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身为华工人,就要为华工争光彩——访广东省林业局纪检组长肖伟昌校友
日期:2013-09-30
身为华工人,就要为华工争光彩
——访广东省林业局纪检组长肖伟昌校友
【人物名片】肖伟昌,男,1952年4月生,广东梅县人。中共党员。1970年7月高中毕业后回乡任民办教师和农村基层干部;1977年考入华南工学院马列师资班,1982年1月毕业于华南工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1月评为华南工学院讲师;1982年1月至1991年3月先后任华南工学院校团委宣传部部长、德育教研室专职副主任和行政副科、正科、副处级等职务;1991年4月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调往北京当代中国研究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工作;1992年1月调入中共广东省纪委工作至今,先后任副处级纪检员、正处级副主任、省委巡视组副组长、副厅级巡视专员等职务;现任广东省林业局党组成员、省纪委派驻林业局纪检组长、监察专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省林业工会主席。2008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同年光荣当选为中国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光荣出席中国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怀抱理想来华工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肖伟昌校友1970年7月高中毕业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此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于是回到家乡梅县任民办教师和农村基层干部。这期间曾5次被评为县优秀共青团干部、1次被评为地区优秀共青团干部。就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关头,领导提出有机会给他转正时,却受到了肖伟昌的婉言谢绝。肖伟昌说:“当初因为大形势令我失去上大学的机会,这一直令我感到深深的遗憾。要知道,我当初高中毕业五科总分486分,完全可以考上大学!现在党中央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号召有志青年勇敢站出来接受祖国挑选。这是党和国家的召唤,上大学去!寻求人生新的出路,施展自己的才干,报效祖国!”
原来,正在人民公社机关工作的他像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的青年一样,深受共产主义伟大精神的熏陶,深深地崇拜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他说:“放眼世界,解放全人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这是当时美好的理想,这和我上华工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考大学,肖伟昌非常刻苦地学习。白天在公社上班,忙到晚上十点多钟才开始复习功课;一有休息的时间,他就拿出课本学习,除了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还自学了很多课程。最后考上了华南工学院。
来到华工之后,他所在的班是很特殊的,叫做马列主义理论师资班,全班只有16人,目的是要培养政治教师。政治教育很严格,他深刻地记得一进大学门时他的班主任老师冯敬阳教授所说的“做学问犹如建高楼大厦,只有基础打得牢,将来才能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建树”。所以他学习尤其努力,并没有因为已经考上大学而有丝毫的懈怠。相反,他更加鞭策自己,往更高的水平发展,“只有打好基础,将来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对得起国家和人民,对得起社会的培养”。
难忘母校培育恩
我为母校贡献青春的一腔热血,母校为我开辟人生的万里征程。
——肖伟昌
1982年,肖伟昌校友顺利拿到学士学位,也如愿以偿留校了。在校任职期间,正如他所写的诗一样“我为母校贡献青春的一腔热血,母校为我开辟人生的万里征程”,他为母校尽心尽职,努力工作。也正因为他在母校出色地工作,成就了他未来的一番事业!
肖伟昌校友是个特别懂得感恩的人,提到自己的成就,他不忘华工很多老师对他人生的影响!他能把他感激在心的老师如数家珍般的一一道来,且都能说出一段故事。
肖伟昌校友首先说起的是冯海燕教授——当时广东省的第一位中共党史教授。而他们之间又有着深厚的渊源:“首先,冯教授是我们马列班教研室的领导和任课教师;第二,大学工作期间冯教授指导我出了几本著作;第三,冯教授是我大学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然而,不仅仅是这样,“他又是我们家乡梅县梅北中学的首任广州校友会会长,他不幸病逝之后是我接他的班,并且一做就是20多年!”在冯教授的身上,肖伟昌校友说自己学到最多的就是老师的严谨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教学上,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他感慨地说:“老师的这种精神影响了我一辈子!我做什么事有点像我老师那样,就是讲究认真,不管做什么事,安排我做的事我都尽力做,不计较个人得失地把它做好。”
第二个对他影响很大的老师是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坚——当时在华工担任校党委副书记。那时候,肖伟昌校友担任校团委宣传部部长和德育教研室副主任,而陈坚书记刚好分管学生工作,给了他很多的锻炼机会。肖伟昌校友至今难忘陈坚书记随和的个性,这一点在以后的岁月里对他为人处事方面影响很大!
