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做好每一天的事——访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安华校友
日期:2013-10-09
![]() |
【简介】刘安华,男,1960年生,汉族,湖北鄂州人,教授,博士。华南工学院1977级高分子本科,华南工学院1984级高分子硕士,华南理工大学1996级材料学博士。1982年参加工作,曾任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武汉工程大学教务处处长,现任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伴着夏日清晨的凉爽,我们驱车前往河源,拜访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安华校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河源——一座灵秀的山水旅游城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河源近郊的大学城,行至河源大学城区域内时,记者望见一片酷似华工建筑风格的学校楼群,心中不禁生出一阵亲切感,它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机缘巧合入华工 随性人生更多彩
采访的开始,刘院长就笑着跟我们谈起当年如何来到华工的故事。刘院长高中是在家乡武汉市就读,毕业后到建筑公司工作,工作了不到两个月,校长通知刘院长回学校来参加高考,刘院长告诉我们当时高考对于他们来说是很神秘的,能够当大学生的人当时也真的很少,于是,怀着对大学的向往和对学习的热情,当时年仅17岁的刘院长参加了“文革”后第一年的高考。高考完后填报志愿,老家在武汉的刘院长填报了当时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由于第一年的高考招生湖北省采取优先将优质生源输往外省的政策,当时的广东化工学院(后与广东工学院合并为华南工学院)招生工作人员江畹兰老师,也是后来刘院长的硕士生导师看到刘院长的成绩后,爱才惜才的江老师毅然提取了刘院长的档案,将其录取进广东化工学院。说到这里,刘院长告诉我们他当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一直完好地保留着,就这样,刘院长欣然来到了广东化工学院,开始了全新的大学生活。
17岁进大学,就读于橡胶制品专业。刘院长告诉我们当时他们同班一共有70多个同学,当时在全部同学里面刘院长的年纪算是很小的,说到这,刘院长谦虚地说,自己当时和同学相比年纪小不少,也就爱贪玩一些。但我们了解到,大学本科期间的刘院长早晨6点起床,环湖晨跑,锻炼身体后还坚持去晨读英语,每日如此。在说起自己环湖跑的经历时刘院长兴致勃勃地回忆:“我们当时一起参加华工办的这个活动,每天坚持环湖跑,要跑满广州至北京的距离,当时我们每天跑完步之后还会回宿舍将跑的距离记录下来,当然没有这个活动我们也坚持跑步,不仅有晨跑,下午我们也会找时间去锻炼身体。”谈到读大学期间的学习故事,刘院长告诉我们当时的学校课室很多是没有电灯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于是刘院长和同学就自己随身带着一个电灯,利用课室里的电源插口通电看书。当遇到学校停电的情况时,因为学校化机所(现在的北区)那边的供电同东湖、西湖这边不是一个系统,刘院长他们就会步行到当时的化机去看书,很多时候学校两个校区都停电,刻苦的刘院长就会到远些的地方去,刘院长回忆到:“当时我们很多次都是在别人家的门灯下看的书。”虽然当时学习条件很艰苦,但是条件的艰苦一点没有影响大家的学习劲头,在刘院长看来,这些生活回忆起来都十分的有味道。
1982年,刘院长本科毕业分配到湖北省人事局,本可留在武汉工作的刘院长,在湖北省沙市橡胶厂书记的邀请下,放弃了留在武汉工作的机会,来到了沙市。在沙市橡胶厂工作了近两年半的时间,第一年刘院长主要是实习,在各个车间去熟悉和掌握工艺技术。第二年担任技术员的刘院长就根据自己所学、所想,对厂里技术进行革新调整。在革新技术的过程中,刘院长觉得要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和开阔视野,于是参加了华工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再一次回到华园。据刘院长的夫人介绍说,当时刘院长是放弃了成为橡胶厂领导或者成为政府机关公务员的机遇,选择继续读书的。刘院长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对名利的淡然令记者感动。
1984年,刘院长离开家来到华工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江畹兰老师。研究生毕业之后,导师希望刘院长能够留下来共同促进橡胶学科的发展,刘院长为了家庭放弃了留校机会,毅然选择回到武汉。1987年,刘院长来到了武汉化工学院(现武汉工程大学),担任专业课教师。1996年,在母校学科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下,时任武汉化工学院系主任的刘院长选择回校攻读博士,当时在武汉化工学院还有专业课要教授的刘院长,都会在开学后一两个月内先期完成专业课程的讲授,以避免因自己的博士学业的攻读影响学生的课程。在读博期间,刘院长不仅刻苦的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还同时担任华南理工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分会的主席。据刘院长回忆,当时协助团委老师举办学校各种活动的经历让他获益匪浅。在这里,刘院长还特别提到1998大洪水期间,武汉的各个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是要上江堤巡夜,巡堤都是一个晚上不能合眼的,当时的刘院长还往返于武汉和广州两地间,教学和课业的双重压力已经相当的疲惫,但是在防洪期间,刘院长还是担任防洪巡堤的组长,整月坚守在岗位上,同时还不耽误自己的学业和工作。
2000年,刘院长博士毕业后一年,在母校再三邀请下,刘院长和夫人一起来到了华工。在武汉化工学院辞去学校教务处长的刘院长,此时是以普通教授的身份来到华工。谈到刚刚来华工工作的日子,刘院长用“潇洒”一词表达自己的感觉,“当时觉得当老师的感觉最好、最潇洒,回来华工我也是想一心一意的在专业上做点事情,当时申请下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还有一个广州市攻关项目、省里自然科学一些项目在做着,同时在各个协会、学会工作也比较多,我记得当时他们说找我都要去天上找,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飞机上,总的来说我那两年工作做的特别有兴趣。”2003年华工科技处甄选副处长,刘院长就来到了科技处重新开始从事行政工作,刘院长认为在科技处一定要踏实地工作,想着要把这个工作干好,刘院长在科技处负责《科技年鉴》、《科技简报》的编辑和横向项目管理,为了避免利益冲突,担任科技处副处长以后,刘院长决定不再申请课题,“当时科技处工作是比较辛苦的,经常去外地开会,有时候去北京都是一天来回,同时我们也经常去对省外项目进行考察,作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在科技处担任副处长期间,刘院长一直以华工人特有的踏实、严谨作风,力求在工作上尽力处理好每件事。
规范管理谋创新 职院成长自欣慰
