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访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张义明校友
日期:2013-09-30
![]() |
【简介】张义明,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贵州赫章人。中共党员,1978年考入华南工学院制糖专业博士,贵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政府津贴专家,贵州省首批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对象。现任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并兼任贵州省华工校友会会长。
采访过程中,我们深深觉得,这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党委书记,是一位教书育人的教授,更是一位热爱科研的学者。
偶然的选择,华工
谈到为什么要选择华工,张义明校友很是兴奋。1978年张义明在高考成绩出来后,想去看电影庆祝一下,恰好那部电影发生在广州。电影中的广州,绿树成荫,阳光明媚,温暖宜人,很是漂亮,这让张义明第一次萌发了去广州读大学的想法。那时的华工分为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因为张义明化学考了全县第一名,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化学老师,所以填报了广东化工学院,可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是 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开学才知道原来两个学校合并了,更巧的是,因为张义明成绩好,学校把张义明调到了国家重点专业——制糖。正是这一连串的巧合,改变了张义明的一生。
带着对大学的期待,张义明开始了他梦想中的大学生活。进入学校的第一天,他就看到77级的同学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认真地学习,这让小学三年级就遇到“文化大革命”、深知读书不容易的张义明深受感触,更加坚定了要好好学习的想法。当时的学校生活单调,生活基本围绕着学习,只有在每个星期五的晚上,才可以稍稍放松自己,去学校周围找地方看电影。这样的生活,简单而又美好,成为张义明难忘的回忆。
现在回想,张义明很感激遇到了一个好集体,当时班里的同学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在剧场表演的、有拉小提琴的、有唱歌的、有部队当兵的,还有木匠,年纪最大的同学有32岁,最小的只有16岁,这些差距并没有成为班里同学交流的阻碍,相反的,同学之间非常团结,互相帮助,毕业到现在,从未间断联系。更加令张义明感念的是,不仅同学间团结,老师也深爱着班里的每个同学,给予了他们很多的人文关怀。曾经有个同学因定位太高,压力太大,于是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第二天上课,老师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在黑板写上“天生我才必有用”,教育同学们要对生命负责,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或许就是这样的点点滴滴,或许就是这样的同学,或许就是这样的老师,让张义明在后来的工作中,时时不忘教导他的老师,教书更要育人。
华工给我知识,教我做人
由于上大学前和社会的接触并不多,因此张义明认为他的性格成型是在华工。当时华工给张义明的印象是严谨的治学,和谐的群体,这让张义明了解到,不仅工作要认真,也要注重群体和谐。大学毕业后,张义明先后在德国美因兹大学微生物研究所、香港大学植物学系和美国麻省州立大学食品科学系深造。在德国学习时,张义明是那里唯一一个外国人,也因此受到了老师的格外关注。张义明做实验很快,而德国人做实验很慢,后来张义明才意识到,自己虽然做得快,但是会遗漏很多细节,反而要浪费时间重做,而德国人做得慢,却可以把握好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就是在德国的科研经历,让张义明不仅学到了科研知识,更是学到了德国人严谨的科研态度。事实也证明,张义明是成功的,他在德国做的生物提取酶,取得了很高的评价,发表了多篇论文。在香港进行研究期间,张义明近距离接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螺旋藻。张义明深深地被螺旋藻吸引了,在当时的研究中,地域、产率和污染等问题限制了螺旋藻的产业化发展。如何寻找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新途径?张义明废寝忘食,日夜为之探索。终于,有一次在查阅资料时,国外对螺旋藻生理特性的一篇报道让他茅塞顿开:螺旋藻不是专一性的光合自养生物。他据此进行了混合营养法培养研究,利用有机碳源强化螺旋藻的异养功能,不仅降低了螺旋藻对光的依赖,更使产率提高了10倍,达到每升10克。这一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很快蜚声海外。英国《生物技术》,美国《酶与生物技术》、《生物化学进展》、《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等国外学术刊物相继刊登了张义明的研究成果,全球10多个国家的相关机构来函索要论文。
拥有这样的成就,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张义明自己努力得来的,可是在提到这些经历时,他却谦虚地把成就归功于华工的教育,归功于华工给他的知识基础。我们不难想象,在1989年那样的年代,去德国学习,光是克服语言障碍就很困难,但他对此只是一笑带过。他为了更好的适应语言环境,去汽车制造工厂打工,和最真实、最普通的德国人在一起,让自己融入德国的生活。回国后,张义明受到了诸多嘉奖,成为贵州省政府津贴专家,贵州省首批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对象。
人,没有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张义明也遇到过挫折,可他不让我们把这叫做“挫折”,而让我们把这叫做“小麻烦”。他说这些在别人眼中所谓的“挫折”,更多的是人们的误解,或者是工作上的不如意,尤其是进入管理层后,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利益冲突。所以他一直奉行两个原则:①做人要有标准,不能人云亦云;②要遵纪守法,只要自己是对的,就不怕任何困难。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他做科研,也做管理,当我们问到他更喜欢哪一个时,张义明说:“更喜欢科研。科研单纯,虽然做科研和管理都有成就感,但是科研是人与物的关系,管理是人与人的关系。”现在,张义明担任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党委书记。他对学校进行了大力的改革,把校训改为“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他说这样的校训,是受华工校训的影响,他希望自己现在的学校也可以做到求真务实。他还教导我们当今的大学生,不要太浮躁,不要人云亦云。就像他自己——每一次反复地实验,是求真;不受环境影响,踏踏实实做人、做好自己,是务实;对学校的改革,是开拓;研究别人不知道的科研领域,是创新。
这次采访之前,张义明校友重游了华工,这位每年都回华工的校友,见证了华工的每一步改变,他说:“华工校园美,绿化好,自然景观好,有山有水,特别是‘211’到‘985’后,华工是一年一个样,虽然设施更先进,多了一些新修建筑,但原貌几乎没变,很经典的建筑都保留了下来,让我感觉既熟悉又陌生。”采访中,张义明校友时时提到华工,总是很谦虚地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华工,总是在感激华工对他的教育,我们不光是从言语中能感受到他对华工的那份想念,更是从他的心里感受到他对华工的那份情。采访结束后,他语重心长地说:“学校走到今天不容易,在全国那么多高校里,入围‘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希望母校发展得越来越好,希望不仅是国内一流,而是走向国际,我们为母校取得的这些成绩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师弟师妹们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作者:张冰洁 黄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