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兴瓷,匹夫有责——访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所长邱伟志校友
日期:2013-10-12

简介】邱伟志,男,汉族,1962年7月生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登塘镇。1981年9月进入华南工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陶瓷工艺进修班学习,1983年7月毕业。历任飞天燕瓷土矿副矿长、飞天燕造纸涂料厂副厂长、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新产品开发中心副主任、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副所长等职,现任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所长。2005年被评聘为陶瓷高级工程师。曾获中国轻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潮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拥有发明专利4项,主持制订省地方标准2项,参与国家标准修订1项。
邱伟志校友是我们此行采访的第二位校友。当我们到达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时,邱所长亲自出来,领我们到他位于三楼的办公室。一张放满各种文件的办公桌、一个普通的文件柜、一套简易沙发点缀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朴实无华,简约而不简单。邱所长坐下后就开始煮水泡功夫茶,以潮汕人特有的热情接待我们。在淡淡的茶香萦绕的气氛中,我们开始了与邱所长的交流。
结缘华工
       1981年,正是我国拨乱反正后大力推进工业化的时候。中国是陶瓷古国,但传统经验与现代工业生产的格格不入,使我国的陶瓷工业发展陷入了极大的困难。振兴陶瓷工业,迫在眉睫。
       邱所长回忆说,当时的陶瓷配方都是祖传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技术的扩散和提高。配方往往在密室里进行,学徒、同事无法得知配方内容。其次,配方的单一性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个配方师傅往往只能配制出一种瓷土,这样导致了生产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再次,用祖传的配方在配制瓷土时只能做到定性而无法定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诸如“某原料一杯,某原料两杯”的衡量方式,不但不精确,也无法指出其中有效物质的含量,导致原料配制结果因人而异、因料而异。因此,产品质量具有不可控性,只能听天由命。
       这一切,邱所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希望有一天,他可以用技术的手段来改变这一现状。
       心中有梦何处寻?时代吹来及时风。广东省为了突破陶瓷工业发展的瓶颈,促使陶瓷工业走技术化发展道路,广东省与华南工学院合作,创办了陶瓷行业进修班,为广东陶瓷行业输送技术人才。这样的机遇,让邱所长欣喜若狂。
      经过推荐和挑选,身为机修工的邱所长成了广东省陶瓷行业进修班中的一员,主修陶瓷机械。来自潮州、湛江、佛山等不同地方的90多名同学,为了相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共同奋斗。
      邱所长说:“同学们都是从工作岗位回到校园的,关系都很好。老师虽然都是陶瓷行业的专家,但他们也都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我们,为我们重返校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没有陶瓷进修专业成熟的课程体系及合适的课本,老师就为学生量身订造了切合他们实际情况的课程并亲自编书,以便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学生的进修目的很明确,专业对象也很确切,所以老师并没有过多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把教学的重心向专业应用知识偏移。学生们因为都有过实践经验,所以对老师所教的应用性知识都能很快掌握。有时将自己以前实践中遇到过的问题提出来向老师请教,老师都仔细地分析指导,让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现在,邱所长身为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所长,不但利用自己在华工学到的知识按需研制出多种特性的陶瓷配方,还带领着一批陶瓷技术工作者,走在振兴陶瓷工业的道路上。
       从一名机修工到一名陶瓷工艺高级工程师,邱所长感慨万千。他说:“华工特色教育很有成效,培养出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人才。华工,让我真正与陶瓷结缘;华工,改变了我的人生。”
良师益友
       当我们把校友总会赠送给邱所长的华工画册递给他时,邱所长笑着说:“这本画册我已经阅览过了,华工美景尽收眼底啊!”原来,邱所长不久前才回过华工,当时王迎军书记就送他一本华工画册。优美的人文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学术氛围、严谨的治学作风,永远是他心里独一无二的华工印记。正是如此,华工在邱所长的眼里,永远都是一个景色如画、建筑如诗的治学圣地。
       邱所长说:“现在我还是经常回华工。漫步华工校园,徐徐微风吹过波光粼粼的西湖,看着莘莘学子匆忙走过的身影,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在华工求学的时代。”在华工的两年里,邱所长不但掌握了陶瓷生产的相关工艺和技术,还和自己的恩师、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为他走出华工后扎根陶瓷行业、促进陶瓷行业的交流和发展垫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和恩师,既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恩师不但传授给我专业知识和技术,也在身体力行中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学到了与人沟通的技巧。这对于我们这些从工作岗位回到校园的进修班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虽然邱所长长期奋斗在提高陶瓷生产工艺及陶瓷生产技术的第一线,但当他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还总会想起华工的老师。“我现在还是经常回华工和老师交流。我们研究所里有一些研究项目,也会和华工材料学院合作,共同攻关。华工研究环境好,技术力量雄厚,人际关系简单,所研究的项目都很有成果。”让邱所长畅谈不止的,还有他大学的90多位同学。他们毕业后大多回到自己的家乡,推动家乡陶瓷产业走向技术化发展道路。即使在毕业多年后的今天,他们也联系频繁,关系密切。他说:“我班里的同学分布在潮州、佛山、湛江等广东各大著名的陶瓷生产地,彼此交流都很密切。如果有谁需要某种原材料或某种加工技术,只要向同学说一声,大家都会尽力相帮,实现优势互补,这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良师益友结缘华工,这只是一个起点。
