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文理兼修 德艺双馨——访高级工程师、书画艺术家游运江校友
日期:2013-10-12
![]() |
【简介】游运江,男,高级工程师,1959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机械专业,先后任职于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现南华大学)、衡阳710机械厂、深圳某家具厂,退休后钟情于书画艺术,多次在书画大赛中获奖。
游运江老先生1959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机械专业,算是我们名副其实的“大师兄”了。他老人家的经历听起来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他既是机械专业的高级工程师,也是曾获得过中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的书画家,并多次在书画大赛中得奖。2009年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专程拜会了这位和蔼可亲、精神矍铄的大师兄。
从宁中到华工
我们的谈话从老人家的家乡——广东兴宁开始。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国家一穷二白,兴宁也不例外。师兄家中又兄弟姐妹众多,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而要跳出农门、改变自己的命运,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当时师兄就读于兴宁中学,宁中是一所重点中学,教学质量相当好。再加上师兄的聪明和勤奋,考上大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时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他选择了华工——当时的华南工学院。
从宁中到华工,这是一个飞跃,也是命运的改变。“当年大家都没有鞋子穿,我考上华工,家里很高兴,给做了一双布鞋,一直穿了四年。”师兄笑言:“我们都开玩笑说在学校就跟‘养猪’一样,在家吃不饱,在学校生活好,一个月长了二十几斤。”大学四年,不仅每个月学校发给助学金和零用钱,而且他利用假期打工还挣了些钱,带回当时正困难的家里。提起当年的华园生活,包括那个茅棚搭的饭堂都成了师兄最温馨的回忆。也正是从华园开始,他不必再回到困顿的生活,而是开始了另外一种人生,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平凡岗位,刻苦钻研
大学毕业后,师兄服从组织分配,来到当时隶属核工业部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现南华大学)做了一名高校教师,教授过机械制图、机械零件等五门课程,其中采掘机械等课程是他自己都从未学过的。但师兄说:“勤能补拙是我最深刻的体会。”他会先自学要讲授的知识,甚至为了课堂上的画图练习到深夜,于是就有了一个绝活:徒手画图。他的学生都说游老师徒手画的圆就像圆规画的一样圆。
经过“文革”、五七干校的生活,师兄去了衡阳710机械厂工作了近10年后又回到高校。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圳引起了“落叶归根”的情愫,他毅然放弃了分房、职称等高校的优厚待遇,来到了深圳,进了一个小家具厂的质检科。当时的质检科是一片空白,师兄到了之后就开始完善制度。“我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在以前那些容易出事故的地方严格了制度,消除了安全隐患,后来再也没有出过事。”
坐在一旁的家人也忍不住说起师兄当年对制度的严谨和对工作的钻研。当时厂里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说明书全是原版英语,没有人能懂得了。于是只学过俄语的师兄开始拿起英语字典从头学起,自学到夜里一两点是常有的事情,有一次他女儿在门外明明听见父亲在屋内,但怎么敲门师兄都听不到,结果让女儿在门口站了好长一段时间。靠着这种钻研、严谨的精神,师兄终于帮厂里装起了这条全国一流的生产线。一时之间,包括穗宝在内的全国各家具厂家纷纷前来学习。也正是凭借努力钻研学到的英语,师兄在1989年就顺利考评了高级工程师。
平凡的岗位,并不是平庸的工作,只要刻苦钻研、投入工作,就会有不同寻常的收获。这是师兄说的“勤能补拙”,也是华工精神的“作风严谨”。
只要华工需要我,我随叫随到
回忆起母校,老人家稍带激动地说:“我首先是华工人,在学校不仅学到知识,还学到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思想方法,我以后的发展都是因为在学校打下的基础。”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面宽了,以后的路子也就宽了。如今,华工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其中的人文思想、文化必是不可或缺的。2007年,师兄回母校举行了一次个人书画展,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次进入艺术殿堂的机会。师兄说:“只要华工需要我,我随叫随到。”这句话,包含了他办个人作品展的初衷,更饱含了一个华工人对母校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年轻人只要认准方向,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经过几十年的人生奋斗和艺术熏陶,师兄积淀了许多生活的智慧。他告诫年青一代的华工人:“学做事要先学做人。交朋友,对人要有诚信,实实在在做人;做事第一要勤,勤能补拙。” 说起昔日的朋友,师兄记得的都是别人对他的好,比如他的一个学生让老婆给他做鞋子……师兄的家人说,那是因为他很朴实。诚信做人,得到的回报也会是真诚的友谊,甚至是能够延续一辈子的友谊。我们临行前,师兄兴致勃勃地说:“我最近也要回学校啦,我们毕业50周年纪念!”老人家的劲头让人不由感叹:回到母校、见到老朋友,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啊!
“没有学不会的东西,只要你下决心。人的智商不同,思维能力等各方面会有差异,但是只要认准了目标、选好方向,就要百折不回地去努力,不要紧盯着眼前的利益,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潜能。即使现在的方向是冷门,只要坚持下去,也会‘行行出状元’。但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关注重要的相关知识,只有勤奋地积累才能不断提升。”师兄殷切的话语让我想起一句话:方向比距离更重要。就像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们的迷茫,往往是因为迷失了方向,在风雨兼程的路上,可能会有自我怀疑,但是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总会到达理想中的地方。”
书画晚年,豁达人生
1994年,游运江师兄退休了。退休后的生活轻松得让人有点不习惯。1998年底,一次偶然,他接触了老年大学书画展,从此,师兄就开始了他充实而精彩的书画人生。
年轻时,师兄就喜欢毛泽东诗词,但也就是自己在废纸上练练毛体书法,真正开始练起书画诗词还是在进了老年大学之后。“我才知道书法要用宣纸是最好的,做诗要押韵,要有工具书”。显然,当时书画诗词对于师兄而言还是一片“新大陆”,但这一次,师兄又发扬了华工人的钻研精神。师兄因为是客家人,普通话发音有些不准,他就对着字典看拼音确定诗词的韵脚;《中华新韵》等书成了他案头常备的工具书;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看到别人作品中的错误,即使对方是老师或者权重者,他也毫不讳言。凭着这样坦率执著的钻研,师兄现在早已是业内知名的专业书画家。用老人家自己的话说,是“诗、书、画、印,皆能涂鸦”,而实际情况是他自作的诗、词、联、书法、篆刻入选过多种选集,参加过全国各种比赛并且多次获奖。一个惯用逻辑思维的工科教师、高级工程师,老年转变为用形象思维观察描述事物的诗人、书法家确实是件不简单的事。
师兄说:“我的晚年很充实,玩得很痛快!”就连早先查出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健康问题现在也控制得很好,不用打针不需吃药了,大家都认为是由于他能够坚持学习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除此之外,艺术的熏陶和精神的豁达也同样有助于奇迹的发生。
采访结束了,但是师兄爽朗的笑容和他的一幅幅书画、一首首诗词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记忆中,让我时时想起他曾经得过的一个荣誉称号——德艺双馨艺术家。
作者:李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