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实做事 专注做人——访青岛科技大学计算机与化工研究所所长郑世清校友
日期:2013-10-12
简介】郑世清,男,1962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青岛科技大学计算机与化工研究所所长、青岛银科恒远化工过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计算机化工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聚氨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是中国民主同盟青岛市常委、青岛市政协委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重奖科技成果,国家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优秀项目。
    一直在学校里学习、研究、做科研的郑世清校友一见面就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实干味”,平易近人,但也透露着工科的严谨。自1985从天津大学毕业后,郑老师的全部心血便投入到了青岛科技大学计算机与化工研究所(以下简称化工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上。这一干就是二十余年,其满心为做好事情而努力,为作出成效而奋斗的理想充斥着他的思维,多少年来为了研究而辛苦熬夜,多少次在巨大的压力下咬牙坚持,多少个更好的发展机会的诱惑,郑老师都没有动摇过做好科研项目、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信念。正是他的这种专注才成就了如今化工研究所的辉煌成绩,塑造了研究所中这样一个充满战斗力的科研团队。
做研究是辛苦的,但基础必须牢固 
    任何事情的起步阶段都是最艰难的,化工研究所的成长也不例外。郑世清校友刚到研究所时,研究所成立不久,基础差,工作量大,由1985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这几年间面对繁多的科研项目与国外对技术的垄断,年轻的郑老师怀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跟随着带头的老师、教授,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钟,也没有周末、休息日,终于在辛勤的付出下,研究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卓越成绩。这个坚实的基础也为其日后能够与企业密切合作、创造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20世纪80年代末的那三四年,是化工研究所与企业接轨的关键时期,刚研究出些成果的研究所帮助企业做技术改造与创新,其中的苦涩已使语言苍白、无以描述。“其中一些项目倾注了我们团队的全部心血,为了保证装置的连续性,倒班,每天几乎只能睡几个小时,工作条件又很差,而且在企业进度的压力下,确是辛苦……”当郑老师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时,依旧很平静,辛苦对科研人员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专注研究,不经意间创建企业 
    “我们的企业能做到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是因为科研搞好了,企业领导认为对他们有帮助,才会来找我们合作.”科研工作者出身的郑老师在谈起企业运作模式时依旧如此朴实,而不断的科技创新也正是青岛银科恒远化工过程技术有限公司能够保证长久生命力和不败的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化工研究所对兰州银光化学工业公司(以下简称银光公司)的技术支持直接促成了以后的合作与青岛银科公司的创立。银光公司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始建于1953年,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国家重点保军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该公司从国外引进了TDI生产技术装置,但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关键技术得不到突破,工厂投入多、产出少,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到2000年该公司先后投入的10多亿元几乎都打了水漂,已濒临倒闭的边缘。这时化工研究所的新技术让银光公司看到了重生的希望,在第一个项目科研“TDI的合成模拟优化”成功完成后,银光公司已将研究所看做是“诺亚方舟”。合作便在不经意间促成,并且为了能够对银光公司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青岛科技大学与其共同成立了青岛银科公司,由郑老师任总经理主持负责。
    “这个职位是学校与合作方共同运作的需求,但我始终还是个踏踏实实做科研的人,不懂企业操作中的各种利益争夺,只知道我能够将技术做好,能为企业、我们的合作方带来利益就是成功了。”虽然郑老师所带领的团队如今已是以一个企业形式在经营,但是他们身上显露出的却依旧是科研工作者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做好研究的钻研劲,完全找不到企业家玲珑、浮夸的影子。企业是市场需求,总经理是黄袍加身,而科研才是郑老师始终坚持和追逐的道路。
团队合作是最大的竞争优势 
    青岛科技大学计算机与化工研究所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创建初期郑老师已投身其中、奉献青春。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积累,研究所在化学工程研究方向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承担了国家、省部委及企业的科研开发项目30余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开发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多年来研究所共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15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通用及专用化工过程模拟软件的开发与推广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工程化学模拟系统ECSS》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拥有用户80多家,是国内唯一化工过程模拟商品化软件;另外研究所与企业联合开发“MDI制造技术”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所现有科研人员10人,全部是青岛科技大学的老师,具有教授级高级职称的2人,副高职4人,中级职称4人。这些卓越成就都是与郑老师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的,郑老师作为这个团队的领导者在团队核心指导思想与协调各方利益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谈话间无时无刻不感觉到郑老师对他领导的研究团队的无比骄傲。“我们这个团队在全国高校里面都很难找到第二个,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优势,也保证了我们能够把项目做成功。”郑老师讲起这个由十位老师组成的团队时自豪地说。在团队的领导方面郑老师有自己的方法,首先,要自己做到大公无私,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企业奉献,这是一个榜样的力量;其次,永远不可以因为眼前的一点利益而破坏团队的凝聚力,合作是长远的事情,能够把优秀人才稳定住,能够作出成绩才是最终目的;最后,能够找到一帮拥有共同理想、踏踏实实干事业的人也很不容易,大家合作能够有效,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团队成员间性格的匹配度。
    在郑老师兢兢业业、从不计较回报的精神的感染下,在郑老师人格魅力的号召下,整个研究团队气氛积极向上,爱岗敬业,不计较个人得失,永远以团队的利益为上。而郑老师也一次次放弃自己评优争先的机会,积极为研究员们争取。他的这种无私与公平,不仅平衡了研究员们个人心中的利益天平,也让他们从心底里明白成绩是一步步干出来的,未来是一点点铺出来的。如今的研究所已形成了发扬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的良好氛围,提倡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立足实际,面向生产。因此,如今的化工研究所是全国首屈一指、成绩斐然的研究所,难有与其相抗衡的力量。按郑老师的话说,这都是团队的力量,凭我一个人是永远做不到的!
诚信、踏实,干好工作就是我的追求
    “诚信,是我人生的指导思想。一切以企业为主,以团队利益为主”。在十多年与企业合作的经历中,郑老师一直都是本着这样的原则,因而没有一家企业是因为对化工研究所的技术成果不满意而不欢而散的,每一个项目郑老师都是用心尽力将其完成至最好。郑老师让我明白了,企业的竞争力不是“捂”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只有自己不断进取,开拓新的技术,才能为企业所用,创造社会与经济价值。
    “我与他人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比较专注,没有其他想法,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就是我的追求。”郑老师的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在如今这个物欲横飞、唯利是图的社会,依然有这样全心专注于自己科研工作的人实在令人感动。

   采访快结束时,郑老师也衷心地对如今的大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归根到底,最根本的还是要把基础打牢固。虽然目前大学生面对的东西很多,但必须有能力鉴别出哪些是有用的,把有用的学好。责任心与踏实的作风是大学生最应该补修的课程。”

作者:刘申冉 刘坤 刘军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