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 真——访现代教育中心徐永华老师
日期:2013-09-30

猎 真

——访现代教育中心徐永华老师

简介】徐永华,男、汉族、1954年1月生,籍贯广州,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毕业。1979年任职华南理工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专职摄影工作。1984—2004年任广州市天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摄影家协会会长,1999年被评为“当代百名优秀文艺家”称号。现任中国高等教学学会摄影专业委员会理事。
 
    摄影艺术之所以神奇,就是它能把最美好的、最值得缅怀的一瞬间保留下来,以供欣赏、赞美、怀念,把一瞬间的美,变作永恒的美。
    如何去捕捉这一瞬间,是摄影家的审美观、世界观、文化修养、意识修养和技术修养的集中体现。徐永华先生是如何跋山涉水,穿林海,过雪原,旅途中外去捕捉这一瞬间?这得从他的审美观谈起。
    徐永华生于摄影世家,是“将门之后”。基于家庭熏陶,父亲教导,自小对摄影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艰苦年代,他也身不离摄影机,经常为农友留照,山乡写真。在这勤劳朴实的现实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养成“追求真实自然”的审美观。随着时间的伸延,影艺渐渐成熟,时至今日,徐永华的摄影已形成了“真实厚重”的独特风格。而这些富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无不来源于一瞬间的捕捉。这一瞬间的捕捉,又无不来源于其明确的指导思想——猎真。确切地说,徐永华的摄影活动,就是“猎真”的过程。
    有人说,摄影是镜头对着自然景物拍摄出来的,怎能不真?但徐永华认为,自然间的景物人事千姿百态,有表面现象,更有假象,要透过这些现象与假象,摄取其最本质的一瞬间,才能去伪存真。
    徐永华的彩色人像摄影《拉古族姑娘》,曾在“天歌杯”全国摄影大赛获得优秀奖。当我一见到这幅作品,就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表现中年女性含蓄而又高贵的微笑,而《拉古族姑娘》则是表现青春少女豪迈而又奔放的欢笑。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向前飘去,表现出对人生充满信心和喜悦;一双丰嫩有力的手置于胸前,好似抓住了最心爱的东西。画面呈现出跳跃欢腾的感觉,十分真实自然。徐永华认为,只有自然才是“真”,一切摆设做作,都是假的。
(图片)
拉古族姑娘
   《蒙娜丽莎》,达·芬奇花了数年工夫才完成;《拉古族姑娘》,徐永华却在一瞬间即可获得。但要捕捉整个精神面貌的一瞬间,既是他的苦心猎取,又是他的才华之所在。
    徐永华的彩色风景摄影,厚重真实,耐人寻味,百看不厌,有如深居的城市人,乍然走到风景区,还未来得及看清山川树木形状,就被那大自然的气氛环抱着,即时心旷神怡,忘怀得失,洋洋自乐,深感大千世界,美景无限。看到徐永华的风景摄影,就使人有这种感觉。仿佛置身大自然之间,感觉到有空气、有阳光,非常真实。如摄于井冈山的《云雾深处有奇峰》,他加强密度,近景显得非常浓郁、古朴苍劲,远山在云雾中层层推出,既厚重又丰富,充分体现出井冈山的磅礴雄伟;《悠悠浮云入画来》远处若隐若现的山色,催人沉思,回索井冈山的过去,又展望井冈山的未来。他摄出了井冈山最本质最真实的美,情景十分动人。又如《元阳晨曦》《泸沽湖之晨》,前者取材于山乡小镇,后者取材于广阔的湖边,而同样是早晨景象,作者捕捉着晨曦的一瞬间大做文章。《元阳晨曦》上一点点曙光,在极浓郁厚重的调子中闪耀出来。《泸沽湖之晨》弥漫的云雾,好似刚睡醒的眼睛,随着曙光慢慢地把黑暗驱散,也渐渐明亮起来,一切开始诞生,大有一日之计在于晨之感,是极有深度的作品。
(图片)
元阳晨曦
 
    风景拍摄,不是只拍出具体景物的形象,而是要通过这些具体形象,呈现出自然空间最本质、最真实的美。要做到这点,就得费些心思去师法自然了。老子曾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这并不是说艺术上的美,能超越现实的美。现实是第一性,人的思维与艺术是第二性的,任何想象也不能超越现实。《西游记》与《聊斋》其想象就够丰富了,但也离不开现实的依据。所以文学家、画家、演员在塑造形象时,也要从现实中找寻“模特”。比方说,龙是现实中没有的,但宋代画龙大师陈容所塑造龙的形象,就仿佛现实中马鬓蛇、四脚蛇的形象,故清代山水大师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也说,自然间有齐与不齐,需要画家去剪裁,才能使自然的美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出来。但摄影家怎么去剪裁呢?徐永华就有他的办法。他利用云、雾、阴、景等,把不需要景物淹没,使最真最美的自然景色净化出来,这就是其特色之处。
    徐永华的黑白摄影也很有特色,曾在全国、省、市获奖。
    早在2000多年以前,老子就提出“知白守黑”,辩证地阐明了黑与白的关系。到了唐宋时期,中国水墨画又提出墨有七彩,在黑白中追求色彩感。元朝以后,水墨画崇尚“元气淋漓”,将黑白处理达到气韵生动境界。由此可见,中国人对黑白处理,历史悠久,手法多样,达到了艺术高峰。而这些艺术手法,在徐永华的黑白摄影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徐永华的黑白作品,把黑的地方处理得无限黑,白的地方相对就会无限白。黑白距离就会拉到无限远,中间调子也就会无限丰富,充分体现了“知白守黑”和“墨有七彩”的理论,所以他的黑白作品,特别厚重华润。徐永华的父亲徐启明,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摄影家,曾在20世纪30年代柯达年赛中,多次获“黑白”摄影奖。徐启明开始从事摄影的年代,还没有彩色胶卷,他把全部精力投入黑白照片制作中,从镜头拍摄到暗房处理,都闯出了一套经验。这套经验传到了徐永华手里,就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因而其作品虽漆黑一团,但却没有一点黑气,有层次可寻,灰调子也呈现出银灰的闪光,并没有灰暗之感。所以调子清新,特别响亮。
   《千峰万壑》是徐永华近作。漆黑的群峰,占了画面四分之三,只有四分之一是白色的天空,乍看一黑一白,非常简单明朗。细观黑团团中,仍有层次可寻,且越寻越多,好似在卢沟桥数石狮子一样,寻数不尽。他把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提炼净化为一黑一白,却情景动人。又如《归》,画面主体是一人两牛,在农村旷野,踏着夕阳归路,天空云层,远处山色,旷野大地,都是漆黑一团,只有云层隙间,射出一度夕光,有气无力伸向大地。作者巧妙地捕捉这一瞬间,构成黑中透白,白里间黑的跳动气氛,使牛和人的形象,仿佛若隐若现的皮影戏,让人欲归不舍。
    我有幸欣赏到徐永华先生这么多作品,大饱眼福,大开眼界,有感之余,特撰文以叙之。
作者:陈名流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