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推动重庆发展的水手——访重庆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沈晓钟校友
日期:2013-09-30

 

做一名推动重庆发展的水手

——访重庆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沈晓钟校友

【人物名片】沈晓钟,男,重庆校友会名誉会长,1982年7月毕业于华南工学院船舶船厂电气自动化专业,同年分配到重庆东风船厂工作,1985年调入重庆市计委工作,2003年6月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现任重庆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正厅局长级),新闻发言人。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梦想:或实际或虚幻,或平凡或伟大。那些绮丽的梦想装点着人生的每个阶段,激励我们前进。
    他说,当初报考华工造船系是想圆自己看大海的梦想。这只是一个单纯的、小小的梦想。这个梦想伴着当时还未满16岁的他走进了华工。广州并不能看到大海,但是他的梦想却一直在延续:他化身为一名水手,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迎着创新发展的海风,为推动重庆这艘航船驶向美好未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幸运、偶然、快乐、纯真
   “我心想,造船肯定要去海上嘛,广州又是在海边,可以天天躺在大海上”,沈晓钟校友回忆起当初报志愿时纯真的梦想,不自禁地微笑着,眼镜背后睿智的双眼微微眯起,温暖的回忆荡漾开来,在场的我们仿佛也从他的回忆中嗅到华园玉兰花开的芬芳。
   “我的大学太简单,简单得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幸运、偶然、快乐、纯真’”,沈晓钟校友这样形容他的大学生活,“所谓幸运,那是因为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1978年,真理标准的讨论刚刚开启中华大地拨乱反正的新篇,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我参加了‘文革’后首届全国统一高考,在12∶ 1的竞争环境下,幸运地被华南工学院造船系船舶船厂电气自动化专业录取,由此在我思想成熟的起点得以与我们国家开启的新征程同步,注定了个人的成长经历必将伴随和见证我们国家30年改革开放的坎坷与辉煌,所以我很幸运!”
    而所谓偶然,是因为沈晓钟校友高考那年才读高一,为了练兵他才参加的高考。分数不高,年龄太小,父母只准填报离家近的重点大学。正是因为那看海的梦想,他偷偷在最后一个志愿栏里填了华工造船系。据说那年的大学录取顺序是先省外重点后省内重点,就这样他很偶然地成为华工学生。
    所谓快乐,可以说贯穿了沈晓钟校友大学生活的始终。“那时少年不识愁滋味,自以为男子汉的标志就是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行走天涯”。他那时差一个月才满十六岁,远离家乡坐50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广州上学,满怀激情和憧憬,没有多少离情别绪。
    我不禁问:“谈到远离家乡,父母有没有不放心?”
    沈晓钟校友回答说:“父母觉得,读书就到自己喜欢的学校,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并没有舍不得,反而很支持。”
    当时父母唯一为他做的准备就是帮忙联系了5个同学同去报到,火车站又碰见2个同学,7个人结伴来到广州。
   “尽管广州对我是那样的陌生,生活习俗是那样的不同,连说话也听不懂,但这些都不足以淹没我的快乐。记得到学校后没两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几个第一次离家的老乡聚在校园里赏月吃月饼,吃着吃着有两个女生想家哭了起来,年龄最小的我不仅没哭鼻子,反而还开导起她们起来。”
    就这样,他纯真的思想启蒙之旅开始了。比起高尔基,他少了几分跌宕起伏,却多了许多纯真乐趣:上完自习排队买河粉;一个人吃掉一斤多荔枝,直到“浑身像针扎似的疼和痒”;搬着凳子“不远千里”去赶一场电影;周末舞会舞伴间的默契和轻松,还有浓浓的兄弟情,淡淡的玉兰香……这些都是无比纯真的回忆。
    谈到华工的老师,沈晓钟校友至今还叫得出他们的名字。他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教英语的林老师,很随和、慈祥。据沈晓钟说,78级的学生年龄差异大,外语水平差异更大。那时的英语考试成绩只供参考,沈晓钟校友考了26分,在班里已是名列前茅。“我那时英语很好啦!因为26个字母我都能认全”,沈晓钟校友风趣地说,“在这种情况下,林老师不厌其烦地从基础抓起,并且不要求我们人人都能听说读写,而是针对学生年龄差异大但普遍理解能力强的特点开展教学,目的就是教会我们尽快掌握阅读翻译科技英语的技能。林老师的治学特点在当时堪称实事求是的典范,也让我们终生获益。”还有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杨老师,让他奠定了扎实的数学基本功;教政治的老师对同学们的“过激”言论和质疑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对敏感问题不回避。还有许多教基础课、专业课的老师,无不这般细致周详,宽容豁达,循循善诱,“既教我们科学知识,又教我们严谨做人”。
   “当时正是后‘文革’时期,思潮泛滥,学生们极容易受到影响。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好好学知识,对那种思潮的东西,自己没有辨别能力的时候,尽量不要去关心它,尽量不要让它来影响你”。据沈晓钟校友说,华工的学生在那个时候不太关心“政治”,“就连当时轰动国内外的北京西单民主墙事件在华工也没人参与,《中国青年报》登载的潘晓的文章引出了全国大学生关于人生观大讨论,在华工好像也波澜不惊”。虽然在“政治”上单纯了点,但是那时的学生们却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这也是学校保护学生的一种方式。平静美丽的东湖畔没有沦为“政治思潮”的活动场所,华工学子得以潜心学习国家更需要的科技知识。“所以华工的毕业生当知名企业家、科学家的多,做政治家的少。”
