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我的船电人生——记船舶电气高级工程师林捷淼校友
日期:2013-10-12
![]() |
【简介】林捷淼,男,1938年出生于广东梅州蕉岭,船舶电气高级工程师。1958年考入华南工学院电工系,1959年转入造船系船电(机密)专业,1963年从该专业毕业。随后被国防科委挑选至总字920部队(上海)从事国防科研工作。1964年被授予中尉军衔。1965年转业到六机部上海704研究所从事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及海军各类舰艇电力拖动研究设计工作。1975年调入北京农林部设计院渔船设计室(1978年转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工作,从事民用船舶海洋渔船及渔港码头电气设计。历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学术委员会船电学组成员、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船舶电气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18)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建筑电气专业网委员、中国水产总公司工程师资格评委会委员,曾代表农业部出任全国船舶电气专业网副网长。
少年励志,炼就优良品格
1938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林捷淼校友出生在广东梅州蕉岭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是一个裁缝,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母亲是一个农民,目不识丁。解放前,他家中六兄弟、三姐妹相继出生,生活难以为继,父母只能将大姐、二妹、五弟卖给别人。打赤足、穿旧衣、干重活,恶劣的生活环境、特殊的家庭经历,让林捷淼校友从小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生活虽然贫穷,但父母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从初中开始,他就利用喂猪、放牛的时间看了《吕梁英雄传》、《志愿军英雄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小说。父母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小说主人翁们的英雄事迹,给了他巨大的鼓舞与鞭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身贫苦家庭的林捷淼校友得以健康幸福成长。他说:“我对党和毛主席怀有深厚的感情。从1952年加入中国少先队、1954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到后来担任团支书、总支委员等职,我一直在要求自己要进步。”对党、国家和人民一生不变的忠诚,正是来源于他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和深刻体会。
青年立志,打下人生基础
1958年,林捷淼校友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全国重点大学华南工学院。他说:“在环境优美、风景如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学习条件良好的华南工学院,我开始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1959年,林捷淼校友由电工系转入造船系船电(机密)专业,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船电人生。
他在大学期间,我们国家正处于极度困难的时期,他贫困的家境也得不到好转。大学五年,他主要靠国家发放的每月12.5元伙食费、3元生活费的甲等助学金来维持生活。从广州到梅州蕉岭虽然只需十几元路费,但因没钱买车票,大学五年他只回家两次。浓浓的亲情,在现实中只能转化成无尽的相思。林捷淼校友说:“那时候的星期天、节假日和寒暑假我多在图书馆度过。就连广州越秀公园、烈士陵园、动物园等也很少去。”林捷淼校友很重视身体锻炼,从小就喜欢跑步和游泳。但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为了避免消耗太多体力,就学习打太极拳,以最少的体力消耗来获得最好的锻炼效果。时至今日,那种艰苦我们很难身临其境去体会,甚至难以置信,但我们的校友的确就那样走了过来。
支撑他们走过那段艰苦时期的,是华工领导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是他们在领导老师的教育指导下树立起来的崇高人生理想。林捷淼校友说:“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学院党委书记张进同志、副书记陈展元同志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长征精神、用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来教育我们要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而无数革命前辈、革命先烈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昂扬斗志和大无畏精神也鼓舞我们要迎难而上,树立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1958年,他参加了芳村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体验了保尔·柯察金的一段生活;1960年,他到清远农村帮助农民秋收,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说:“从那以后,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懂得了我们要为国分忧、要正确对待国家经济困难。即使是饿着肚皮我也要坚持上课,坚持认真学习。”
艰苦的外部环境和校友忙碌充实的学习生活成为了那段时期华工学子刻苦勤奋的缩影。他那时每天早晨做完广播操,总会绕东湖跑两三圈,而后温习俄语,下午五点钟之后,便去游泳锻炼或打太极拳。晚饭后,他与同学在校园里散步、聊天,过完这一天里最轻松美好的时间,又马上背上书包到图书馆或东楼(文学院)课室看书、做作业、温习功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艰苦的条件下,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实验室操作训练到赴越南航海实习、赴广州造船厂电气车间专业生产劳动实习,还有大学最后半年的撰写毕业论文及真刀实枪的毕业设计,系统的教学实践让林捷淼校友受益良多。他说:“在华工的五年,让我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理论与丰富的船电专业知识,培养了自学与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毕生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壮年酬志,报效伟大祖国
经过五年的拼搏奋斗,1963年林捷淼校友以优异的成绩从船电专业毕业并被国防科委挑选至总字920部队(上海)从事国防科研工作,上岗之初即在研究室独当一面负责舱室辅机电力拖动研究与设计工作。1964年,被刘华清院长(中将,后升为上将,海军司令员)授予中尉军衔,成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军官。1965年到六机部上海704研究所从事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及海军各类舰艇电力拖动研究设计。此后,他多次为海军各类舰艇、核潜艇设计电控设备,主持完成了二十余艘国内外各类渔船及渔业码头电气设计工作。其中,由他设计的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制冷机组及控制箱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由他主持电气设计的“8154拖网渔船”于1984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8203围网渔船”于1988年、1989年分别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天津海洋渔业基地”于1998年获得农业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在“文革”期间,他反对造反派搞派别,揪斗领导干部、批判“反动学术权威”的过激行为,自己以促生产的名义潜心研究设计核潜艇用空压机、制冷机组及水泵、风机的电控设备,保持设计技术工作的连续性,为我国海军建设作出了贡献。
1998年退休后,他应聘于农业部、中国渔船检验局专家组审查渔政船及沿海各省市送审图纸,继续发挥余热。
2008年,他在中国水科院建院三十周年庆典上荣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贡献奖”。他为我国船电事业,水产事业和渔船电气交流化、自动化、海洋渔业现代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业绩已载入《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国际名人录》等多部重要典籍及2008年华南理工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册》。
面对这一切成绩及荣誉,他谦虚地说:“我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为自己深爱的祖国现代化建设奉献绵薄之力,固然与自己的主观努力及夫人赖秋云的支持分不开,但更是父母含辛茹苦的哺育、党和国家的关怀、母校华工五年的培育及众位恩师辛勤教导的结果。”
从毕业时的壮志满怀到如今功成身退,46年过去了,但林捷淼校友仍忘不了离开母校的那一幕:1963年7月28日,当他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告别华工母校及尊敬的各位恩师奔赴上海工作时,张进书记对他们说:“做生命力最顽强的种子,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茁壮成长。”
七旬回首,直抒赤子之心
林捷淼校友年过七旬,然而望海潮上下,壮志未了,济云帆千里,宝刀不老。他成功的因素纵然有许多,但以下几点与华工学子共勉的人生感悟,值得我们用心体会,身体力行。
(1)身体健康是搞好学习、工作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前提。只有持之以恒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生活规律,方能使自己以充沛的精力完成学习、工作任务。
(2)经常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性格,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顽强拼搏,努力奋斗,这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3)无论在哪里学习工作,都要学会讲当地的语言,这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方面会带来极大的便利。
(4)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善于结合工作进行学习。
学子母校,情深似海。林捷淼校友情真意切的一段话,足以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我这个出身贫苦的农家子弟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华工母校增光添彩,作为华工人,我感到无上的光荣和骄傲!衷心感谢母校及尊敬的毛宗源、容实才、金本立、曹允升、简国雄等诸位恩师多年的培养、教育。在京学子深情祝福南国美丽的华工母校越办越好,早日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学,培养更多的优秀建设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林捷淼校友或许很少有空再回母校,但他对母校由衷的祝福、对恩师深厚的感情,却早已令我们每一位华工人为之动容。
作者: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