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寻真知随名师 桃李默耕二十年——访汕头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蔡伟鸿校友
日期:2013-09-30

 

简介】蔡伟鸿,男, 1985—1988年就读华南工学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研究生,现为汕头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汕头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汕头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汕头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专家顾问组成员,汕头市保密委员会专家。近几年,主持参与承担科研项目20多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EI收录4篇、核心刊物8篇。2002年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2007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汕头市优秀教师称号。
    夏雨歇,艳阳高照,绿林间汕大静谧。几声鸟鸣入耳,几杯香茗沁心,温雅的蔡伟鸿校友向我们滔滔述说往事,几十平方米的教授办公室里时而笑声阵阵。在之前电话联系中听到他温和亲切的声音,我们都忍不住直接称呼他师兄。
“考研就是冲着徐秉铮去的”
    访谈刚开始,蔡师兄就表现出一直以来对华工电子专业的浓厚感情。他自幼喜好玩弄电器,动手能力很强,经常自己买电器元件来组装,曾经用自行车的车铃来自制定时闹钟。少年时恰逢十年“文化大革命”,初二之前没有读到什么书,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有安定的环境来读书。父母都有高中文凭且重视子女教育,当年也是倾尽所有送他去读大学。每次家里寄钱过来都让他觉得心痛,这越发激励他努力学习。在桂林电子工学院读本科时,冯秉铨、徐秉铮等大师,在全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给自己定下的考研目标就是华工的电子专业。他说:“当时华南工学院在全国是前十的,考研难度很大,基本上是一百个人里面只录两个人。我考研究生就是冲着徐秉铮去的,当时我们班考研成绩算好的,考上了三个,我考试成绩华工第一,免复试!”说着眼里露出仿佛和当年一样自豪的神情。
    三年的读研时光,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读研期间做过的三个课题:“当时徐秉铮老师是主攻语音识别,在徐老的指导下头年完成了语音识别的输入,后来又发现识别率不高,就设计出自带词典的中文输入系统来解决同音字的问题,也就是联想词汇的雏形。第三个课题是深入探究语音识别理论,即通信信息论,通过设计更新算法来提高压缩率。当时有个意外的收获:学校花了1200元购买已录好的《红楼梦》电子文档来进行压缩试验,发现前八十回压缩率较差、后四十回压缩率较高,恰好验证了当时红学界关于《红楼梦》作者分别是曹雪芹和高鹗的说法。文章压缩率直接反映一个人的知识量。后来在《中文信息学报》和《理论文摘》上发表文章,我们从信息论研究《红楼梦》得到大家的认可,后来也被很多文章报纸引用。”听到这里,我们在场三人不由得拍案叫绝。
“华工人就是实干!”
    问起在华工的学习生活往事,他毫不犹豫地说:“华工人就是实干!”当初在桂林电子工学院只是一味读书钻研学术,来到华工后发现这里的氛围不仅要求学生要注重学术,更要求重视实践,关心社会,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认真修好学习课程、出色完成研究任务之外,蔡师兄仍通过勤工助学来锻炼自己。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像万宝这样的大企业经常来校内聘请学生担当一些电路设计工作。曾几何时,蔡师兄利用课余时间和同学奋战几天完成电路设计,的确得到不少锻炼。或许受到华工众多社团活动的影响,后来到汕大执教,蔡教授也十分支持学生创立社团、自行钻研。
   “华工人文环境不错,我至今都经常和各届师兄弟之间联系交流。当年,我经常和同学一起去西区运动场踢足球、打羽毛球,兴尽后去机械厂(现部分建成31~ 34号楼,余者为本科金工实习基地)喝啤酒吃田螺,到晚上附近就有露天电影看。”纯真的华工同窗情谊和惬意往事,让稳重的蔡师兄按捺不住,开怀大笑。
“这门课,我上了十年才开始觉得有味道”
    在华工取得硕士学位后,他毅然选择回归故里,直接去汕头大学计算机系执教,开创网络通信、网络工程、网络新技术等课程。1993年汕大计算机系开始招收研究生后,又开创了现代网络技术、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等课程。由于汕大计算机系发展稳缓,系内教师教学压力相对较大,曾经他最多带过40位学生的毕业设计。1999年蔡伟鸿评上副教授职称,2001年开始带硕士研究生,2008年评上教授职称。
