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须有前瞻性、规划性——访海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允山校友
日期:2013-09-30

 

做事须有前瞻性、规划性

——访海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允山校友

【人物名片】朱允山,男,1962年10月出生,海南文昌人。198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建筑结构工程专业。历任的主要职务有:省经济计划厅固定资产投资处主任科员、副处长,海南省发展计划厅投资处副处长、经济发展处处长,海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处处长。现任海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带着一丝不安和拘谨,我们叩响了朱师兄的办公室门。朱师兄的办公室,既陈列着充满文化气息的书柜,又摆设有趣致的花草,显现出主人的宁静、随和。而朱师兄爽朗的笑声、和蔼的笑脸,也很快打消了我们先前的顾虑。难得朱师兄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伴随着老校友的热情,我们开始了对朱师兄的访谈。


艰苦求学  成就自我

    回想起当年报考华工的理由,朱师兄笑言,自己当初成绩很不错,因为喜欢画画,于是报了华工的建筑工程专业。说起当时的学习氛围,朱师兄感触颇深。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而高考恢复招生的人数不多,上大学的机会还是很少的,当时学校一个年级也才招了300多人,大家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再加上当时的社会活动较少,学生也都比较单纯,所以当时的学习氛围很浓厚。谈及大学时期的理想信念,朱师兄坦言,当时的学生都很单纯,因为是在工科学校中学习,大都希望将来能在技术方面继续深造,然后有所成就。忆及在华工学习生活时难忘的事,朱师兄感触最深的是当年的生活条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加上华工当年在华南地区的招生规模又比较大,导致很多后勤工作都无法跟上:吃饭时漫长的排队等待,晚上自习时的一座难求,下午锻炼时的场地不足……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师兄的学习热情,反而在不知不觉间成就了师兄认真负责的品格。
前瞻规划  走向成功
    谈及在华工学到的对将来工作最有用的东西,“做事一定要有前瞻性、规划性”,朱师兄总结道。在华工的学习培养了他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促成了他做事时的前瞻性和规划性。他给我们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到了单位以后,除了领导给你正常部署的工作,有时候你还要知道你后面要干什么,才能够去准备、去了解一些资料。因为当代社会信息量很大,要想什么事情都知道、都做好那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你对这件工作有足够的了解,所以就要求有前瞻性、规划性。他以自己所在的单位为例,在他们单位工作,不仅首先要了解海南省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也要对海南省的基本建设管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当领导需要这方面的资料,如果你能很快地就拿出来,并且你拿出来的资料比别人的更好,这就体现出了你对这份工作的前瞻性和规划性,说明你是在用心做这份工作的。针对现在很多年轻人做事不踏实的现状,朱师兄还特别强调了我们做事时一定要抱有这样一种想法,就是说我一定要比别人做得好,或者是准备得比别人充分。当我们交一件作品时,一定要做到交出来的东西你认为是最好的,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已经不能再改动了。这样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积累,你的优势就会慢慢显现,就会得到领导的器重,这又是前瞻性、规划性的一种体现。谈及自己的业余爱好,朱师兄将闲暇之余关注时事政治当做自己的娱乐方式,大到国家出台的宏观政策,小至海南全省的一些日常小事,他都会留心关注,这在无形中增大了他的信息量。信息量的积累加上敏锐的前瞻性、规划性,使得他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也促成了他今日的成功。
独具慧眼  建设家乡
    作为一个认真负责的领导干部,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朱师兄对家乡建设的一份热情。对于海南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风潮,朱师兄认为海南岛凭借环境的优势开发旅游是无可厚非的,但海南经济的发展光靠旅游业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以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为依托。朱师兄的话不无道理,由于旅游业受到冲击而导致某地区经济委靡不振的例子近些年来屡屡发生。而在更早以前朱师兄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时早已指出:“围绕旅游产业,我们突出发展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旅游房地产业,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再以旅游业带动海南岛的教育产业、科技研发产业等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建设海洋渔业以及特色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围绕发展新兴工业,来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20年来,在产业发展上,我们立足于海南的‘海’、‘热带’、‘岛’的资源特征,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2008年底,在世界经济一片不景气环境的影响下,朱师兄和同事们根据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措施,结合海南实际,组织策划了六大措施九大工程,确保了海南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今年5月,围绕如何扩内需保民生这一话题,朱师兄还与网友开展了在线互动交流活动,就海南经济政策的方方面面与网友进行了交流探讨,让网友了解到了海南的经济发展动向,为海南的经济建设出谋划策,深受广大网友的好评。
心系华工  出谋献计
    虽然已毕业多年,朱师兄仍对母校的发展十分关注,也对母校的发展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学生的培养方面,朱师兄提到了虽然工科学校传统上的培养是要求学生学习上用功,以便将来能在科研单位、工厂企业方面有所作为,但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程度,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对社会关注程度的提高将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也增强学生做大事的信心和勇气。而后在社会的影响方面,朱师兄指出虽然华工在广东地区知名度很高,也涌现出不少的知名企业家和科学家,但大都集中在省内,对周边省份影响不大,知名度仍显不足。在参加社会的管理方面的工作也相对较少,对此朱师兄建议学校领导应多外出进行交流活动,多与其他地区进行项目合作以扩大影响。第三在与海南的合作方面,朱师兄认为华工对海南的关注仍不足,海南作为旅游大省,由旅游催生出来的房地产行业也十分兴旺,对建筑方面的需求也很高。而华工的建筑专业在全国都相当有名,又能体现南方的建筑风格,所以如果加强双方的合作交流对双方都将是很有益处的。
结束语

    在我们看来,朱师兄不仅是一位改革的先驱,经济的管理者,还是一位和蔼的领导,热情亲切的师兄。就在道别后不久,朱师兄还专程打电话给我们祝愿母校越办越好,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华工学子对母校的热爱情怀……

作者:邓田群 邓微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