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不懈学习 知晓人生——访贵州省省委常委、秘书长张群山校友
日期:2013-09-30
不懈学习 知晓人生
——访贵州省省委常委、秘书长张群山校友
【人物名片】张群山,男,汉族,1953年12月出生,河北邢台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8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1977年毕业于广东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曾任贵州省机械厅厅长、党组书记,中国汽车工业进出口贵州公司总经理,贵州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厅长、党组书记,贵州省贸易合作厅厅长、党组书记,贵州省毕节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贵州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贵州省副省长。2006年3月起,任贵州省委常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省委保密委员会主任(兼)。张群山是九届、十届贵州省委委员,全国十届人大代表,中共十七大代表。
初见张群山学长,他很热心地把我们带进办公室,笑着让我们称他张学长。张学长的办公室典雅朴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壁书柜,里面整齐地摆满了书籍,办公桌上各种文件、资料很多,但摆放得井井有条。看得出,张学长是个公务繁忙的人,却很耐心地接受我们的采访,这很是让我们感动。于是,在这间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办公室里,张学长给我们娓娓说起他的大学生活,他的故事。
绵绵母校情
1973年,“文化大革命”还没结束,张学长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那是“文化大革命”中唯一一次高考。虽然我们这代人对“文化大革命”没有深刻的经历,但是可以从历史书或长辈们的口中得知一点关于那时候的复杂环境。张学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偶然因素下,分配到广东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就读机械系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开始了与华南理工大学解不开的深深情结。
张学长非常庆幸自己当年来到了华工。多年以来,他一直谨记着华工“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这也是他求学生涯中最大的收获。张学长说,在当时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华工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给学生营造认真求知的学习氛围,非常难能可贵。张学长对此感触很深,特殊的历史环境使他被分配到了华工,在特殊的环境中感受了华工的文化、传承了华工的优良传统、培养了坚持学习的习惯以及务实的作风,为后来不间断学习奠定了基础。用张学长的话来说,这是张学长与华工的一种缘分。
张学长笑谈道,他们那个时候是奋力学习的。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他们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他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此过程中,张学长有一件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由于当时环境比较特殊,所以班上同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有位女同学基础比较薄弱,于是更加努力学习。在张学长的记忆里,这位女同学是夜以继日地学习,甚至在图书馆里面昏倒过几次。这些,都是张学长在华工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的,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的校园文化,对学习的执著,对知识的热忱,这对张学长以后的生活产生莫大的影响,以致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忘学习,坚持充实自己。
华工学子的勤奋好学,华工老师的敬业爱岗,华工人的求真务实,这些都是张学长在大学期间真切感受到的、从校训中体现出来的、对华工学子产生深远影响的优秀文化。这些也是张学长在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他深情地把华工称为“一块培养人才的基石,一个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摇篮”,言语中充满着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悠悠师生情
“华工老师都是忠诚于自己的教育事业,令人尊敬的好老师。”在谈到华工老师时,张学长如是道。“那是‘文化大革命’的末期,老师们接受劳动改造后不久,重新走上课堂,面对在各种条件下走进学校的学生,他们竭尽全力传授自己所有的知识。”
在张学长动情的声音里,我们好像穿透了时空,回到20世纪70年代的华工。眼中浮现一个又一个诲人不倦的老师,如张学长的物理学老师、英文老师、数学老师等。他们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给学生灌输的、渗透的务实之风,表现出华工人踏实求真的学术追求,表现出华工严谨治学的文化底蕴。
在采访过程中,有个让我们深受触动的小插曲。张学长在谈及恩师廖宝剑老师时,眼角泛起了泪光。此时的张学长,不是日理万机的秘书长,不是指点江山的省领导,而是我们敬爱的学长,在毕业多年后依然对母校有着深深眷恋的张学长,心中满怀对华工、对华工老师的感恩之心。张学长说,在华工,有很多令他一生难忘的好老师。英文老师廖宝剑就是其中一个。恰逢今年是廖老师去世两周年,张学长忆起恩师的点点滴滴,情深之时眼泛泪光。师生情深,煞是动人。
