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智者品质——访汕头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棉生校友
日期:2013-09-30
智者品质
——访汕头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棉生校友
【人物名片】陈棉生,男,汉族,1956年10月26日出生,籍贯广东汕头,1977年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是无线电工程学院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本科生,1994年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就读工商管理专业,曾任揭阳市外经贸委主任,汕头升平区区长,汕头澄海区区长,现任汕头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宽敞明亮、简洁雅致的办公室里,安置了一套会客的茶几和一张叠满文件的办公桌,一如它们的主人,简约而不简单,厚重而不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见到了陈棉生主任。黑色西裤配细横纹短袖衫,简单得体的穿着显得他稳重内敛;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头发下,是一张有些倦意的脸庞,一对布满血丝的眼睛显得特别深邃。一见面,他就热情地和我们握手。招呼我们坐下后,电话声突然响起,他便匆匆忙忙赶去接听。
早在一个星期前,我们就知道了陈棉生是带病上班。为了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接见我们,采访推迟到今天。当我们坐在沙发上时,却发现茶几上还孤零零地放着一袋感冒药,旁边还有一个打开了的藿香正气液药瓶。陈主任的病还没有好,心疼之余,我们更加期待倾听他的故事。
忆海拾贝 片片有味
在接完电话后,陈棉生回来坐在我们中间,捧起我们带来的华工画册,缓慢地翻阅起来,他手指在彩页上的华工旧址上摩挲,思绪回到当年的大学美好时光。1976年,当时高考制度已经取消多年,陈棉生在选送制度下,获得进入华工读书的宝贵机会,就读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专业。由于“文革”的影响,直到1977年3月陈棉生才正式入学。入学时,刚好是“文革”结束的第一年,国家恢复高考,教育事业重新恢复生机。陈棉生回忆道:“当时我们正好赶上这一年,被压抑多年的教育界终于重新抬头,老师们的教学激情,学生们的求学热情,空前高涨。在这样的条件下,其实我们学生是获益最大的群体。现在想想,当年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陈棉生的语气里,句句渗透着当年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点滴回忆,可以想象,能够重新回归本心,拾起课本,遨游知识海洋的那群年轻人的心里,充满了多少看似简单实际上承载着辛酸与血泪的感激。
据陈棉生介绍,入学时同学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有农民,有工人,有知识青年,大家的文化水平差距甚远。但是入学后所有人都很拼搏,很努力,很刻苦,经常在学校熄灯后还继续学习,有些同学用自制的煤油灯来看书,有些同学甚至借用厕所的灯光来学习。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有一天夜里醒来,已经是凌晨三四点了,发现自己的室友还在挑灯夜战,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他更加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读书,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回忆在华工四年的本科生涯时,陈棉生脸上总是流露着淡淡的喜悦及自豪之情。原来,当年的他一直是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总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特别是专业基础课,陈棉生是数一数二的高手。最自豪的就是有一次《信号与系统》考试,老师出的卷子特别难,全班只有两个同学及格,他就是其中一个,而且拿下了90多的高分。
在讲述他本科生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作为华工人的自豪之情。每每讲到细节之处,大家都会会心一笑,这位老华工人,身上的故事太多了,我们可以从他的叙述中,体会到他当年充实的学生生涯。
华工人 论华工
在陈棉生眼中,华工是一个求学的好学府。华工的老师非常尽责,教学激情充沛。华工学子勤奋务实,能吃苦,求知的欲望很强,综合素质高。在这样的氛围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巨大的。他说:“华工精神里蕴含的求实、探索、互助、创新及理性思维,对一个人是终身受用的。”他告诉我们,当年的学生求学时的刻苦,是能用拼命来形容的。在那个年代,物质条件特别差,三餐基本上是青菜加一片肥肉。学生们一天休息时间特别少,脑力消耗特别大,学校担心学生身体吃不消,才采取熄灯的政策来限制学生学习的时间。然而即使这样,还有很多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条件来学习。“当年的生活实在是苦,不过我们也偶尔会给自己一点奖励。那就是到五山那边的餐馆吃一顿两毛钱的杂烩饭”。简单而不凡的梦想构筑,燃烧的青春生涯,忆苦思甜的求学回忆,一丝一缕,引人入胜,我们听得出了神,陈棉生说得动了情,新老两代的华工人,在回忆和想象中,不知不觉地重叠了美好的时光。
说到华工的建筑时,陈棉生再生感慨。“当年我住在东二的304,我特别喜欢学校的东湖。我和同学经常在吃完晚饭之后,围绕着东湖散步。那种感觉,太美了。学校当年的体育馆也是我常去的地方,我还打得一手不错的乒乓球呢。”
“有华工母校这个纽带为联系,我们同学之间关系都还很好,大家天南地北的,各忙各的,母校有这个感召力把我们这些人聚在一起,挺不容易的啊!”陈棉生在聊到校友聚会时如是说。
理性思维 终身受用