科技兴瓷
       邱所长从华工毕业回到潮州工作后,就扛起了家乡科技兴瓷的旗帜。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只因心中永恒不变的使命。多年以来,不断增长的陶瓷产销总量、出口总量,掩盖了潮州陶瓷产业整体科技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附加值低等各种劣势。另一方面,巨大的产量背后,是潮州本地优质瓷土的快速消耗。对这些问题,邱所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如何才能实现潮州陶瓷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呢?邱所长语气坚定地说:“科技兴瓷是瓷都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永葆潮州陶瓷的竞争力。”在枫溪区,废弃陶瓷堆满路边空地的现象随处可见。邱所长解释说,由于企业技术链不完善,无法保证生产过程的质量稳定性,所以在跟单生产时,都要预产一定的盈余量;有时出现整窑次品的情况,企业又不得不重新开窑补单。因此,技术不完善是导致废瓷堆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源。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瓷都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关头,作为陶瓷高级工程师的邱所长感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
       邱所长为科技兴瓷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从他在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力推陶瓷质量检测、研制净水器陶瓷滤芯、发明废瓷再生技术等工作,他的努力及工作成果就可略见一斑。
       在潮州枫溪区,有许多是家庭作坊式的工厂,要让这些工厂自己来建立质量检测体系,从资金、技术上都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为此,邱所长在他所里建立了陶瓷质量检测中心,通过会员制的形式为企业提供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一方面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一方面也节省了许多社会资源。由于来自企业管理者观念上的障碍,这项服务并没有受到极大的欢迎,但是他的用心和责任感,仍然让我们肃然起敬。
       随着陶瓷生产的不断扩大,废瓷堆积带来的问题也越发明显:它占用了瓷都宝贵的土地资源,污染了环境,也浪费了大量的瓷土资源。为了解决这个难题,2003年,邱所长与同事一起,攻关废瓷回收利用项目。邱所长没有过多描述研究过程的艰辛,但从废瓷再生技术成功申请了专利、基于此技术的潮州市绿环公司顺利投产,我们都可以略见这个项目的技术难度及社会价值。绿环公司从陶瓷企业收购废瓷后进行再加工,重新生产出质量上乘的陶瓷产品投放市场。公司运作顺利,现在还孕育着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有望在2009年底生产出废瓷掺量达到100%的再生产品。
       邱所长的另一个专利是净水器陶瓷滤芯项目。作为功能陶瓷,净水器陶瓷滤芯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是技术兴瓷的成功案例。
       而身为广东省枫溪区陶瓷工业研究所所长,邱所长也有自己的管理方式。他说:“我们所不仅研究陶瓷技术,也发展陶瓷工艺。所以,我们绝不能沿用普通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我们的管理,就是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大家的创造与创作灵感。”
       邱所长描绘着自己对瓷都发展的期望,而在他身后,是1965年郭沫若来潮州视察陶瓷生产时的题词——“恢复我陶瓷国之声誉,树立最高国际水平!”邱所长把它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其志所向略见一二。
大爱稀言
       邱所长为人谦虚而待人真诚,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到他,但他也是敞开心扉,无所不谈。我们提起他取得的成就,他总是轻描淡写,没有一个华丽的辞藻;而我们谈起大学生的成长,他却分析得丝丝入扣,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影响,但华工的学生不必因此而担心。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弱,形势严峻导致部分企业急功近利,不注重长期培养,这些都是社会大局的问题。华工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大家应该好好珍惜。在学生时代无需过多考虑就业问题,只要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切实提高自身能力就可以了。”邱所长强调,从学生到人才,还要依次经历适应环境、融入团队、发挥作用这三个过程,所以大学生切勿急功近利,能力才是根本。
       采访接近尾声,邱所长讲了一句话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如果一个专业适合自己,就勇敢地走下去;如果一个行业适合自己,就忠诚地专注于它。”那时候,我们突然明白,有一种淡定叫从容,有一种坚持叫执著,有一种鞭策叫期望。
后记:与邱所长一起并肩攻克净水器陶瓷滤芯的研制以及废瓷再生这两项技术的,是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前所长、现任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的陈史民校友。在华工,他们是同学;在研究所,他们是同事。当我们惊叹于这对志同道合的“瓷都双璧”时,更惊叹于华工理论结合实践特色教育的巨大成效。
作者:林荣 章沐扬 黄慕绚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