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耕耘29载 永不休战——记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陈泽球校友
日期:2013-09-28
【简介】陈泽球,男,广东雷州市人,副教授。1978 年 3 月考入华南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1984 年 12 月至今,在原湛江水产学院、原湛江海洋大学和现广东海洋大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现任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曾获广东省高教系统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高校系统优秀团干部、“湛江市新长征突击手”、湛江市优秀党员、湛江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陈泽球校友1978年考入华南工学院,就读于化工机械专业。25年过去了,陈泽球校友身上那种工科人特有的气质犹存,并透露出老师对学生、后辈的那种慈祥与和蔼。
打开桌上的电脑,伴随着清茶散发出的淡淡清香,陈泽球校友向我们打开话匣子,谈起了他从大学求学以来29年的人生历程。
时刻准备着,才能顺势而变
陈泽球校友的父亲是广东省测量队的技术人员,一直很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受到家庭浓厚的学习氛围的熏陶,陈泽球师兄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对数学和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那时知识青年都要“上山下乡”,陈泽球校友被分配到广东海康县水电局工程队工作。他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当上了团支书。“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亮”,此言不虚。工作之余,师兄废寝忘食地看书学习,因为他有一个信念:多学点,日后会有用的。
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亲自过问和部署下,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陈泽球师兄笑称自己是“绝处逢生的苦命儿”,是“坎坷人生路上的幸运儿”。这是一场万马奔腾般的厮杀,各个年龄段的人,从十七八岁的应届生到三十出头胡子拉碴拖儿带女的兵团战士,为了重新安排自己的命运,进行了一场破釜沉舟般的背水之战。在这次高考中,师兄凭借扎实的功底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
在我们问到为何选择了华南工学院,陈泽球校友笑笑道:“在我们那个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口号盛行,而华南理工大学是工程师和建筑师的摇篮,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于是我选择了华工,与华工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在谈到怎么选了化工机械这个专业时,陈泽球校友更是给出了有点出乎我们意料的答案:“就是因为兴趣吧,觉得化学神秘莫测,想亲近它,了解它,爱上它。”
华园生活:争分夺秒,夺回青春
经过一番奋斗步入华园后,陈泽球校友非常珍惜眼前的这个机会。追忆着大学时光,陈泽球校友感慨地说:“大家都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接受过底层的磨炼,来自农村、农场、工厂、部队,从各个工作岗位考过来的。进入学校后,大家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非常刻苦,活动范围基本上就是四点——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想当年的图书馆,位子不够坐,去晚了就只能坐在地板上,一条过道上可能都是满满的。”而说到自己的学习,“一本书一定会去研究得透透的,绝不会放过书中任何一个难点。即使是老师不讲的选学内容,自己也绝对不会放过。”正是这份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陈泽球校友当年每科的成绩都达到90分以上。这个成绩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相当优秀的了。相比于现在我们的学习,陈泽球校友发出了一些感触:“读大学之前在生产队的实践工作,对在大学的理论学习有莫大的帮助。自己对于课本上的知识更易理解,也更好掌握。”
