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个脚印 在求索中前进——访贵阳市委常委、秘书长王保建校友
日期:2013-09-30

 

一步一个脚印 在求索中前进

——访贵阳市委常委、秘书长王保建校友

【人物名片】王保建,男,汉族。1961年生,198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机械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曾任贵州汽车配件厂副厂长、贵阳市南明区副区长、贵阳市副市长等职。2006年起至今,任贵阳市市委常委、秘书长。
    采访那天,我们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来到王保建的办公室。王校友是一位公务繁忙的人,我们到达他办公室的前一刻他还在开会。采访在茶香袅袅的办公室里开始。王校友一如我们的学长,用满怀感情的声音,与我们一起忆华园、谈人生、论成功。
“理想是当个工程师,到工厂去”
 
    王校友是1979年参加的高考,那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王校友当时作为应届考生考上了华南工学院机械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这个专业是华工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开设,且当时在全国比较强的专业。
    回顾大学生活,谈到理想与信念,王校友笑谈说,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努力学习,当一名工程师,到工厂去。王校友学的是工科,工科的研究模式不相同于理科或文科,想要得出研究成果还是要到实验室去、到工厂去,在实践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提高。当1983年毕业分配工作时,王校友有两个选择,到工学院当老师或者到工厂当工程师。王校友说那时候根本没想到要当公务员或者什么的,只是很纯粹地想当个工程师,在社会生产中运用到自己的知识,为祖国建设作贡献。就这样,王校友选择了到工厂当技术人员,成为了贵州汽车配件厂的一名年轻技术人员。
    在配件厂里,王校友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很快就派上了用场。在华工学的工业设计等课程对实际工作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加上王校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和厂里的核心技师在汽车发动机后轮轴加工车间里一边学习一边劳动,获得了珍贵的实践经验。半年后,厂里面新的发动机零件加工需要新的模具,王校友作为当时工厂工艺上创新的技术攻关小组一员,运用本科学到的科学知识,参考国内外优秀的技术资料,结合当时的公司加工条件,利用当时的计算机工具,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加工方法,不仅提高了加工精度,并大大缩短了模具的生产周期。这一系列的技术革新成果,使王校友作为年轻技术人员提前转正了。3个月后,王校友获得省里的技术革新创新奖。大学毕业1年后,王校友调到了厂部,当厂长助理,负责管理生产;半年后,当了副厂长,负责管理生产经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这副厂长一当就当了8年,这8年期间,王校友不忘学习,坚持到长春企业培训班进行学习、进修。
    一如华工人求真务实的校训,王校友在工作中始终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表现优秀。1992年,贵阳市需要从大型企业中选拔较年轻的人员到党政部门去参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当年王校友30岁,被选拔到培训班进行学习,作为后备管理人员。半年后,由于他在管理方面有基础,所以被调到贵阳市南明区担任区长助理。4个月后,担任副区长。在南明区工作了4年后,王校友就被调到贵阳市煤炭局当局长,然后到市政府当秘书长。10个月后,被调到开发区当区委书记。一直到2004年8月,被提拔为贵阳市副市长。2006年起至今,担任贵阳市市委常委、秘书长。
    回顾王校友走过的路,我们不难发现,王校友是个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他从未忘记充实、提高自己,从最初“理想是当个工程师,到工厂去”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每一步的前进都伴随着他认真负责地工作,在生产中创造,在管理中求新。质朴的思想引导他专心做好工程师,求真的态度让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埋头实干。他是一位务实的工程师,也是一位敬业的公务员,更是一位优秀的学长。
“我做的主要是服务性工作”
 
    王校友作为贵阳市市委常委、秘书长,在谈到他的管理理念时,他称他的工作主要是服务性的工作。他认为,开展工作时,必须要对城市有个明确的定位,城市处于怎样的层次,脑海中要有个目标,有个蓝图。
    贵阳市的特色就是矿产资源丰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具有生态优势,王校友以及贵阳市的领导在把握好这个优势的同时,在2007年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认为生态优势是贵阳最大的比较优势,贵阳要借助自然优势,把生态文明渗透到城市的建设中,造就一个“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与人居和谐的城市。走在贵阳街上,到处可见“爽爽的贵阳”这条宣传语,这是贵阳市市委书记李军同志提出的贵阳市避暑口号。王校友在贵阳的发展中提到,贵阳市市政府充分发挥贵阳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旅游业。所以,现在的贵阳到处可见来自各地的游客,在青山绿水、古色钟楼中笑脸盈盈。
    另外,王校友在贵阳市的发展中还提到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发展高新技术等战略性定位。在环保方面,注重治理污染与保护森林,加快污水处理厂的普及,污水要经处理后排放,治理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在社会事业方面,王校友也提出了贵阳市的“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深深为王校友对贵阳市的发展了如指掌而感到佩服。在王校友心中,他作为贵阳市市委常委、秘书长,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为贵阳市的发展作贡献。所以,贵阳市的方方面面已烂熟于他心中,工科背景出身的他,在公务员的职位上依然延续踏踏实实的作风,兢兢业业地为贵阳市的发展而工作着、服务着。
“要有理想、有目标,还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
 
    王校友是一位很谦虚的人。在我们眼中,他是一位成功的校友,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学长,然而他却以一种平常心对待今天这一切。
    在谈到成功因素的时候,他说做人一定要有理想、有目标,对人生有个准确的定位,还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他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要勤于学习和思考,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升华自己的思想。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的时候,要战胜消极颓废的心理,不断地调节反思以及总结。他说,无论是做生意、做学问、做公务员,都要对工作负责,对工作有热忱,对工作不断地总结、反思、处理,得出更好的方案。另外,王校友把机遇也列为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是更重要的是,在机遇面前,个人本身要做好准备,他始终坚信“成功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采访过程中,我们感触很深。王校友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华工人,踏实、谦虚、勤学。在王校友向我们娓娓道起他的过往、他的奋斗、他的前进时,虽然他的语句是平缓的、朴实的,我们却能体会到,任何成功都是不容易的。从一个技术员到秘书长的这段岁月里,他从不张扬,而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现在。他的进步是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一次又一次地学习,一次又一次地总结。在前进的道路上,他心中始终有理想、有目标,有对事物发展敏锐的目光,他的脚步从未停歇。伴随着他长久以来的踏实、敬业,他的脚印会继续一步一步地延续下去……
作者:黄静云 张冰洁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