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踏踏实实做人 勤勤恳恳做事——访贵州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邱树毅校友
日期:2013-09-30
【简介】邱树毅,男,1963年7月生,贵州贵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80—1984 年就读于华南工学院微生物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1993年任贵州工学院轻工系助教、讲师。其间,1987—1990年在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93—1996年在华南理工大学轻工食品学院发酵工程专业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98年加入九三学社。现任贵州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主任。
坚定目标 执著追求
邱老师1984年于华南工学院毕业后,直接到贵州工学院轻工系任教,当时贵州工学院的轻工系还处于筹备阶段,没有招收学生。目光深远的邱老师看准了这个时机,决定做一个开荒者,把自己在大学时代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投身于轻工系的建设。二十多年来, 邱老师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开拓进取,大胆投入到各项科学研究中去,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邱老师现任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863)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材料专项、贵州省教育厅重大科技项目基金、贵州省人事厅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启动基金、企业横向项目等十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相关研究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获发明专利2项。
在校工作的同时,邱老师还担任了多项社会工作,比如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委、贵州省第十届政协委员等。邱老师说:“工作多了,压力也大了,但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可以促进你去做,去努力。可能你看不到现在做的事情对你的科研工作有直接的帮助,但它们可能对以后的科研工作起到引导的作用。比如我每年都有几个调研活动,在调研工作中,我可以清楚地了解各方面的有关政策,也可以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这样,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就能顺其道而行之,可少走弯路。”
心系故乡发展
“只要企业真正认识到科研对制药业的重要性,我相信作为贵州后续支柱产业的制药工业,前景光明。”邱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谈道。
“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基地之一,中药材资源丰富。然而,目前我国在中药的提取分离方面还不理想,具体到贵州,中药材的提取分离技术还十分薄弱。现实要求我省的制药企业要组建集团,汇聚各方面力量把企业做大做强,加大科研投入,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对药物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用合理的低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贵州的中药材以‘苗药’为典型代表,一般的中药是复方药,而‘苗药’往往是单方药,它的提取分离没有复方中药那么困难,如果能加大科研力度和资金投入,从我省具有优势的‘苗药’中研制出一些药效好的新药来,获取专利,那对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大贡献。”
邱老师认为,贵州创造的重点是我们应该自己掌握一些核心的东西,例如核心技术,让别的地方不能模仿。以茅台酒为例,其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别的地方所不具备的,专家曾经做过异地实验,但离开茅台镇,酿出的酒就无法达到茅台酒的品质。茅台酒品牌,就是贵州独有的东西,就是贵州创造。而事实上,除了茅台酒之外,贵州的特色资源也非常多,它们都是我们独有的优势,只是缺乏应有的挖掘。
把贵州制造转为贵州创造,这是贵州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应该挖掘出更多的优势资源,发掘出我们独有而其他地方没有的、也无法模仿的东西。其次是在工艺技术上进行有特色的创新,提高自己的技术门槛。例如我们的辣椒,由于技术门槛不高,所以大家都在做,最后只好去拼市场。任何产品,都要从提高自己的技术做起,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品档次,利用标准、专利、商标、标志、原产地保护等方法进行保护,让贵州创造变成贵州制造,甚至是外地制造。再次,政府要大力支持,职能部门要采取措施,从政策上引导和支持企业搞创新、创造。
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危机感,不能满足于现状。但是满足于现状正是我们现在一些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去搞创新,守着现有的技术,等到别人超过自己时才去想办法应对,这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自己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在产品的包装、品牌,以及产品的核心技术研发上下工夫,我们才能把自己的品牌称为贵州创造,才能不被人轻易就模仿,这样的品牌和产品才会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也就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将产品转化成更大的经济力量。
隽永华工情
邱老师是三进华工,在华工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业,与华工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本科毕业后,邱老师发觉在工作中只有本科学历将会限制自己的发展,于是在1987年决定选择到环境熟悉、有很多美好回忆的华工深造,攻读硕士学位。之后,1993年再进华工就读博士学位。在华工的三次学习中,给邱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华工的校园和学校的学术地位。校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教学楼拔地而起,学生住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当我们聊到华工生活点滴时,邱老师兴致勃勃地讲起了当年的一些往事。
有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修整四三外的小路。最初的做法是在泥地上铺上石头,这样的“成果”却是踩一只脚,稀一只脚。后来在别人的建议下,除掉地上的稀泥,再铺上石头,这样经过不懈的努力才完成任务。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的经验。
“华工的老师真的很不错,非常关心同学。”邱老师讲起了当年由于水土不服,鼻子长满了疮,怎么也治不好。后来一个教无机化学的老师专门用菊花为他熬了茶让他喝(当时没有现成的凉茶),这让邱老师很感动,至今难以忘怀。
“我们华工的学生很有心,踏实做人,踏实做事。”邱老师说:“工商学院的一位小陈同学一次在图书馆借的书中夹带了当年我办证的照片,小陈还专门上网查询,然后把照片寄给了我。这让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很多人是看到了也不会有所行动的,随便扔在一边就是了,谁还想到要给寄过来呢?”
正如邱老师说的,我们工科出身的老师在开会时要么不发言,要么几句话把要讲的内容讲完,不搞形式主义。我们现在的华工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刻苦认真,在做人方面也做得很不错。认真务实,不吹嘘,实实在在做事情。现在我们国家就需要这样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人才。
作者:张小飞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