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究 硕果累累——记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李伟校友
日期:2013-09-30

【简介】李伟,男,汉族,1965年6月出生,1994年6月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工学博士,2000年6月至2002年6月在华南理工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任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1997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重庆市交通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重庆交通大学首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5年被推荐为“重庆市第二届科技顾问团顾问”。现为重庆市“322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车辆工程专业),重庆市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南岸区政协副主席。
       “我们随便聊聊。”在李伟院长接受我们采访的那天,他一边热情地为我们拿矿泉水,一边腼腆地笑着说着这句话。我们起初的一丝紧张,也被李伟校友的平易近人所驱散。我们的采访便在他透着书香的办公室中开始了。
刻苦钻研  潜心修炼
       李伟校友长期从事汽车系统动力学、汽车电子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在本专业核心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共23篇。出版著作2部,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主审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主持科研项目10项,其中省部级项目4项,第一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第一主研省部级项目1项,主研省部级项目5项,主研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项,参研完成其他科研项目6项,其中重庆市交通局重大科技项目3项。1997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重庆市交通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重庆交通学院首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5年被推荐为“重庆市第二届科技顾问团顾问”。现为重庆市“322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车辆工程专业),重庆市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南岸区政协副主席。
       天高云自淡,花开香自芳。面对如此多的成就与荣誉,李伟校友显得很淡然:“没什么,没什么,获得的荣誉和称号是对工作的一种承认,更是一种鞭策,应用平常心来对待。我热爱我的研究,我愿意为这个领域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我能取得这一点成绩也是因为有学校、学院的支持,许多前辈和同行的指导和帮助。”
       李伟校友还告诉我们,在学生时代,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研究上面,正因为多年来养成了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每当他在科研中遇到瓶颈,他都绝不放弃,努力突破瓶颈。他说,科学研究一定要把理论学习和实实在在地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提高。他讲了在华工从事博士后研究时的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研究的项目是控制系统,由于电磁干扰导致系统不稳定,他一次次地失败。于是李伟校友他们在一个多月里先后对实验原理、制造工艺、设计方案、抗干扰措施等一系列内容进行排查。其间他常常废寝忘食,为了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就算搭上了回家的公交车,他也会马上折回实验室。李伟校友说他获得最大的收获是经验的积累,最深的体会是,“在研究中一个小问题往往影响着核心甚至是全局,‘细节决定成败’”。
       李伟校友就是在这种孜孜不倦的潜心研究中,历经挫折和艰险,在不断的自我勉励中,攀上了一座座学术高峰。
工作生活  相得益彰
       李伟校友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勤奋务实,努力拼搏,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成绩。
       说到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当老师,他说这是从小的梦想,既是他性格使然,也是他的爱好,他热爱这个崇高的职业。他愿意将自己经过不断研究所获取的新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喜欢在繁忙的科研和工作之后与学生进行愉快的交流,比如在课间和学生交流,或者去宿舍看望同学们的生活状况,或者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们的想法,他说当老师的好处就在于永远都能了解时代最前沿的想法、了解年轻人的思想,以使自己得以不断充实、学习,保持与时代统一的步伐。其实李伟校友在华工进行深造时,有许多机会可以留在经济发达的广州谋求更高的薪酬和发展,但是他从来就没想过要离开教师这个岗位,拒绝了诸多的企业公司后,李伟校友带着自己在华工两年所学、所研而获得的知识及成果毅然返回重庆交通大学继续其教书育人的工作。
       李伟校友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平时不仅有科研教学任务,还有作为一个学院领导所必须承担的学院建设、创新、发展的重任。作为一个学院的院长,李伟校友认为一个学院就是一个团队,首先要有和谐的氛围、愉快的心情,针对不同老师的特长发挥作用,大家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把事情干好。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最终才能形成和谐的氛围。自己还要在管理、教学、科研方面找到平衡点,将三方面有机结合从而使自己的工作生活显得有条不紊。李老师爱岗敬业,他说工作就是要全身心投入,一心扑在上面。李伟校友所在学院门卫处的保安告诉我们:李老师长期很早就来到办公室,晚上工作到12点后才离开,有时候李老师需要加班到次日两三点,大门都锁了,李老师每次都很歉意地请他们开门,连门卫师傅都很感动。
       在平时的生活中,李伟校友非常喜爱读书,除了自己必读的专业书籍,还对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书有着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不断丰富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李伟校友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比如经常和年轻老师一起慢跑等,他深知身体在一个人的工作学习中至关重要,这对于提高他的工作效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李伟校友还同我们谈到他的家人,那是他坚实的基础,强大的后勤保障,也是他巨大的精神支柱。
       在工作与生活交织的岁月中,李伟校友总是能把这两者处理得恰到好处,使两者相得益彰。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里面又有工作。经过这几十年的人生磨炼,李院长说出了自己的几点感悟:第一,珍惜每一天,离开学校几十年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一副好身体是一切的基础和保障。第二,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珍惜机会和在学校宝贵的时间,并且认真积累。第三,要踏踏实实地干事,爱岗敬业。
怀念华工  感恩母校
      李伟校友在2000年时为了更高、更深的学术追求,来到华工求学。他说之所以选择华工,是因为华工教学研究条件好,不管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能满足研究上更高的要求,因此能得到更加系统有效的学习。并且华工地处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那里做博士后研究,主要是深入企业进行项目研究,这种学习研究的方式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李伟校友回忆在华工的两年,虽然日子比较短暂,但是令其难忘。对其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指导老师毛宗源。毛教授是我国在自动化方面的专家,在学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对学生耐心指导,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生活方面,对学生嘘寒问暖,非常随和。他对李伟校友在学术、工作、为人、待人接物方面的影响很大。在采访结束后,我们同李伟校友所指导的研究生进行交流中得知李院长非常和蔼可亲,沉稳,热情,没一点院长的架子,还很耐心。
       在华工的两年让李院长感触良多,让其感到充电非常重要,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知识积累。李院长在华工所经历的一切,对其以后工作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和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其在思想观念、思路方法方面得到更好更全面的锻炼和提升。华工在李院长的心目中是一个求学的好地方,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实验条件为其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整个沿海地区的大环境对其产生了很大影响,开阔了视野。华工作为引领改革风气的大学之一,其“产—学—研”的办学经验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采访的最后,李伟校友对华工的晚辈们提出了几点建议:珍惜学习机会,丰富充实自己,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做事。愿母校明天会更好,希望其培养的人才能面向市场;希望其科学研究能在经济的主战场获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袁野 万博 吴舒菡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