接着肖伟昌校友谈到了庞正书记——原来是电力系的党支部书记,后来当了校党委书记,再后来又当省人大的教科文卫副主任。“庞书记很关心年轻干部,也很严格要求年轻干部。我很感谢他,因为他当党委书记时,把我放在具有开拓意义的德育调研室工作。由于在华工这个调研室发展不错,我才被调到中央去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这才让我有机会调到省委来。”肖伟昌校友认为正是因为当初庞书记的调动安排成就了他在华工的多项事业,而且对他以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说到这里的时候,肖伟昌校友说起一个典故,“伯乐相马”。原来他是要说另一个对他影响深刻的老师廖军文——当时担任华工的校团委书记。肖伟昌校友把廖书记比作是相中了自己这一匹快跑的马的伯乐,正因为廖书记的推荐,当时刚毕业的他才有机会留在校团委,开始了他在华工的一切工作。他说:“他对我有知遇之恩!虽然我在他身边才工作了两年,但是他很信任我!他很有魄力,什么事情都敢放手让我去干,我也很支持他的工作,编了很多华工的简报。那时候我们校团委的工作一直受到上级的表扬。”
铭记在心的不仅仅是这些老师,还有在郭仁义书记、张裕良书记、陈昌盛副校长等的关心带领下参与组织过一届非常成功的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在袁家广老师的带动下拍摄德育电教片,等等,在华工的生活经历对于肖伟昌校友来说非常重要:“那是一切事业的起步,是未来征程的练兵阶段,这一点,师弟师妹们要以后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不管是1991年在北京编史还是现在在省委工作,我始终觉得我是华工的学生,要为母校争光,不给母校丢脸!”
虽然离开华工近20年,肖伟昌校友仍然时刻心怀母校的发展,为母校的发展说出了一些自己的肺腑之言。
“首先,华工一定要保持理工科的特色,我们是华南地区最有名的理工院校,一定要朝这个方向去发展;其次,华工要发展,就是要根据华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方向,根据广东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做一些适当的专业调整,使华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最后是期望所有华工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维护华工的声誉!老师们要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思想意识,保证教学的质量,严严谨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学生则要踏踏实实地秉承华工人的精神,刻苦认真地学好自己该学的本事,更好地去适应社会的变化,做一番事业为华工争光!”
对后辈叮咛嘱咐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贵有自强之志,人贵有自立之才,人贵有自律之识。”
——肖伟昌
肖伟昌校友总结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体会,他将自己的人生信条与华工师弟师妹们共勉:“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贵有自强之志,人贵有自立之才,人贵有自律之识。”除此之外,还对师弟师妹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提出了六个建议,以助后来者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一是人生最重要的是有理想,理想可以支撑一个人走完一生的历程。他引用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讲过的一句话:“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嘱咐我们不管什么时候,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线,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他说:“你们还年轻,将来要走的路很长,会遇到的问题也很多,但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复杂的事,对人生的信念和理想都不要动摇!”
二是青年时期要尽早树立报国之志。正如肖伟昌校友在他的个人文集《呼唤新的一代》中所提到的一样,青年学生应具备爱国之情、建国之才、报国之志和效国之心,要将这四者统一起来,为祖国多作实实在在的贡献。
三是要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上是很渺小的。所谓“沧海一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大学生要自觉地融入社会,及早根据社会需要确定自己的方向,然后及时地调整自己成才的方向,脚踏实地地工作,多干实事。他说:“人不可能一条路走到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而且大多数道路是曲折的。就像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确实就是这样。”
四是要学会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逆境。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总有起伏的时候,荣誉的光环戴在头上的时候,要记得谦虚;面对逆境的时候,要学会坚持,不能被一时的挫折给打败。“生活中到处都有压力,年轻人更应该学会在压力中生存”。
五是要珍惜时间。这一点是肖伟昌校友自己深有体会的,他是尤其珍惜时间的人。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就可以知道,时间对于他来说是如何宝贵。他主编出版了《大学生成才修养学》等著作15部,个人文集《呼唤新的一代》、《春雨的奉献》、《心灵的火花》,主编、导演《春风吹绿珠江岸》、《当你步入大学》、《爱情与事业》、《改革之歌》等6部电视片,在各级报刊(或研讨会)发表论文110多篇、短文120多篇,主编出版各类内部期刊300多期。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人如何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么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这些大部分都是他在工作之余的时候完成的!所以他尤其劝诫现在的年轻人要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千万不要虚度黄金般珍贵的岁月!
六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有真正做到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做成一件事单单靠自己是不行的,而能够取得别人帮助的前提是应该取得别人对你的理解和信任。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要好好处理与周围同事朋友的关系。
作者:陈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