2004年,河源市领导希望华工推举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人才担任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拥有多年管理工作经历且科研能力卓著的刘院长就这样来到了河源职院。在记者问及刘院长多年工作中对于从事高校管理工作和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时,谦和的刘院长笑笑说在他看来从事科研和从事管理工作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当领导的时候我没有把自己当成是领导,只是去处理事情而已,做科研也是去做事,在两者之间我认为没有特别大的角色转变,管理工作主要是处理一些比较具体的行政上的事务,而科研就是学术上的问题,在我看来两者的思维方法都是一样的”。现在,刘院长在华工仍带着一些学生,每个周末回到学校之后,刘院长都会先去跟学生沟通,“我希望能帮学生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他们询问我,我就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给予他们一些建议、意见,如果我自己不懂也会马上去了解学习”。平和的处世理念对待不同工作,刘院长对待工作和科研的态度着实让记者敬佩。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具有70年办学历史的广东老隆师范学院,2001年升为职业技术学院。现有三年制、五年制大专学生10000余人,为河源市唯一的高等学校。谈起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刘院长露出欣慰的笑容,“我当时就是怀着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的想法来到河源的。”五年前的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省同类型高校中属于中等水平,而今在刘院长的锐意革新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一做法就是规范,刘院长谈起刚刚来到河职院的时候,该校的管理体制很不规范,许多机构和该有的制度都没有完善。刘院长从行政管理、操作程序上着手,进行教学管理上的规范。
从2007年开始,刘院长在省内首创推行职业教育能力培训测评,这一测评在全国现只有三家在开展,且河源职院的测评工作开展得非常成功。谈起这个培训测评,刘院长给我们介绍说:“它主要针对的是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相脱离的现象,要求老师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在讲授课本理论的时候也同时要求可以实际进行操作,教师操作给学生看之后也要求学生立即动手开始实操。”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我们看到了课室和实验室合二为一的实操室,在他们的课堂上,课本理论不是学习的遵循依据,课堂讲授的知识全部是配合一个实践操作的程序来完成。讲到这里,细心的刘院长还特地举出例子来让我们更明白的了解,“我们拿机械基础这门课作例子,我们这里讲授课程那就不仅仅是机械基础,它要求你去完成一个变速箱的制作,那么从材料的选择、热处理、车削加工几方面都要进行教学。我们课程的程序就是遵照着制作一个变速箱来开展,这样课程上完了,变速箱就要同时做出来,实践完成,课本知识也完成了”。河源职院的专业课程教学都不是根据课本上原有的内容开展,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需要学那种技术就实际将技术用起来。在刘院长看来这样的教学法一方面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职业教育能力培训测评的开展,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水平整体大幅提高,现有教师都是理论与实践操作双过关的,通过测评的教师在全校已占大部分。
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同时该院学生在近年来全省乃至全国的多项比赛中成绩突出,2008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机器人项目荣获一等奖;2009年初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的学生获广东省舞蹈大赛一等奖,同时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舞蹈大赛获全国二等奖;此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会计、文秘、旅游等多门类的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这些奖项的获得与学校提倡的重实践,多动手的教学理念是不可分离的,一步步看着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成长,刘院长倍感欣慰。
持之以恒做学问 用心做好每件事
当记者问及刘院长关于人生经验时,刘院长很看重理想与实践两者的关系,刘院长认为人的一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这种远大的理想只可作为精神上的依赖而不是现实的目标,踏踏实实把当前的工作先做好就是最好的目标。“人生应该有一定的目标,起码对自己这一辈子有个大致的期望,但是更重要的是把眼前的工作做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先得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否则想得再远再高也是‘空中楼阁’”。刘院长认为做事情要有计划是好的,但是人生的目标过于明确反而容易出现反作用,一方面给人以过大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在于人生存在太多偶然的因素,如果人生目标太明确,但由于偶然意外的事情发生致使目标无法达到时,反而会使人有过度的挫败感和消极情绪。刘院长一反常规的观点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刻将远大的抱负投射到眼前的实际工作中来,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就是体现在踏实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上。同时刘院长认为年轻人现在关键是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结合自身的能力、性格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岗位,找好岗位后一定要务实地、勤恳地工作。
“我们应该放下浮躁心理,沉下心来做学问”。在谈到对当前高校发展的期望时,刘院长认为作为高校的老师,要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感,克服浮躁心理,沉下心来做学问,想要做出杰出的科研成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时候甚至需要几代人共同付出才行,因此作为大学教授,做学问时一定要持之以恒。同时刘院长建议高校的老师多发挥自己的才学,从事内涵更深、层次更高的研究。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体会到刘院长是一个天性乐观豁达的人,他总是自谦地说自己没有什么预期大目标,读书的时候就读好书,工作的时候就处理好每一件事。因此任何小的收获在刘院长看来都是意外的收获,“我就是这样天天快乐着,从来不悲观,意外的惊喜总是让我非常开心”。正是如此释然的人生观伴随着刘院长踏实工作,充实人生。
在采访结束时,刘院长寄语华工学子:做好每一天的事情!这句简单而含义深刻的话正是刘院长处事理念的最好诠释。
作者: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