廖老师是当时机械系的英文教授。张学长回忆道,只要是学生愿意学,廖老师就竭尽全力用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传授知识给同学们,当时张学长的6册许国璋英文教材竟是在廖老师家里学完的。直到今天,张学长都一直保持着很高的英语水平。张学长的同学们说:要是英文没学好,感觉都对不起这个老师。这样一个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的老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张学长的求学之心。以致在大学毕业以后,张学长从未忘记学习,也从未间断过学习。当张学长的英语能力无论是在加州大学还是哈佛大学备受认可的时候,张学长都骄傲地说:“我就是在华工学的英语!”这是一份身为华工人的归属感,也是对华工老师的深深的感激。
一直到今天,张学长还和华工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他的办公室里,张学长拿出了厚厚的几本书,说:“这是我的硕士导师黄培伦教授几天前给我寄过来的书,等于是给我布置的‘作业’。所以说,华工老师给我的知识和恩情是持续性的。这些老师,时刻不忘在考我。廖老师生前,要求我写信回去必须用英文(持续了十年多)。”
学者型干部
张学长从华工毕业这么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学习,从同济大学到湖南大学,从湖南大学再回到华工,然后到加州大学,再到哈佛大学。用他的话说,就是“Live and learn, learn and enjoy, enjoy and live”。这是张学长一直以来的信念,他把学习当做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知晓更多的东西,快乐地生活。张学长今年55岁了,可是手机草稿栏上存着很多英语词条,他不断充实自己,学习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张学长回忆起在华工的岁月里,他只是单纯地踏踏实实努力学习,理想是当一名工程师报效祖国。毕业后他到挖掘机公司工作,就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他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那时张学长在挖掘机公司做技术工作,挖掘机中有个叫助力转子泵的部件,恰好有一批转子泵的转子尺寸偏差。本着对产品的负责,张学长在实验室操作了三天三夜,想量化这些偏差对挖掘机在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影响。可是当时公司的负责领导认为偏差不影响实际操作,坚持把挖掘机出厂。在这个事情上,张学长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在当时管理水平和责任体系下,领导的权力比较大。于是,张学长就萌发了一个想法:如果是我有权力,我会让科学知识得到应有的尊重。那是第一次,他不拒绝当官。然而,这个稍纵即逝的想法,却在张学长以后的工作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此之后,张学长依然不忘学习,从出国进修到出国工作,可以说是从未停歇地学习。从国外回来之后,张学长由于工作能力突出,很快就被提拔了。
在张学长的学习经历中,最让我们敬佩的就是他对知识的不懈追求。1998年,张学长是贵州省第一个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的正厅级以上干部。而这个MBA学位,可以称得上是张学长对学习执著不懈的象征。早在1986年,在进出口公司工作的张学长就想修读MBA学位,可是由于当时MBA学位要到香港中文大学去读,而当时的政策下中国官员除非是国家指派,否则是不能到香港学习的。所以一直等到1995年,华工终于开了这个专业,当时工商管理学院的院长立刻就给张学长报了名。那时候,张学长是班上唯一一个外省的同学,修读这个学位要求张学长每个星期的周末都要从贵州到广州上课。所以张学长笑谈道:“修读这个学位花了8万元机票钱,我算得上是中国第一批飞行学员,从56元一张的机票一直到400多元。”张学长在修读这个学位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那是1996年,贵州水灾,张学长家里被淹了,贵阳机场也被淹了,可是张学长要到广州考试。于是他先坐火车到重庆,然后从重庆飞到广州,他微笑着说,当时就在老师办公室做的考卷,刘晓辉老师就“监考”他一个学生。正是靠着张学长这份对学习的执著、对学习的热忱,他把MBA完完整整地读完了。由于在当时他是贵州省第一个MBA学位的厅级干部,所以很快就被提拔为省级后备干部了。张学长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结果,正如他所说的“机遇留给有想法、有准备的人”。
外界评价张学长为“学者型干部”,直到2006年,张学长还到美国哈佛大学进行项目研究。张学长说,这个项目研究最大的挑战是每两个星期开一个研讨会,学员们要把论文做成PPT在研讨会上演示,之后还要接受研究人员与教授的质疑与建议。在美国学习研究期间,张学长更是主动到美国各个地区、部门、学校、公司等访谈官员、CEO、专家、教授,吸取优秀的管理理念。张学长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学习,在美国的几次考试中,张学长说:“我真的没有给华工丢脸。”
张学长就是这样一位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进步的华工学子;就是这样一位朴实和蔼、以身作则的华工学长,他把华工精神带向了世界。在这次访谈中,华工人求真、务实的文化在张学长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而他心中对母校、对母校老师的眷恋、怀念之情更是触动了我们。这位让我们尊敬的学长,因为他心中一直有“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因为他永远坚持对学习的追求,因为他始终坚持务实的作风,所以他的人生永远是学习与快乐并存。
作者:黄静云 张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