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群众对我工作的肯定就是最大的快乐——访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杨炳生校友
日期:2013-09-30
![]() |
【简介】杨炳生,男,广东开平人,副研究员。1973年8月至1976年11月在华南工学院化机系化工自动化专业学习;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秘书、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兼校园管理办公室主任、保卫处处长等职;后历任广东轻工高等专科学校(筹)、广州轻工业学校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厅级)、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正厅级)、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正厅级),现任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校(院)长、党委副书记。曾获得国家轻工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作为高校的领导,视野一定要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掌握国家基本的高等教育规律和政策,了解国家培养学生的基本导向,探索不同高校办学的差异性特色。”谈到近三十年的高校管理心得,杨校长这样说道。
“教育”二字谱写漫漫人生路
回顾往昔,杨校长说:“到目前为止,我一直都是工作在教育这条线上的。”
高中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的杨校长获得了推荐免试入大学的机会,由于“文革”浩劫,无奈之下,杨校长回到家乡,当起了中学教师,不久后被调到镇委从事广播宣传工作。勤奋的杨校长在此期间还考到二级编播员的证书。谈起这段日子,杨校长记忆最深刻的是与农民结下的缘分。“在家乡教书和下乡工作的那段时间,我与农民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这份情影响了我一辈子。”
爱工科,选华工。恢复高考之后,祖国需要一批优秀的青年为之挥洒热血,杨校长毅然抓住这一机会,选择进入大学学习,报效祖国。当问及在众多高校中为何选择来华工,杨校长简短而又含义深刻地回答我们:“我喜欢学习、喜欢工科,来华工当然是首选。”在完成了华工自动化专业的学业后,杨校长被分配留校,留在这片与之有深刻情缘的土地。谈起在华工工作的那段生活,杨校长清楚地回忆道:“当时学校面临着两项重大工作,一个是教育部在部属学校里针对学生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校园环境开展的检查评估,还有一个就是211大学评估。”当时在华工担任校长助理的杨校长,是检查评估活动的一线负责人之一,为了保证评估的顺利进行,杨校长连周末都在学校忙工作,认真之心诚然可见。在完成了两个重大评估的工作后,1995年8月,杨校长怀着留念之情离开了华工。
杨校长离开华工后,调往轻工部广州轻工业学校,当时的轻工部广州轻工业学校正处于逆转发展的重要时刻,轻工部委派杨校长来到学校,以期在杨校长的带领下使学校升为高等专科院校。在当时,作为中专的轻工学校要想升为高专是较为困难的,尤其是在轻工学校着手准备教学评估后不久,教育部下文规定当年的中专学校是一律不能升大专,尽管无法顺利进行评估工作,轻工学校仍在杨校长和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锐意革新,谋求进步且取得显著成绩。两年后,国家提出取消专科这个叫法,将通过评估的学校统一称为职业技术学院,由此,就有了现在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此同时,在1998年,杨校长被评为“国家轻工部先进工作者”。完成使命后不久,杨校长又被调往韩山师范学院任党委书记,着力整顿学校内部设置,促进学校全速发展。
2006年,在韩山师范学院工作了四年的杨校长,阔别对其百般挽留的韩师教职工们,回到广州,任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当时,广东省准备将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提升为本科院校。在杨校长看来,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极具自身特色的高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内部发展不足,党组织工作欠缺积极性。杨校长的到来,为学校注入活力,不断革新发展,在进步中迎接评估工作的到来。“当时我们初期的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但教育部突然停止了对广东省的升格评估”。尽管如此,航海专科学校的改革、创新举措依然有声有色地进行,在杨校长和班子成员的努力下,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在几年里面貌发生了大变化。
2008年4月,杨校长调往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这样算来,杨校长先后服务于6所院校,可以说是将其一生心血无私地投注在国家的教育事业上,听完杨校长的回忆,我们不禁感叹,如果从高中毕业开始算起,杨校长的教育生涯遍布中小学、中专、工科类专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师范院校、全国系统办学远程教育,真的可称之为“社会教育部长”。
“不管在什么大学工作都好,基本上有一根红线在牵引着我,那就是作为一个党员的党性,它让我记住,无论需要你工作在什么岗位,无论你熟悉不熟悉这个学校,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服从,作为一个老党员在这个时候更是应该奋勇向前,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类型办学的特点和规律。”在问及对工作生活的感悟时,杨校长如是说。
教职工的肯定是我毕生的追求
“在工作中要树立依靠教职工办学的理念,在几十年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中,我从来不用压服的手法去强加自己的观念,特别注意听取专家和教职工意见”。杨校长认为高校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依靠的对象是教职工,这两个对象形成了教育的主体,如果不以服务学生、依靠教职工为原则去运作的话,高校就很难有大的进步。正是秉承着这样一种观念,杨校长将群众的认可、群众的满意度作为事业上的追求。杨校长所倡导的和谐、友善、亲和力强的作风让与他一起工作的同事都称赞不已。