对于陈棉生本人来说,在华工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专业的知识和理性的思维模式。他说:“我的专业知识在我开始从事研究工作时的帮助是明显的,完全就是学以致用。尽管到后来从政了,那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我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科的基础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能力有很大帮助。在1994年我报读了学校的MBA课程,学到的知识也非常实用,在对外贸易、企业发展战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以及管理方面等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陈棉生清晰的表达及严谨的逻辑,我们深深感受到理性的智慧在这个华工人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他深刻地为我们剖析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也是一所学校,你在这个大学校里也是扮演学生的身份,生活中,所有事情都需要你去学习。有些人在学校是一个好学生,然而到了社会,就不一定也能当好这个学生了。关键是能否调整自身,去适应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虽然不可能完全解决人生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是在学校学到的学习风格和理论基础,特别是华工的精神贯穿在人生的奋斗中,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作为一名公务员,他理性地认识到权力与责任是等价的。他说:“有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责任。要待人以诚,为老百姓服务,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要面对现实,一分付出一分收获。面对身份的改变,要正视自己的位置,正确对待权利,要始终谦虚、谨慎。”
当我们问到他在人生奋斗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时,他笑了笑说:“困难就数不清了。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关键是要有奋斗的精神、不服输的精神、拼搏的精神,冷静对待,敢于面对现实;踏实做好工作,一步一步做好,要善于发现机会,一有机会要马上抓住,全心全意投入,要用心用脑去做事。人生多一份经历就多一分收获,人生要多样化,丰富一点更好。”
从政数十载 再回首
大学毕业后,陈棉生被分配到超声电子仪器研究所,在这里工作了4年多,后来到物资贸易中心,之后就开始从政。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在汕头市物资局和汕头市计委一路担任各种职位。1992—1997年担任揭阳市外经贸委主任,1997—2001年调往汕头计委工作,2001—2003年担任汕头升平区区长,2003—2007年调任汕头澄海区长,2007年至今在保税区担任管委会主任。这20多年一路走来,他从一个华工学子成长为副厅级领导干部。他用平缓的口吻为我们讲述着这一切,但是我们的内心早已掀起了汹涌的波涛,他的人生,像一幅波澜壮阔的风雨图,已经难以用精彩或者丰富这样单薄的词汇来形容了。可是他却说:“这一切都是组织的安排,我挺平凡的,组织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一旦到达岗位,我就全身心投入,干出几件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来。”
就是这种沉静稳重的性格,让他在如此频繁变动的从政生涯中,能够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坦然地看待得失,也是这样子的人,才能心无旁骛,屡创佳绩,为汕头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在他眼中,这条路从一开始,却是他一个颇具研究天赋的华工学子的遗憾。他说:“其实我的性格是比较喜欢钻研的,我希望能学以致用,如果可以选择,我倒喜欢从事科研工作,用我的专业知识在科学这个领域中做一番探索。如果你们问我人生有什么遗憾的话,也许,这就是我最大的遗憾吧!”即使梦想现实总有差距,陈棉生难以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然而这副不如意的牌,却在他的手里焕发生机,经历农、工、商、政的四种身份转变,他积累的是丰富的阅历,而不是愤愤不平的抱怨。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感慨良多。
在我们眼中,他是那样的谦虚,或许谦虚一词已经不足以来形容他了。他对人生的探索,对自我的解读,让他能如此平稳地看待自己走过来的这条路,对人生的困难如此从容不迫,走到哪里就干到哪里。他的故事,实在是值得我们后辈好好体会!
学长寄语
作为一个长辈,他毫无保留地和我们分享他的人生旅程,并对我们的未来寄予高度的期望。我想,接下来这句话不仅是对我们说的,也是对所有华工学子说的。“年轻的时候要多看书,多学习,多学一点东西。不要认为现在学到的没有用处,许多知识,等你进入社会,你会发现,原来是那么的实用。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之以恒。虽然现在社会越发丰富、多样化,但是学习还是一个人为人之根本。社会是一个更大的学校,在学校能做得很好,在社会不一定也能做好。千万不能在学校虚度时光,要全心全意地读好书;进入社会后,要平和、谦虚一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人生学得越多,越充实。你们以后的成就一定会在我之上的。”
聆听完陈棉生语重心长的期望,我们突然觉得作为新一代的华工人,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在踏上时代考验之路时,我们铭记着前辈们的教导,以学长们的经验作基石,遥望自己构筑的梦想蓝天,我们相信,华工人,明天会更好!
作者:洪建旭 蔡丹丹 黄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