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志远天地宽——访潮州市枫溪区区委书记张时义校友
日期:2013-09-30

心存志远天地宽

——访潮州市枫溪区区委书记张时义校友

【人物名片】张时义,男,1962年1月出生,籍贯广东平远。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有机化工本科专业,1987年9月至1990年1月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有机催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历任潮州市科技局局长、潮州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枫溪区管委主任等职,现任潮州市枫溪区区委书记。2008年获得“影响中国陶瓷行业100人”称号。
    第一次联系上张书记的时候,他因公出差广西;第一次见到张书记的时候,他正在会见贵宾。见到我们,他走上前来亲切地与我们握手问好。比起在新闻里看到的秉节持重,现实中的张书记给我们的印象更多的是和蔼可敬。
梦在华工二度圆
    十年挫折迷茫路,一朝正道百业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各个行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就在此时,张书记看到了科技之于国家、科技之于行业,就犹如灵魂之于生命,国家、社会要前进,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国家、社会对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以及父母从事卫生技术行业的影响,坚定了张书记心中的信念:一定要掌握扎实的技术知识。
    中学时候,张书记读书刻苦认真,成绩非常好。1979年,当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二次招生来临时,张书记对自己的成绩很有信心。对梦想的执著,使得现实近乎成为一种必然。于是,在志愿填报表重点院校那三个空格里,张书记清清楚楚地全部填上了“华南工学院”。自己的路该怎么走,他很清楚。
    从华工有机化工专业本科毕业后,张书记回到潮州工作,在潮州市钴冶炼厂当技术员。因为从事的是无机化工的工作,张书记在工作初期遇到了一些小困难。因而,他又拿起了课本,边实践边自学,不久对工作就能驾轻就熟了。虽然工作出色,但张书记还是不满于现状。在工作到第三年的时候,他心中产生了读研的想法。由于熟悉华工的环境,了解其研究水平高,师资力量好,张书记再次选择了华工。他说:“由于我本科的高数基础很扎实,工作又与专业知识有联系,所以主要问题还是在英语和政治科目上。”就这样,张书记边工作边自学,努力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
    由于报考的人比较少,潮州并没有设置报名点,张书记只能到汕头去报名。在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备考之后,张书记终于克服重重困难,走进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场。回忆起考“化工原理”的情景,张书记深有感触。他说:“那天我们的考场只有三名学生参加考试,其他的都缺考了。另外的两名考生都是来自部队院校的,他们在开考的十多分钟后就交试卷离开了,空荡荡的考场里,就剩下我和三名监考老师四个人。老师对我很好,还不断倒茶给我喝。成绩出来了,我考得很好。”
    由于张书记在平时工作中常思考,勤学习,重积累,因此到学校面试时他更是志在必得。对于面试官提出的问题,张书记都能对答如流,有时还能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精辟的观点,面试官对此大加赞赏。直到后来,导师才告诉他,他当初入学时破了材料系研究生入学面试成绩的最高纪录。
    张书记毫无悬念地通过了考试,开始了有机催化的研究生学习。梦想再次在华工起航。
学于华工难忘怀
    翻开我们送来的相册,张书记不禁感叹:“华工的变化真大啊!”
    随着一张张图片在眼前展现开,学生时代的生活情景也不断浮现在张书记的脑海中:“这是图书馆。以前一到周末,图书馆便座无虚席。我们班上有几个同学特别喜欢到那里去,有时为了一个学习座位,周末也要很早起床到图书馆去。有时图书馆还没开门,我们就在外面排队。只要能有个座位学习,一整天都会特别开心。”讲到这里,张书记的嘴角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也不忘询问我们现在图书馆的情形。当他得知现在的图书馆环境已经改善了很多,但图书馆还是经常人满为患时,他十分欣慰地说:“华工学子就是那么热爱学习!”
    说起学习,张书记又想起了上课的时光:“那时候我们在一号楼和十二号楼上课。我们上课都特别认真。一百来人的教室里,常常一点杂音都没有。我最喜欢的课程是高数和无机化学。高数老师是个特别负责任的人,他不但讲课很用心,批改作业很认真,就是我们向他请教课外习题,他也会很耐心为我们讲解。有时候他要上其他班级的课,就和我们另约时间见面,详细为我们解答问题。无机化学课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很擅长一步一步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觉得这对一个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思维模式和正确的方法,让人终生受益。”
    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都是张书记心中美好的回忆。想起老师讲课的情景,便自然而然产生崇敬之心;想起与同学一起走过的日子,总有一种莫名的动容。
    “那个时候,同学们的关系很单纯。虽然在学习上大家相互竞争,但还是会在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去上课,一起完成作业。大学时代的同学,都是我最真诚的朋友。你们现在也要好好地把握住这份感情。”
陶醉在学生生活时代的张书记,依然不忘提醒我们要珍惜在华工的学习生活。
鞠躬尽瘁为瓷都