    不惑之年的沈晓钟校友举手投足间有股儒雅的气质,工科出身的他却带着不少文学气息。问及他大学期间平日的学习生活,原来他刻苦学习之余颇喜欢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读些文学书籍。《安娜·卡列琳娜》给了他对爱情最初的憧憬;《悲惨世界》中人性最初的善良给他的心灵带来的巨大的震撼。即便后来参加了工作,读书也一直是他的爱好。从浩瀚的书海中,他得到了许多启发。比如1986年读过《人性》这本书,令他至今印象深刻,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给他的工作也带来许多启示。
    当聊到华工精神时,沈晓钟校友说:“那个时候没有人总结过。但就现在看来,华工教学的特点就是崇尚实际,尊重科学,求学、求知,另外还有就是培养善良的人生观。”他所在的班级毕业后几乎每年都有一次同学会,而且在华工校友网页上有他们班级的QQ群,每个人都经常在上面进行交流,因此同学间的感情保持得非常好。在华工养成的善良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们无论从事何种行业、何种岗位,都是干一行爱一行,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四份工作,四级台阶
    沈晓钟校友毕业时,本来有机会留校,但是已经读了十五年书、迫切地想到社会上去闯一闯的他最终放弃了留校的机会,来到了重庆东风船厂。这就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毕业后踏上的第一级台阶。
    沈晓钟校友大学学习的是自动化,可是那时船厂里自动化还不普及,船舱里面自动化的东西很少。他分配到船厂的电工车间接电灯,拉电线。后来电大招生,船厂职工子弟很多人想考电大。那时候教学资源很匮乏,大家都来请沈晓钟这个大学生帮忙辅导。沈晓钟校友就做起了他的第二份工作,迈上第二级台阶——兼职当老师。其间沈晓钟辅导过的学生全都考上了大学,而且数学成绩尤其好。这一下,沈晓钟校友的名气就大了,厂里把他调到技术科去当描图员——这就是他的第三份工作。
    在当时,工作一年就能调到技术科的人少之又少,沈晓钟校友可谓其中佼佼者。他的工作是描图,所谓描图,沈晓钟解释道:“工程师设计好线路,把线路连上所有的设备,发给工人去拉线。我们要在他画的底图上,覆盖一种透明的纸用墨把所有的线、所有的符号画完,画完后就拿到晒图机上去晒成蓝图。所谓蓝图,人生美好的蓝图,就是这个东西。”然而沈晓钟校友的人生蓝图绝对不只是在工厂里描一辈子的图,他的才能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就像雄鹰只有在无垠的蓝天下才能搏击。第三份工作做了半年多,沈晓钟校友想要继续深造,考研究生,怎料厂里此时却不放人,就是不给开证明。这种不自由的氛围和缺少技术性的工作令他感到无限的束缚,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不能停泊在这小小的港湾,自己的抱负绝不止于此。
    为着今后的发展,沈晓钟校友下了很大的决心,在单位不给调档案的情况下仍毅然决定“跳槽”,于是找了第四份工作。“一旦选择了,你一定要扎下根去,认认真真地去实现,脚踏实地。只要不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你要相信自己是对的,坚定地走下去,你就一定会成功。成功都是坚持才能获得的,如果你不能坚持,再好的愿望或者是愿景都是达不到的。”  1985年,重庆市计委电子计算站招考,沈晓钟校友果断报考。然而从没学过计算机的他,却在计算机考试中得了第三名。于是他进入计委做计算机程序员,做应用软件的设计。
    1985年他进入了机关,踏上了人生的第四级台阶。但是正如他所言,在大学学习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并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方法。他正是掌握了这种方法,在进入机关以后努力适应,努力学习,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2003年6月,沈晓钟校友出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他扯起风帆,再次起航。
每一座桥每一条路,他都如数家珍
    谈到成就,沈晓钟校友作为一名勤勤恳恳的国家公务员,也许拿不出什么傲人的科技成果,也不像企业家拥有千万百万的身家。他说自己什么都没有,但是在我们眼里,他已拥有一切。
   “我认为包括我现在这个地位都不是我追求的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我觉得现在回过头去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清晰地印着重庆改革发展的痕迹,二十多年来家乡建设中几乎每一个重大项目都与我有关,我能够参与并见证这段辉煌的历史这就是我的成就”。重庆长江嘉陵江上每一座桥梁、每一处地标性建筑、每一条铁路公路、机场等,沈晓钟或经手审批,或参与协调。他把它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待,它们的诞生、它们的成长都历历在目。就这样,曾经在纸上描绘蓝图有过梦想的年轻人,终于在重庆这块地图上描起了崭新的蓝图。
   “每一个项目印象都很深。一闭上眼睛,我便可以想象出它们的位置,记忆犹新。他们的成长,它们和周边建筑的关联,我都能说得出来。”
    三峡库区成库之前,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编制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年)》,这标志着三峡水污染防治工程正式启动。重庆市按照《规划》积极开展了库区水环境保护的专项工程,沈晓钟校友被委任于此工程,他肩负重任,从头至尾亲自谋划、参与、实施。重庆库区目前水质能够一直保持比成库以前更好,跟这项工程有非常大的关系。沈晓钟为整个三峡水库水质变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虽然没能成为一名海洋船员,但他仍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了一名水手,推动重庆航船的水手。他推动着重庆千帆竞进、跨越发展;他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谋划了一个又一个为民造福的蓝图。他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争,也说自己什么都没有。但是他却拥有着一份最宝贵的财富:这里的每一方土地,每一座建筑,他曾为它们付出的每一滴心血,都回报为重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的盛况。
    他是重庆的水手,但他还有另一个名字。
    我们骄傲地称他为“华工人”。
作者:徐然 汤晋晖 谢思龙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