的确,读了社会这本无字的书,再读学校有字的书,有着很丰富的社会阅历,理解力和思考力很强,比较容易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但是陈泽球校友在华园的生活不只是单调的学习,勤奋之余还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说起当年,我们的校园活动是丰富多彩的。”陈泽球校友向我们说道,“在来华工读书之前在班级中就已经很活跃。”陈泽球校友在以前读书时就已经担任班长、团支书一类的领头工作,当他来到华园时再次“重操旧业”,担任起班长职务。也许我们会简单认为“文革”后的华园生活会单调乏味,其实刚好相反,陈泽球校友对我们侃侃而谈:“我们当时经常组织开展文体活动,而且每个活动的领头人物都是佼佼者啊。”当我们好奇地问到原因时,陈泽球校友继续向我们说道:“想想看,当年高考积累了那么多届考生,现在一次聚在了一起,他们当中有不少已经达到专业级了。像踢足球的,一支队里面很有可能就有一个职业球员在里面领军,跳舞的、唱歌的也一样。大多是家庭教育教会了他们这些,已经练了很多年了,所以我们当时的活动是既丰富,又精彩。”
在这段谈话中,陈泽球校友说到了一个生活小片段,当年陈泽球校友每个月会去看一次电影,这也是校友每个月最兴奋的时刻。即使天气欠佳,下着雨,陈泽球校友依然会打着伞在雨中享受这难得的看电影机会。可当看完电影回宿舍时,看到在灯下挑灯苦读的同学们时,自己又会觉得比人吃亏了一大截,又会赶紧读书想补回看电影失去的时间。陈泽球校友当年这种刻苦的读书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教学与管理 齐头并进硕果累累
在华园奋斗4年后,陈泽球校友回到了湛江化工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讲到了在化工研究所的工作,陈泽球校友向我们说了他颇为自豪的几件事情。当时全国普遍使用的农药是“六六粉”,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大规模的生产工厂,但是这种农药却对人体的危害极大。而当时湛江想在当地兴建一座“六六粉”生产厂。自然地,这样的先行工作就落到了当时的化工研究所。作为助理工程师,陈泽球校友必须事事都亲力亲为,做可行性分析,做可行性调查。可是,一番调查结束后,陈泽球校友却给出了不应建厂的结果。理由就是毒害性太大,应该用别的农药替代。这与当时上级的意见不合,很自然就被否决了。陈泽球校友向我们说道:“当时这一看法现在看来可是很有远见,不过很可惜被否决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陈泽球校友在工作中不止是尽责,而且还抱着个人的独特眼光,有着作为一位工科人的钻研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两年后,陈泽球校友离开了化工研究所,来到了当时的湛江水产学院(现广东海洋大学)任教,一心一意想把知识本领传递给下一代,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这个学院其实也是华南理工大学在湛江的一个分院,说来也算是陈泽球校友与华工的一点缘分吧。
在水产学院任教时,陈泽球校友考入了太原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助教进修班学习。他说:“自己当时在读完大学后就很想读研究生,也做好了考试准备,可是因为家里的原因最后还是决定放弃了。”工作以后,陈泽球校友再次有机会考研究生,可是这次又因为经济原因未能如愿。“在太原工业大学学习的也是研究生课程,但是却没有证书,不过自己依然很认真对待,取得了好成绩。”
一年后,陈泽球校友回到大学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他上课时纵横捭阖,适时讲故事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加容易领悟书本的知识。他坦言:“化学学科有自身的特色,那就是实事求是,从试验中取得现象,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探究现象背后的成因,鼓励学生不要迷惑于表面的现象,注重现象背后导致现象的细节。这种理念也是要传达给学生的。”
1986年,陈泽球校友担任了轮机系政治辅导员,一直与学生打交道。“我没有让人难忘的壮举,也没有令人羡慕的成功,但当一位位共青团员在党旗下宣誓的时候,当一个个团支部被授予校级、市级、省级先进称号的时候,当一批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踏上新的旅程的时候,当一条条短信如潮水般涌来道一声‘老师,你好’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这激动和幸福胜过晋级加薪,这激动和幸福让我感受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这激动和幸福也激发着我以更高的热情投入新的工作。” 十几年的岁月见证了陈泽球校友的成长与成熟,也沉淀了陈泽球校友的热爱、信心与责任。并且,他的工作受到了他人的认可。他从学校团委书记走到学校副校长的职位,一路奉献,一路拼搏。现在,他仍然心系学生,高效率解决了学生的电脑保管问题。
从一个大学生起步,从人生的每一小步积累奋斗的成果,陈泽球校友始终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这些年来,他一直以高要求鞭策着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求突破。在人生旅程中,他在思想观念、人生规划、创新意识和事业载体上都取得了突破。在湛江这片祥和而繁荣的土地上,这位有着突破、进取精神的当家人正在酝酿着他人生更大的突破。
作者:陶钧 郑诗洁 姜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