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工人与工学院的故事——访梅州市招商引资办公室主任谢加鹏校友
日期:2013-09-30

 

技术工人与工学院的故事

——访梅州市招商引资办公室主任谢加鹏校友

【人物名片】谢加鹏,男,1954年8月出生,广东梅州市梅江区人,汉族,1971年10月参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南理工大学本科学历。曾任梅县重点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梅县经济委员会(后改称工业局)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梅州市招商引资办公室副主任。现任梅州市招商引资办公室主任,兼任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
“华工的求学生涯,让我受益一生。”
 
    谢加鹏校友于1971年参加工作,在烧碱厂做技术工人。“文化大革命”后全国恢复高考,谢加鹏校友如愿地考取华南理工大学。当问起当初选择华工的原因时,谢加鹏校友说:“当时,我在烧碱厂上班。选择华工,那时最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它是工学院,而我是一名技术工人;第二,它最知名的工科类院校。当然,当时有大学读就很不错了,何况选择机会又不多,能进华工,已是大幸了。”言语间充满了时代幸运儿的感慨!
    也许是时代观念变迁的缘故,在现在大多数人眼中,那时的青年人都是特别正直、朴实,报效祖国的心特强。当时谢加鹏校友的家乡梅州基本还属于传统工业时代,缺乏现代工业的基础。“那时的我,也没有想过什么大的志向,只是有一些单纯的想法,就是学一些本事、技术回来,报效梅州,扎根梅州,为梅州的工业发展做一些自己能做的工作。”这就是谢加鹏校友在华工求学时的理想和信念了。后来,毕业后的谢加鹏校友就一直留在梅州,直至现在从未想过离开过。
    谈起在华工的那段时光,谢加鹏校友有说不完的故事和感慨。
    时隔二十多年,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天到华工的情形。“当时我下午4点到了车站的华工接待站,由于要等满一车学员才回学校,所以直到晚上9点多才到学校。在食堂吃了点饭,菜是豆腐乳。回到化工机械系宿舍,没水、没电,连蜡烛都没有。那天晚上是摸黑到附近的菜地沟里洗的脸、擦的身。而睡觉呢,就在宿舍的垃圾堆里捡了二张报纸,席地而眠。那一晚上是怎样都睡不着呀!还有,宿舍的情况,我是第二天天亮才看清楚的。”入学当天如此狼狈的一个经历,然而在谢加鹏校友的讲述中,却有一种幸福的味道!
    他总结自己在华工的求学生涯中最大的收获有两个:一是对人生的审视;另一个就是对技术和知识的理解。“这两样东西,改变了我的人生。”他如此说道,“虽然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化工技术,包括文化知识,包括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很多很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内化为己的人生观和学习能力。”
    在谢加鹏校友的理解里,“华工精神”包括了三大方面:一是爱国报国兴国精神实质;二是求真务实、博采众长、开放兼容的科学精神;三是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氛围熏陶下的华工学子,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他如此总结自己所学:“我养成了尊重知识,求真务实;开放包容,忠于职守;追求卓越,敢于实践的性格。尊重知识,敢于实践,让我的工作少走很多弯路;务实与包容,让我得到了很多朋友,包括领导、同僚和下属;不停止的追求,让我能保持最好的状态,一直奔跑。”
   “母校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种母亲的感觉”。在毕业后20多年的工作中,谢加鹏校友一直未脱离过母校。虽然身处梅州,但是每当自己在工作上遇上诸如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挖潜更新等技术难题时,他马上就会想到:“回母校去!找老师去!”20多年间,母校的很多学院、教研室、老师都给了他许多的帮助。特别是近几年,谢加鹏校友担任梅州市招商引资办公室主任、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时,遇上一些产业规划等战略性问题,李元元校长亲自调兵遣将,组织多名博士生导师、教授进行把脉、论证,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这一切都让谢加鹏校友感慨万千:“这就是母校,她给你一生的支持,从不要求回报,如母亲关心儿女一样。”
    与母校千丝万缕的牵连,终化成谢加鹏校友的一句话:“华工的求学生涯,让我受益一生。”
一切感谢工人老大哥们的支持和理解
 
    谢加鹏校友的工作经历说起来简单,一直都从事与工厂及工业有关的工作。然而中间也是诸多转折,近四十年中,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工作经历。
    谢加鹏校友于1971年进厂开始参加工作后,在最基层岗位上干了整整十年。80年代中期从华工毕业后,他逐步转入企业管理层,历任技术员、公司副经理、经理。90年代后,他开始在工业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先任梅县重点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后到梅县经济委员会(后改称工业局)任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2001年,任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仍分管工业企业。2003年起担任梅州市招商引资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任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
    看似一帆风顺的历程里,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得到个中辛酸:“在我的工作历程中,遇到过很多问题。自己认为最大的、最刻骨铭心的,是国有企业转制,是转制过程中工人的安置问题。”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由于自身体制等原因,必须实施转型转制。然而,每个地方在转制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在梅州,由于当时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无法给一直以国家、政府、企业为荣,甚至为家的“工人老大哥”更多的补偿。一些工人不理解、有情绪,这是最难安抚的。作为在工厂最基层工作了10多年的谢加鹏,其实最能理解工人的心情!“昔日的兄弟,今日却要下岗,特别是大龄的工人,那会是一种怎样的‘痛’,只有亲身经历了的人才能体会”。
    一边是自己以前的“工人老大哥”们,谢加鹏必须做最好、最合理的解释,并且要选择最适当的语言;一边是作为必须完成改革转制任务的国有企业主管部门,他必须完成任务,不得拖后腿!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两头奔跑,当时真的感觉好难。”
    虽然两方面的工作困难重重,但是,在通过谢加鹏的奔波,终于在其任期内,梅县顺利地完成了将近80%以上的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制。最重要的是,像水泥厂、农械厂、氮肥厂等重点企业、关键企业,都平稳地实现了转制。在今天,他依然满怀谢意:“我从心底里感谢那些深明大义的工友们的支持。”
华工学子,永不言败!
 
    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涯和工作历程,谢加鹏校友谦虚地说:“我的工作,都是与时代息息相关。我只是真实地、认真地走好了每一步,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当然为了帮助师弟师妹们少走一些弯路,他又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提供一些经验供师弟师妹们共勉和参考,他说:“要有自己的目标,然后坚持走下去,做好前进过程中的每一件事,善待好每一个人,这样,离成功会越来越近。”
    虽然毕业多年,但是谢加鹏校友的心是跟母校紧紧相连的!他时刻关心着母校的发展,作为儿女,他衷心地希望母校能一如既往坚持以人才为本,坚持学术立校,坚持科技兴工,早日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回首往事,谢加鹏校友有太多的话了,与母校华工有太多的感情了。这种种情愫融合成了一句诗意的话:母校,是年轻时放飞梦想的地方;母校,是中年时汲取养分的地方;母校,是成功或失意时倾诉的地方;母校,就是如母亲般亲密的校园!
    同时,谢加鹏校友也祝福师弟师妹们前程似锦,还叮咛嘱咐说:“请记住这样的一句话:华工学子,永不言败!”
作者:陈旭静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