在杨校长看来,要想把事情做成功,必须建立一个强烈的理念,就是要把自己的智慧放在群众中去检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来探索你的决策,时刻想到群众是在为你贡献他的智慧,如果自己的想法与群众格格不入,就该反省了,想想哪里不对了。
杨校长非常尊重学生及教职工的意见。他经常告诫下属:凡是学生打电话来咨询,我们首先要摆正态度,好好为学生办事服务;对于提意见的教职工,应该树立一种理念,“对学校工作提意见决不是错,有意见不提那就是态度问题”。杨校长认为,从学生、教职工的意见、建议中,相关部门能够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不断完善学校服务体系。
“树立了依靠教职工办学的理念,能得到教职工对我的认可,我心里就舒坦了。如果离开工作岗位后,教职工仍然还会想到我,那就说明我的工作到位了,真正落到实处了,这些就是我所追求的。”谈到这里,豪爽的杨校长露出欣慰的笑容。确实,谈到群众认可度,杨校长确有其开怀的原因。无论是在工作多年的广东轻工职业学院、韩山师范学院、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还是在任职刚满一年的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杨校长与学校教职工互相配合,共同工作,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大学校长,获得学生和教职工如此这般的肯定,一辈子,为教育如斯,足矣!
不留遗憾就是最大成功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只能说自己觉得没有很大的遗憾。”当记者问到杨校长对于成功人生的定义时,谦虚的校长这样说。
在杨校长看来,人的成功离不开几方面的因素:首先,一个人在做决策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大家的声音,实实在在、真实全面地了解大家的看法,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做决定。简言之,就是要讲道理,尊重民意。其次,一个成功的人必须要具备一种学习的能力,拥有一种学习的动力,从而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有毅力、有决心去把一系列基本理论吃透,在工作中找对路子。其三,就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分析往往导致结果的大相径庭,拥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在处理问题,做重大决策时是尤为明显的。要想办法知道事件背后的缘由,摸索出合理的道理,进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政策变迁。“当然,个人要爱学习、爱研究,不断地充实自己”。杨校长一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在杨校长看来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创新能力,优质的大学就是要保证学校能培养学生的优质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就是需要你有一定的本事,大家常常谈到的本事,就是人家需要花两个小时处理的问题,你用半个小时就能处理好,这就是处理问题的技能,也是能力的重要体现。
做德才兼备的大学校长 搭建“平民教育的桥梁”
谈及电大的发展历程,杨校长给我们介绍说:电大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批示创办的,在创办及发展初期,电大属于学历补偿教育,为被“文革”耽误学业的许多有志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广东电大在1979年2月6日与中央电大同步开学,30年来走过了光辉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建成了覆盖全省范围的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各类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17万多人。30多年来,全省电大系统各类毕业生(不含网络学历教育)超过50多万人,为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发展形势下,学校积极开拓教育领域,2005年成立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目前,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有广州本部、南海和中山三个校区。
电大教育被誉为我国“平民教育的桥梁”。谈到这里,杨校长认为当前我们普通高校的学生就业困难,现在是需要开始进行整顿的时候了,大家可以把提高素质的任务放在电大教育上来。作为“平民教育的桥梁”的电大系统教学,旨在培养大量的在职人才,为因各种原因考不上普通大学,但是又急于提高自己学历的人提供深造的机会。
大学校长要注意德才兼备,在这方面,杨校长认为他更加注重“德”,作为领导,关键就是要看你处理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跟人相处的能力。高等学校的领导层,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非常重要,要有较强的亲和力、决策能力,从而使得自己看问题更加准确、透彻。
同时杨校长认为高校的决策是需要体现一定深度的,要学会摸索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充分了解不同高校在设置中的需求及其培养人才的特色,不能说工作了很久还说你不是很懂、不是很了解。杨校长在几个高校工作过,开始对这些学校都不了解,但都以极快的速度掌握了各个不同院校的特色和培养重点。
忆华工:希望母校不断进步
“母校永远给我以亲切感,虽然离开华工这么久了,但每每踏上那块熟悉的土地都让我倍感温情”,杨校长深情地说。
在华工学习工作期间,杨校长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也常在活动中作为组织者。杨校长认为大的学校对干部的锻炼是非常好的,尤其培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最后,杨校长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寄语华工:“我希望母校不断进步!”
作者: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