一个学术报告会,大家轮流汇报、讨论,老师逐一点评。”
在曾教授的实验室,学生不仅轮流作学术汇报,而且实验室管理、学术汇报的组织、实验室财务管理等事务也由学生轮流做。“这样做可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谈到学生的素质培养时,曾教授说:“我要求我的学生一定要学会待人接物,一个人的品质是最重要的。”在每年的招收研究生面试过程中,他喜欢问这样的问题:“你会做饭吗?”
“从会不会做饭可以看出他是否勤快,热爱劳动;作为食品科研人员,加工与品尝是产品开发不可少的。别看清洗试管、切肉片、调料、炒菜,这是基本功啊!”在曾教授眼里,不会做饭的学生不是他喜欢的“好学生”。
在学生眼里,曾教授既是一位严谨的老师又是一个细心的父亲。每年新生来校后,曾教授总会了解一下学生经济是否困难,生活有没有问题。对于经济有困难的学生,他让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或选择合适的课题,给予补贴。曾教授的学生说:“过节时,曾老师会请我们吃饭,中秋节送月饼,每周在体育馆租场地让我们去打球。”不过如果学生请吃饭,他从不参加,“学生现在又不挣钱,他们请吃饭我肯定不会去”。
曾教授说,教书育人,重在育人,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指导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会从生产实际、学术交流等社会活中吸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不会迷失方向,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龚华萍 宁鑫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