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笔立高楼——记原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杨捷校友
日期:2013-10-12

简介】杨捷,男,汉族,1945年6月生,广西桂平人,1963年8月—1968年12月在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原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退休后现任广西图正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选择华工土木——家庭环境影响,兴趣爱好使然  
       “小时候看着父亲的大手,画出一幢幢大楼,不久就耸立在南宁的街头。”自称文笔不太好的杨捷校友说,这是他在南宁市第三中学期间,唯一受到表彰的作文《我的志愿》里的一句话,也从中道出了杨捷校友选择华工土木专业的原因。杨捷校友的父亲是民国时期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毕业生,曾是广西设计公司副经理及总工程师,1958年离开广西设计公司,筹建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杨捷从小就受家庭环境影响,对土木工程工民建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使他选择了华南工学院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艰辛曲折的求学道路,困难并快乐的学校生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求学道路是艰辛曲折的。杨捷于1963年8月至1968年12月就读于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杨捷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3—1965年这三年还算是安定地学习,1966年被迫停课闹革命,1967年又复课闹革命,直到1968年12月才终于等到毕业,求学道路还真是曲折啊!杨捷和很多人一样厌倦政治斗争,于是他偷偷地学着做一些电子线路,比如自己组装收音机,既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又为以后的工作生涯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困难是有,但是体育运动是不能少。曾任系学生会文体委员的他,爱好体育运动,曾是华工田径队的队员,田径100米和三级跳是他的强项,1965年曾代表学校获得过广州市高校运动会三级跳第二名的好成绩。在那种条件下,要光着脚跑步、光着脚爬百步梯,只在最后参加比赛时才有钉子鞋穿,艰辛的生活据此可见一斑。
       物质生活很艰辛,但精神生活却非常愉悦,学习知识的快乐更是难以言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从事自己爱好的体育运动,这些不都是很快乐的吗?
美好的回忆,无限的遐思  
       当我们问起他(杨捷,以下称杨老)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时,杨老毫不犹豫地说:“罗松发。”时任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系主任、与自己的父亲是同学的土木大师罗松发,对杨老的影响和启发很大,也是他生平最佩服的人之一。父亲当时希望自己学建筑学,不要再干在当时看来是“下九流”的工作,罗松发老师看着杨老是块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料”,于是劝他学土木专业,继承父业,最终杨老也接受了罗老师的建议。20世纪70年代时,罗松发老师已是一把年纪,自己还学电脑,开发土木计算程序。杨老年轻时还经常来学校,向罗老师请教问题。由于他的影响,杨老也是活到老、学到老,现在他可以自豪地说自己在同龄人里边还是相当出众的,年轻人能干的事他照样能干,年轻人不能干的事他也能干。
       当我们谈起他当时所住的宿舍时,杨老立刻变得异常兴奋。他说:“我当时住东五,很老的哇,在东湖边上啊。”接着又滔滔不绝地给我介绍东一至东五宿舍、法学院(12号楼)、文学院、百步梯,等等,接着我们打开华工画册搜索着在华工各种美好的回忆,勾起了杨老无限的遐思。
有辉煌的时候,也有陨落的时候  
       当我们谈到工作时,杨老说:“工作后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有辉煌的时候,也有陨落的时候,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不多久就变成下午五六点钟的太阳了。”所以我们要抓住时间、抓住机遇来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辉煌。
       1968年12月毕业后分配到海南岛工作10年。初到某县,县接待的同志居然说:“工学院来的学生啊,哦,那就去工厂吧。”最后辗转到了拖拉机站,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领导才了解到他是搞土木的,要去盖房子,从此才开始自己的基层专业工作。谈到基层锻炼,杨老说基层锻炼很重要,希望我们一毕业一定要重视基层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学习书本上所没有的更多的东西,包括专业知识、做人、处事,等等。
华工精神,传扬世界  
       杨老说他在华工学到了很多东西,归纳起来有四点:
(1)良好的品德和专业素养。这是做人所必需的。
(2)夯实的基础。华工优良的学风,铸就了华工人扎实的基础。
(3)精湛的技术。有博学的老师、勤奋好学的华工人,自然会产出精湛的技术。
(4)与时俱进的意识。即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杨老告诉我们说现在他自己每天都在用电脑学习,电脑坏了自己修,养成了事后自己慢慢积累的好习惯;当院长时有司机开车,退休后自己学驾驶。杨老子女怕出危险不同意杨老开车,杨老说:“这是我的兴趣所在,用电脑眼睛累了,把车开到公路上,眼睛一下开阔和舒服了。”60岁开车走遍半个中国,最远一次从广西到上海,又到庐山、黄山、武汉、重庆、成都,然后又回到广西,杨老说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开车到中国的首都北京。
       华工不为潮流所动,始终坚持自己。杨老说:“在高校合并高潮的时候,华工坚持自己,我觉得这样很好,不为潮流所动,不简单拼凑,坚持自己的工科建设,华工是为数不多的没合并的高校之一,在国外是不管你学校有多大的,只要学校在某一领域强了就行。”从这里,杨老总结出来做学问也一定要专注于某一领域,在某一方面做大做强。
       杨老说,作为华工的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知道是怎么回事,还要知道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是怎么来的。虽然时代进步了,生活条件改善了,杨老还希望我们当代大学生要保持艰苦朴素作风。建议我们要独立,不要过多地依赖父母;要有创新精神,有创新才有进步。
作者:刘晓明 赵永华 周兆钦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