    在汕大20年间,蔡教授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上。教学上他20年如一日,似辛勤的园丁永不倦怠地栽培着祖国的花朵。他所带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2002级硕士生刘震被评为广东省2005年“南粤优秀研究生”。他带领的学生研究团队多次在“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竞赛等高级别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担任计算机系主任期间,汕大计算机系被评为广东省计算机基础课程示范中心、计算机本科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默默耕耘二十年,庭园早已是桃李芬芳,却越昭显淡泊无私的师者风采。
   “汕头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实行校董会校长责任制的大学。在我做计算机系系主任五六年期间,计算机系整个教学体系改革了三次,汕大理念更新快,已引进国外先进大学CDIO课程改革模式。一个高校被认可的程度跟它拥有大师的数量和级别关系非常大。高校培养的应该是你的素质能力,而不是你的即时技能。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你以后发展的后劲。特别是华工的学生一定要坚守自己的防线,沉下心来学习,坚持理论第一,然后再去实践,切不可本末倒置,我们和技工学校不一样。参加社会实践要看你参与的层次,有的学生去企业做的只是低层次的东西。”蔡教授正襟危坐地说道:“像理论这种东西,我作为一个老师,网络通信这门课,我上了十年才开始觉得有味道。当年我是自学创立网络通信这门课,总是有一些地方理解不够透彻。一门课需要沉淀十年,通过师生之间不断的交流,它的内涵才能慢慢体现出来。这样老师才能教出好学生。”或许作为师者,蔡教授越是对高校教学、人才培养有更深的体会和理解,就越是对华工的师弟师妹有更高的期待。
    科研上,他也未曾停止过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当蔡教授领我们参观计算机系时,不少学生团队仍然留在实验室里面钻研课题。蔡教授的办公室甚是简单,中间是张大长桌,桌上摆着台投影仪,墙上是一大块白板,板上仍留着一些深奥的计算公式。他笑着说:“我经常在这间办公室和我的研究生一起讨论问题,隔壁就是我带的现代网络技术研究所。有时候讨论到很晚,就干脆叫学校饭堂打包送过来。”在学生心里,和学生走得近、打成一片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我们仿佛看到学生身份的蔡伟鸿当年在华园学习的情景。
    蔡教授个人已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EI收录4篇、核心刊物8篇。在汕大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科研团队后,他担任的科研项目也是越来越多:主持承担二十几个科研项目,内容涉及国家、国防、省市级和地方等范围,其中2008年5月完成的“数字版权管理系统的系列研究及应用”的科研成果获200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让我们欣喜的是,蔡教授手头上有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潮汕方言输入方法设计与实现”的科研课题。“哈哈,这个还是跟当年那个《红楼梦》的研究有关。刚好有一次韦岗过来汕头开会,他是87届,我是88届,大我一届的师兄,现在是电信学院的院长。在叙旧的时候,他提议把这个拓展延伸一下,来研究研究潮汕文化。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做了一个潮汕方言与普通话的信息比较,后来创造出‘超码输入’,完成潮汕方言输入法,实现了潮汕语言的计算机环境。”
赤子之心,归校再续师生同窗情 
    除了平时教学科研工作,蔡教授仍积极地承担起地方的社会责任:汕头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汕头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汕头市保密委员会专家、教育部和科技部产学研特派员……于是我们好奇地问道:“这么多的头衔,会不会对您的教学科研有所影响呢?”他笑着说:“主要是通过社会咨询来了解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
    最令人惊讶的是,他已经辞去计算机系系主任的职务,一心专注于做学问做科研,从2008年底开始利用周末时间来华工继续读博。被问起读博的缘由,他说:“其实现在有没有博士这个学位,对我的职业影响不大。只是想有个机会,再回华工和别人交流,了解一下这边的学术氛围。我是星期五晚上坐卧铺到广州,星期六、日上课,周日晚再坐车回来。也不辛苦,倒有新鲜感。我现在在32号楼上课,上完课后就去逸夫人文馆的咖啡馆,点杯咖啡,看着西湖美景。”二十年后再回母校,怀着的是一片赤子之心,念着的是当年师生同窗情。
    蔡伟鸿,亦师亦兄,总是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看着这位追随名师考入华工的风华少年,走出华园已有二十年,而今已是汕大计算机学科的带头人,那累累的硕果、满园的桃李,不禁让人对他的师者风范和实干精神肃然起敬。
作者:苏鑫杰 陈玲楠 陈梓铠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