    张书记2001年出任潮州市科技局局长,从那时候起,科技兴瓷就成了他的工作目标之一。他后来又到知识产权局工作,从此便和陶瓷结下不解之缘。他经常奔走于各陶瓷企业之间,提醒企业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2006年,陶瓷产业被列入广东省“三高一低”行业,被扣上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帽子,这个行业的发展就会遇到重重障碍。张书记说:“被列入‘三高一低’行业,对年产值200多亿元的枫溪区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省里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有不妥之处,枫溪区的陶瓷生产与其他产区有所不同,被列入‘三高一低’行业是不合理的。”为了为枫溪陶瓷赢得一个较好的发展平台,张书记收集了大量的数据来到省里据理力争。他说:“以佛山为例,佛山建筑陶瓷的生产使用干粉成型技术,粉尘污染大,但枫溪的陶瓷生产使用的是注浆成型技术,完全不存在粉尘污染的问题。佛山以煤作为燃料,空气污染严重,但枫溪以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空气污染很小。佛山的瓷砖成品平均价格10多美分1公斤,但潮州陶瓷成品的平均价格是佛山的10倍有余。而从资源利用率而言,潮州的废瓷回收利用也频频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张书记的努力,作为枫溪陶瓷主要品种的日用瓷、工艺瓷从“三高一低”的黑名单中除去,退税率随之大幅提高,一些原来遭受巨大打击的企业又重新焕发出生机。
    2008年是张书记压力最大的一年。六七月份的大雨,将整个枫溪区置于一片汪洋之中。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枫溪区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水浸事故,全区两千多家企业几乎全部受浸,多数企业被迫停产,经济损失巨大。那段时间,张书记天天前往一线指导救灾复产工作,帮助企业恢复信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世界经济危机来袭,给枫溪区的外向型陶瓷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张书记力促企业一方面要加快器型变化,出口转内销,抢占先机;一方面要利用高质量来克服本区的成本劣势。顶住巨大的压力,2008年枫溪区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2%。
    在过去,潮州出产的优质瓷土曾经是潮州枫溪陶瓷行业的优势之一。然而由于近年来陶瓷产业的飞速发展,本地的瓷土资源已经几近枯竭。一方面,很多企业要到广西、湖南甚至内蒙古等地购买瓷土;另一方面,很多陶瓷生产企业附近的废瓷却堆积如山。废瓷的大量堆积,不但污染了环境,占用了耕地道路,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2003年,张书记力促废瓷回收利用研究项目的落实,组织研究小组对废瓷回收利用进行攻关。2007年,废瓷回收利用在全国首次成功实现。这一项目不但成功申请了专利,还组建了潮州市绿环公司进行废瓷回收及再生瓷的生产,其中废瓷含量达到30%。张书记说:“现在我们还在推进废瓷回收利用的技术革新,目前全新一代的技术已基本成型,应该会在年底之前投放市场。到时候,再生瓷中的废瓷掺量将达到100%,而且成本还会进一步压缩,完全具有大规模推广的潜力。”科技局局长出身的张书记,特别重视枫溪的科技兴瓷工作。近几年来,枫溪区共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0多亿元,实施科技、技术改造项目300多个。科技兴瓷,让枫溪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谈到潮州枫溪的发展,张书记显得胸有成竹。他说:“枫溪陶瓷要走进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时代,同时要打好文化牌和创意牌。陶瓷是传统产业,文化是朝阳产业,二者的结合必能推动枫溪陶瓷的产业价值。从卖资源、卖产品,到卖创意、卖文化,这是产品档次提升的体现。”现在,枫溪区一方面引导广大企业做好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等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筹划推进“中国瓷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搭建起国际陶瓷文化演绎中心、“现代官窑”创意中心、艺术大师之家等公共平台,将文化元素、创意元素充分融入陶瓷产业。
    2008年,张书记入选“影响中国陶瓷行业100人”。评选方对他的评价是:“2007年中国陶瓷行业年总产值3000亿元,其中潮州陶瓷行业贡献了10%;在整个潮州陶瓷行业300亿元年产值中,枫溪区贡献了近90%。作为枫溪区的领头人,张时义功不可没。”
心系华工寄期望
    规划全区发展,接待来访贵宾,视察企业生产,张书记工作繁多,我们都为占用他宝贵的时间感到不安。然而,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对华工学子的关怀之心,使他宁愿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来与我们分享他的心得体会。
    2000年,中共广东省委因提高行政管理的需要,挑选了一批干部到国外进修。张书记作为其中之一前往美国学习。这段留美经历让张书记亲身体会到了中美教学模式的不同。他对我们说:“美国的教学模式是开放型的,他们的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除了专业课、讨论课等常规课程外,还有演讲培训等实用课程。美国教师也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讨论课为例,教师会要求学生提前写好预习心得,上课时教师先对学生的预习心得做点评,再给学生进入讨论,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也能让学生学到更多应用性的知识。”
    张书记每天行程紧凑,他的司机在外边等着他,而我们的采访,却在他语重心长的话语中继续。
    “华工人笃行慎思、求真务实的作风,培养了华工学子严谨缜密的思维方式。以此为基础,华工学子要重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使逻辑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张书记多次向我们强调了思维模式的重要性,这是他自己工作多年,从基层一步步走来最深刻的亲身体会。知识无边界,方法有穷时。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模式,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洁白的队旗上,蓝色的校徽异常夺目。张书记庄重地写上了“愿华工人才辈出”这七个字,既寄托了他对母校的深深祝福,更包含了他对华工学子的殷切期望!
作者:林荣 黄慕 章沐扬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